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张明 《当代贵州》2013,(11):62-63
明代是贵州书院讲学运动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契机肇始于阳明先生在"龙岗书院"和"文明书院"的讲学活动。贵州是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地,故贵州独得风气之先,首传阳明心学。在王阳明之后一百年间,黔中王门弟子在贵州新建40多所书院,掀起了三次书院讲学运动高潮,形成五大王学重镇,对贵州民族地区社会文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阳明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派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十分深远。阳明文化发轫于阳明心学,产生于明代中叶,其创始人是王阳明。贵州是阳明心学的缘起地和原生地,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及其随后创建阳明心学,与贵州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生态密切相关。阳明心学既推动了贵州地域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又是贵州地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先后讲学于贵州龙场和贵阳,始终讲学不辍,弘传心学。  相似文献   

3.
张明 《当代贵州》2013,(13):62-63
阳明心学起源于贵州,席卷于明代中后期的整个中国,引领出明末东林党的讲学之风,其影响远达于日本等国。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辛亥革命,都吸收阳明心学一些有用的思想资源。阳明心学对五百年的东亚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阳明心学起源于贵州明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因忤权阉刘瑾而谪戍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县)。他在生死边缘之际,潜心探究圣贤之道,终于大悟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是传统中国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了朱子之后理学发展的又一思想高峰.他的心学思想的形成以贵州修文龙场的大彻大悟为标志,开始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知行合一”等一系列学术观点.最有创造性的良知学说,如果追溯其前后渊源,其实也发端于修文龙场.从龙场悟道开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开始在不同的地域传播,最终席卷大江南北,影响日本、韩国,远播欧洲、美国,不仅在中国儒家文化内部成为与朱子学并埒的一大思想学派,而且也是东亚文明最能代表深邃生命体验和直观智慧的哲学理论,迄今为止仍在以积极的身影参与现代性思想文化的讨论与建设,以活跃的姿态步入国际文明对话的队伍或行列.  相似文献   

5.
黄万机 《当代贵州》2014,(12):41-41
正明代正德年间,王阳明受宦官迫害,贬谪为龙场驿丞,受尽搓磨,终于在此"悟道",创立阳明心学,流播千秋。他创设龙冈书院,受邀来省城文明书院讲学,大兴黔人向学之风,肇启西南文化,其功厥伟。阳明先生离黔后,学子们承其遗风,好学不倦。可惜龙冈书院已撤,学子无所依归。20多年后,王杏巡按  相似文献   

6.
《党建》2016,(5)
正修文古名龙场,地处贵州中部,因王阳明龙场悟道、创立心学体系而蜚声。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希望继续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文县创办"重德修文"大讲堂,大力倡导阳明文化深厚的时代价值,凝聚精神  相似文献   

7.
重德修文     
付松 《当代贵州》2016,(14):32-33
500年前,王阳明先生被贬谪贵州修文龙场并在此悟道,创立阳明文化核心内容,成就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8.
正500年前,王阳明先生在贵州修文悟道,殚精竭虑,悟出了"知行合一"之大道,阳明心学继承和弘扬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宣扬"知行合一",强调躬身实践的重要性,更提出"致良知"学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修文的龙场使王阳明大彻大悟,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心学成为500年来影响中国乃至东亚的实践哲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贵州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9.
<正>龙场所悟之"道",从直接的内容看,不外是对格物致知之说的重新理解,而其深层的内涵则颇为复杂,主要包括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和致知格物三个内容。居"夷"处困动心忍性明正德三年(1508),在中国西南边陲的贵州龙场驿,发生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件重大思想事件——龙场悟道,标志着阳明心学的诞生,阳明文化因此成为贵州"五大文化"之一。王阳明作为明朝士大夫阶层的一员,为什么会与贵州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500年前,大儒王阳明在贵州修文"龙场悟道",讲学授徒,创立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如今,秀美的修文正以生态后花园的迷人丰姿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相似文献   

11.
黔学与心学     
郦波 《当代贵州》2023,(17):79-80
<正>在阳明心学的诞生过程中,具有文化独立意义的“黔学”随之伴生。因心学开黔学,以黔学促心学。一句“他年贵竹传异事,应说阳明旧草堂”,充分体现了王阳明的文化自信。500年前,在贵州创建了心学的王阳明,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一切。当然,王阳明没有预料到的是,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影响会如此之大,不仅影响了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甚至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州修文龙场悟道,成为中国儒学一大高峰心学的起点。这位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从入黔到出黔两年间,既播撒了思想的种子,又留下了生动的足迹。这些人文遗产与贵州神奇秀美的自然山水交相辉映,在当前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正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相似文献   

13.
彭美玉 《当代贵州》2012,(10):52-53
《当代贵州》:欢迎您做客"阳明茶座"。王阳明一生曾在多地为官任职,为什么偏偏是贵州成为其"成道之地"?董平:明正德元年,王阳明被贬谪贵州龙场。他于正德三年的春天到达龙场。按照史料记载,当时的龙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处于万山丛棘之中,被称为"蛊毒瘴疠"之地。当地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与汉族地区的语言不通。王阳明到达龙场之后,  相似文献   

14.
1506-1508年王阳明贵州“龙场悟道”,播下了阳明文化的种子。今天的修文以不懈开拓的勇气举办三届国际阳明文化节,打造“王学圣地”品牌, 赢得世界各地的目光。阳明文化成为贵州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修文县先后举办了四届王阳明学术研讨会和三届阳明文化节,赢得了国际儒联,国外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专家学者的广泛支持。在此期间,学术界推出了《王阳明谪黔遗迹》、《王学之思》、《阳明先生》、《王学圣地》等一  相似文献   

15.
阳明早期在北京的活动,素来不为研究者重视。但阳明不仅曾在北京生活、宦游过,而且还在这里最早接受了白沙心学的影响,最早展露出经略四方之志,开展过讲学活动,接纳了一些前来问学者,与湛若水订下终身论学之交。他主动参与了刘健、谢迁、李东阳等为代表的两京朝臣与刘瑾、“八虎”等阉竖的斗争,因之而入诏狱并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丞。这才会有后来的“龙场悟道”及其它种种,才会使他逐渐成长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相似文献   

16.
正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500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他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500年后的今天,阳明心中的理,还是人人心中潜藏的理;阳明悟的道,也是人们通向全面发展的一条大道。肯定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在现代生活中,如何从多个维度发掘阳明心学  相似文献   

17.
心即理     
郦波 《当代贵州》2023,(45):78-79
<正>500年来最重要的东方哲学思想——阳明心学,在贵州龙场诞生了。心学的奠基性理论——心即理!心外无物!这也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关键所在。心即理,是相对于理学而言的终极判断。宋明理学是中华儒家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宋至明,甚至一直到晚清,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理学都是被各封建王朝认可并推崇的官方学说。对理学家而言,理学的“理”,就是宇宙终极的“道”,所以理学又被称为“道学”。理学的分支也有很多,宽泛而言,  相似文献   

18.
<正>1508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声惊雷破空而来。风驰电掣后,阴霾消遁,晴空万里。程朱笼罩下的数百年沉闷的官学空气被打破,吹拂出思想文化新天地的缕缕春风。从此,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其精髓的阳明心学,在这里奔涌而出、一泻千里,影响亚洲乃至世界。黔中大地人文蔚起,阳明文化薪火相传,阳明  相似文献   

19.
<正>王阳明早在五百年之前就在贵州龙场悟出"知行合一""大道""心即理"及"致良知"等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同时,他还在当地创办了龙岗书院,广收弟子,讲授心学,培养了堪称典范的黔中王门学者、旅黔阳明后学者等大批贵州思想家,他们努力践行并将其学说发扬光大,给贵州大地注入了思想的火花。时至今日,阳明学说对贵州民族社会的深远影响犹在,阳明祠、修文阳明洞、孔学堂及孔子书局的建立,昭示着孜孜后人从不曾忘记阳明先生的教  相似文献   

20.
<正>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所提出的学说,500年来一直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16世纪初,当文艺复兴在欧洲如火如荼的时候,东方中国、僻壤贵州,发生了中国哲学史上一次破天荒的思想事件。明正德三年(1508)三月,37岁的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今修文)。万山丛棘中,环境险恶、言语不通、生活无着、疾病困扰、怀才不遇,王阳明"百难备尝",在排除生死贵贱、得失荣辱之后,栖身"玩易窝"中,大悟‘格物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