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阳明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派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十分深远。阳明文化发轫于阳明心学,产生于明代中叶,其创始人是王阳明。贵州是阳明心学的缘起地和原生地,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及其随后创建阳明心学,与贵州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生态密切相关。阳明心学既推动了贵州地域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又是贵州地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先后讲学于贵州龙场和贵阳,始终讲学不辍,弘传心学。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王阳明和阳明文化,各地正兴起一股"阳明热",有的地方党委、政府也倡导领导干部学习阳明文化。那么,领导干部学王阳明,学什么呢?我通过对阳明文化的学习,认为领导干部学习阳明文化,可以从以下几点去理解。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王阳明家族数代淡泊名利,王阳明也认为读书是为学圣贤,而不是为当官。王阳明被贬龙场后,胸怀坦荡,潜心读书。在平乱有功,被朝廷封为"新建伯"  相似文献   

3.
《党建》2016,(5)
正修文古名龙场,地处贵州中部,因王阳明龙场悟道、创立心学体系而蜚声。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希望继续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文县创办"重德修文"大讲堂,大力倡导阳明文化深厚的时代价值,凝聚精神  相似文献   

4.
<正>《龙场遗梦》取材于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修文县龙场镇悟道的生活片段,是贵州省首部反映王阳明题材的微电影。一边是丰饶深厚的阳明文化,一边是方兴未艾的新媒体浪潮,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深入挖掘、推介阳明文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播?这是王学圣地贵州亟待回答的问题。2014年,由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策划、贵州师范大学拍摄的微电影《龙场遗梦》推出,为阳明文化的宣传推介  相似文献   

5.
<正>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力争用五至八年时间,将其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传播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牢记嘱托积极作为阳明文化是贵州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如何挖掘和传承阳明文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贵州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当前我省的一项重要课题。据了解,贵  相似文献   

6.
吴文仙 《当代贵州》2014,(34):62-63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当代价值?怎样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本期阳明茶座特邀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韩振峰教授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崔树芝 《当代贵州》2024,(12):22-23
<正>为帮助学生修身养性,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即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四句教条,晚年又把心学的修炼方法概括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人修身养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的建设方面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对阳明心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当前,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已被列入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强调要把阳明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要实现这一结合,首先就要从工夫论角度把握阳明心学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8.
清明祭祀王阳明,汉服呈礼,花灯出戏,民乐献歌,阳明学术研讨,慈善赈灾,既创新地继承了传统文化,又对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宣传阳明文化、推广茶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1506-1508年王阳明贵州“龙场悟道”,播下了阳明文化的种子。今天的修文以不懈开拓的勇气举办三届国际阳明文化节,打造“王学圣地”品牌, 赢得世界各地的目光。阳明文化成为贵州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修文县先后举办了四届王阳明学术研讨会和三届阳明文化节,赢得了国际儒联,国外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专家学者的广泛支持。在此期间,学术界推出了《王阳明谪黔遗迹》、《王学之思》、《阳明先生》、《王学圣地》等一  相似文献   

10.
<正>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谪居贵州近3年,给贵州留下了宝贵历史财富。数百年过去,王阳明在贵州播下的思想种子一直在茁壮生长,深度挖掘阳明学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2023年,贵州省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阳明文库》首批新书亮相。《阳明文库》由孔学堂书局编辑出版,以阳明文化为核心,多角度、深层次挖掘阳明文化资源,高水准、全方位汇聚海内外阳明学研究成果,在阳明文化的文献保存、学术研究、普及推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价值丰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付启元  谭志云 《唯实》2021,(1):28-3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完整的优秀传统文化观。习近平优秀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要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传统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好转化和发展;坚持统筹协调,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坚持交流互鉴,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统一,获得群众对主流意识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整体视野观与实干行为观的有效结合。"知行合一"意味着"知"与"行"是一个整体,合一并进,对于共产党人而言,这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求真务实传统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知行合一",旨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形成实干担当的良好政治风气,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传统,提升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以更好适应新时代特征,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重德修文     
付松 《当代贵州》2016,(14):32-33
500年前,王阳明先生被贬谪贵州修文龙场并在此悟道,创立阳明文化核心内容,成就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作为儒家代表人物、心学集大成者,其思想在中国甚至东亚、东南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认识阳明文化?黔中王门地位和影响如何?如何结合大众需求传播阳明文化?记者就此专访赵平略教授。  相似文献   

16.
<正>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心学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还传到日本、韩国,影响东亚世界500年的历史发展和走向。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随即在龙冈书院、文明书院展开书院讲学运动。此后随地讲学,天下云集响应,阳明心学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此外,阳明心学还传到日本、韩国,影响东亚世界500年的历史发展和走向,成为近代以来学术界重点关注的"显学"之一。首先,对贵州的影响,使贵州成为"王学圣地"。王阳明龙场悟道和书院讲学活动,改变了贵州教育文化落后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近年来,阳明学已渐成显学。有关阳明精神文化的学术与通俗著书众多。孔学堂书局出版《阳明学研究年鉴(2016)》,以期推动阳明学的研究,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阳明学研究年鉴(2016)》是一本合编年鉴类图书,整理编写了2016年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欧美等地阳明学的文献综述,汇辑一年内的重要阳明学会议论坛纪要、统计该  相似文献   

18.
阳明学界对于王阳明正式提出“致良知之教”的时间、地点及其来龙去脉存有分歧,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判定正德十六年王阳明在江西南昌之时“始揭致良知之教”,黄绾《阳明先生行状》则认为“甲戌(正德九年),升南京鸿胪寺卿,(王阳明)始专以‘良知’之旨训学者”,而当今贵州的阳明学研究者则倾向正德三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即提出“良知”说,新近出版的《王阳明年谱长编》考定阳明在正德十四年始悟“良知”之学。本文则以为,王阳明“始揭致良知之教”是正德十五年秋在赣州与众弟子论学之时,在场者主要有陈九川、夏良胜、邹守益等江右王门学者。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传统文化观,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提升,提供了遵循与指引。本文从挖掘提炼传统文化价值精粹、普及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等方面,论述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讲话。这些讲话,内涵丰富,指导性很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和精髓,认为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些要求,为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系民族文化之根,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