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先秦时期的商人在中原地区长期从事商贸文化活动,创造出了丰富的商贸文化。作为华夏文化、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原商贸文化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建设与中原文化产业发展的今天,有着极为重要的传承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取之不冬的源泉。近期出台的《同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没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作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这是中原经济区有别于其他经济区的显著特点,更是河南承担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历史责任。怎样才能构筑凸硅中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怎样才能有力支撑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怎样才能将助推文化大发展与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针对这些问题,河南省政协不断拓展履职领域,积极搭建活动平台,着力做好传承和创新两篇大文章,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3.
“中原经济区规划”是迄今国家已批复的规划覆盖面最大的一个国家级区域规划,它以河南为主体,不仅是建设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也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重要区域.《规划》提出,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影响力;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2月10日下午,河南省政协与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在郑州举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座谈会。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顾问罗豪才,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会长陈云林等出席会议。来自两岸诸多从事历史和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参加座谈。省政协主席叶冬松出席会议并致辞。会上,大家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定位、建设思路、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等重要问题作了精彩发言,进行了理论研讨、思想碰撞和成果交流,为我们进一步拓展加快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思路、做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和创新两篇文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现将各位专家学者发言摘要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正>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被列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之一。这是全国区域经济规划中第一次对文化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和定位,是国家赋予河南文化发展的战略任务。只有立足实际,面向未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才能切实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的加强和深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内涵什么是华夏历史文明?有学者认为:华夏历史  相似文献   

6.
刘英 《重庆行政》2016,(3):89-91
正时代在飞速发展,社会在不断变革,重庆正置身于这个高速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宣传文化工作迫切需求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重庆的统战文化传承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重庆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哨地,是中国民主党派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得名地。重庆有着特殊的统战历史地位,丰富的统战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统战文化积淀,为重庆统战文化传承、建设给予有力的支撑。统战文化凝聚了统一战线的理论精华和实践智慧,彰显  相似文献   

7.
早期秦文化是在对华夏文化认同、对西戎文化采借和对自身发展经验的总结中逐渐形成的。战国时期,秦国在内外交困的条件下,积极探索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文化创新之路,而商鞅以法理政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与秦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国家公利哲学理念相契合。在秦孝公支持下,秦国将商鞅之法推向全国,在制度建设、道德伦理、社会风俗等方面实现了秦文化变迁的突破和转型,从此确立起以国家公利哲学为指导,以法家治国理念为政治策略,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以责任伦理为道德规范的秦文化模式。此种文化模式对于秦国力挽狂澜,最终实现统一全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秦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为后世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东城区政协以多措并举的创新实践,改变了政协文史工作传统模式,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积极服务党政决策、普惠广大群众、传播文化精髓,在助力古都历史文脉传承发展和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我们做好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历史传承,  相似文献   

9.
黄芬 《思想战线》2013,(Z1):227-229
云南大学的发展历史就是其文化传承、选择、保存和创新的历史。本文从历史的视角研究云南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阐述了云南大学在建校之前、建校发展、走向鼎兴转折和现代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点,并对当代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佩 《协商论坛》2014,(5):10-14
中原崛起,文化先行.近年来,河南以建设文化强省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文化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如何促使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站在全局和未来的高度,始终用发展的眼光、全新的视野、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式,与经济社会同步前进,成为政协委员们履职建言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立足新的世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正日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党的十八大报告发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总格局中的重要部分,文化是美丽中国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吐故纳新、吸收扬弃的结果.文化创新包括文化内容形式上的创新、文化媒介创新等各个方面.文化创新须坚持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体,以时代精神、国际潮流为翼.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跃身时代,融入当下社会,面向世界,站立于国际潮头才能推进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2.
《江苏政协》2015,(1):33
<正>近日,武进区政协召开常委会议,就弘扬传承名人文化进行专题协商。武进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便是名人贤士聚集之地,拥有丰富的历史名人资源和当代人脉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好武进的名人和人脉资源,对于建设文化强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年初,区政协将弘扬传承名人文化作为常委会专题协商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3.
《协商论坛》2011,(11):28-30
今年10月15日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上对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行了研究部署,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10月初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河南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将河南打造成文化创新发展区。  相似文献   

14.
陈康 《传承》2014,(1):113-115
关于名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确切定义,学术界尚未见到讨论和定论,形成了文化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河南名人文化为切入点,探讨河南名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提出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河南名人文化传承与创新辩证关系总体思路(顶层设计)的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是2012年国发2号文件里对贵州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特色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贵州,是建设旅游文化创新区的核心资源和坚实基础。文章从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提出了相应建议,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提供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着眼于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传承、弘扬岭南文化,促进文化深度交流、融合,以全方位创新共建人文湾区。  相似文献   

17.
豫剧是中华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如何让这朵奇葩更加耀眼并在当前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发挥更大作用?省政协发起成立的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为我们提供了明晰的思路。近日,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原主席王全书接受了记者采访,就豫剧历史地位、成就、现状以及该促进会发起的缘由、宗旨等作了一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王府井历史商业街区实施了以环境整治、业态更新和文化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与管理创新,街区商业质量、公共空间品质和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焕发了新的活力。但王府井街区文化资源转化不足、“文商旅”融合发展有待深入,街区空间结构有待优化,新业态比重需要进一步提高,缺乏统筹城市管理机制。历史商业街区的核心优势在于历史文化,本文围绕突出地域人文特色对王府井街区的进一步提升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邱烜  刘峥  韦贻萍 《当代广西》2024,(10):26-27
<正>尖顶塔楼、斑斓花饰、浮雕墙面……走进玉林十字街,典雅别致、韵味独特的骑楼映入眼帘。骑楼底下,许多镌刻着玉林城市记忆的老字号商铺分布其中。胜景如林的玉林,“岭南都会”的文化气韵始终氤氲不散。近年来,广西积极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创新活化利用方式、加强监督管理,散布于全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区等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并焕发出蓬勃生机。  相似文献   

20.
学科既是近代知识扩展和文化递进的产物,也是此后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学科对当代大学文化的影响是全面的,主要表现在人文学科滋养大学精神文化,社会科学规范大学制度文化,自然科学引领大学创新文化。有鉴于此,大学就要以学科为"体",建设大学之"魂",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学科结构,提高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合力";二是提高学科质量,增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光度";三是锤炼学科文化,营造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磁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