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它与官学和私学一同构成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主体,是我国封建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其特别的地方体现在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结果。由于明清时期的书院已经有了官学化的倾向,因此旨在研究唐宋时期的书院在办学宗旨、办学特色,以及在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及教育管理上对私学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3)
随着对知识的深入研究,隐性知识传入国内为人所知。然而,在中国古代早已有关于隐性知识理论的思想雏形。从古代私学教育方面梳理和阐述古代教育学家重视隐性知识的文献记录,发现春秋时代儒家重视师生个体环境、南北朝家训重视家庭环境、宋代书院教育重视亲身经验、宋代蒙学教育重视习惯培养,以及他们对现代隐性知识教育方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赵燕 《学理论》2009,(29):160-162
佛教寺院教育发展到宋代,呈现出不断与儒学相融合的趋势,并且对宋代书院教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使得书院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形式。在这种影响的背后,实际上是两种文化——佛教文化与儒家理学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多元文化的融合对于我们今天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11)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教育家,为了在士人和大众中普及心学信仰,他通过书院讲学、讲会、兴社学、发告谕和制乡约等教化途径,达到了"化民成俗"和建构大众道德信仰的目的,又使心学信仰演化成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实践规范和道德准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丽 《学理论》2013,(3):86-87
宋代是中国书院文化发展成熟的一个时期。应天书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又是范仲淹曾就读和执教过的书院,同时也是宋代颇负盛名的书院。较之其他几个书院,应天书院有其独特的办学模式。从应天书院的地理位置、办学特点、教学内容这几个方面分析应天书院办学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3)
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随着近代历史文化的变迁早已不复存在,然而其在教育教学诸多方面取得的成就,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后世留下很多具借鉴价值与启示意义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从中国古代书院教育教学明德为先的教学侧重、启诱为主的教学形式、互动为常的教学手段三个维度分析中国古代书院教学对当今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经世济民是古代书院的优良教育传统.书院的济民教育是通过引导生徒强化"济斯民"的价值认同和"仁者爱人"的情感认同来实现的.书院这种颇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对当前大学生服务人民荣辱观的培育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群  乔秋敏  宋士华 《学理论》2012,(35):168-169,212
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当前的高校教育,借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值得不断探寻。古老书院千余年发展积淀历程中所承载的文化精华,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品性修为,与现代大学的教学目标一脉相承。古代书院的教育环境、教育理念和教学精神等等对于现代高校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7)
钱穆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从教小学到中学、大学,再到新亚书院的创办,他对教育所持有的理想以及对理想的实践是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首先对钱穆理想中的教育进行解读,进而介绍钱穆创办新亚书院的过程,以及新亚书院在现实发展中所产生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新亚书院的成功创办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研究以及高校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整风精神 ,开展“三讲”教育 ,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次新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探索 ,“为我们提供了和平建设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我们应当按照上级精神认真去总结和运用。笔者根据参加“三讲”教育工作的体会 ,浅探和总结一些具体的工作经验。不断发现问题 ,不断解决问题 ,这是摆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三讲”教育中所采取的“群众提 ,自己找 ,上级点 ,互相帮”查找问题的方法 ,为我们在工作中找准问题提供了一种好方法。端正思想认识是找准问题的前提。在“三讲”教育中 ,一些班子和个人在查找问题之初 …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古代书院兴起的历史原因和古代书院的办学特色的研究,可以借鉴其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方面,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等服务于现代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2.
荒政是我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议题,历代统治者面对灾荒危机时,常常会采取动员的措施,以稳定社会、维护秩序和巩固统治。动员型灾荒治理背后体现出古代中国独特的运作逻辑和丰富的文化意蕴。本文在对话行政生态论、资源动员论和道统论的基础上,构建了“风险感知—资源摄取—道统正当”的分析框架,对宋代淳化至绍兴年间江浙地区的瘟疫治理实践开展微观史料的分析。研究发现,古代中国灾荒治理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和文化情境特征的政治过程,围绕危机动员的政策议题,君主、官僚和社会力量之间展开了复杂的策略互动,“何时动员”取决于君主与地方官员对统治风险的感知,“如何动员”体现为官僚体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与由内而外的社会整合,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摄取,而“为何动员”则源于儒家“道统”的赓续与价值的宣扬。研究结论可以为中国国家治理提供历史镜鉴,也为中国式危机管理的学理分析提供可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书院楹联是书院有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副副内涵丰富的书院楹联中都蕴涵着古代书院尊师重教,师生关系融洽、强调学统,崇仰先贤先圣、提倡学术自由,扬弃门派之见和重视道德教育,强调修身明理等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26)
泰国自19世纪中叶从古代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与发展以来,就将外语教育置于基础教育的重要位置,在中小学中实行了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政策。同时,在基础外语教育中凸显世界主要通用语和区域内国家语言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和注重维护母语及其传统文化。泰国的做法对我国当前基础外语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下:发展外语教育必须坚持汉语言文化的主导性;实行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多元化基础外语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推进基础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俞静 《学理论》2014,(6):171-172
书院通识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学整个通识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香港中文大学书院通识教育的范畴、修读要求、通识课程的管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对各成员书院的通识教育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归纳了其书院通识教育的共性和特点,并提出了在书院开展通识教育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守纪律讲规矩做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用纪律和规矩来管党治党。要切实将党的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起来,须有效进行纪律和规矩教育,强化思想建设;严格执行纪律规定,强化制度权威;加强执纪组织保障,强化组织约束。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底至2000年底,中共中央部署的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党在执政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增强拒腐防变、抗御风险能力的创造性探索。这次“三讲”教育创造和积累了一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三讲”之后,如何将“三讲”的成功经验运用于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探求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规律,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本文从民主生活如何运用“三讲”教育经验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承栋 《学理论》2010,(21):4-6
江泽民讲政治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科学态度,总结当代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强调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正确处理和把握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当前在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讲”教育,作者从党的建设的角度出发,理 论联系实际,把党的建设的目标与“三讲”的精神实质辩证地统一起来,认为“三讲”就是主观与 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20.
校园文化是指一种在大学社区生活中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精神上具体的文化形态。是学校长期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与文化环境的总和,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存在于我国的古代教育中。私塾、书院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君子不言利”等儒家道义,便是我国最早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校园文化。但“校园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并形成一股文化热润,却是始于本世纪80年代中期的大学校园。从此校园迅速发展为自觉、稳定而有组织的文化阵地。校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