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本身以及政府行为在社会公众中的信誉程度。完善政府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是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服务型政府、诚信政府的重要保障。本文试从完善政务公开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关系出发,分析政务公开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阐述保持政务公开建设的法制性、明确性、适时性、有效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7,(1)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政府公信力问题日愈受到公众强烈关注。新时期,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对政府公信力内涵进行了解析,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地方政府行使社会治理职能的生命线,体现的是公众对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主观评价。公共危机是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理念、行为和效率都会影响其公信力。因此,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地方政府需要在危机管理理念、危机管理法制建设、沟通协调机制及地方政府公务员素质和民众参与意识等方面积极提高以加强和完善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建设。  相似文献   

4.
提高政府公信力既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为提升政府公信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当前导致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因素有:政府行为失误、政策导向偏差及错误的发展观等。而生态文明语境下政府公信力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包括:完善制度建设,建设法治政府;建立有效的政府问责机制,建设责任政府;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建设透明政府。  相似文献   

5.
论政府的法治公信力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政府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高低往往取决于老百姓的满意度和公信度。服务型政府要提高服务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同样,法治政府也要提高法治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一、政府法治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一)人治政府让公信力缺失  相似文献   

6.
政府公信力不足是许多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又影响着政府公信力增减。建设和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要从政府自身做起,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建设服务型政府;尊重公众知情权,推行阳光行政,促进廉洁政府建设;积极搭建互动平台,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报告指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及其行政行为在人民群众中的认同度,是衡量政府行政能力的一个标准。造成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有政府对自身职能定位不明确、政府依法行政存在不合理现象等。协商民主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新的民主理念,强调以平等参与、理性沟通的对话方式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问题,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在协商民主视角下,从制度、政府和社会公众三大方面着手,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对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巴沂晋 《党史文苑》2014,(10):63-65
乡镇政府是我国比较重要的基层政权,其公信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进程,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当前,乡镇基层政府公信力现状堪忧。乡镇基层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提升乡镇基层政府公信力也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公信力是政府存在的根本。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失去了其公信力,被人民群众所抛弃。为此,应该吸取苏联的教训,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科学决策,依法行政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群众,实现人民的利益要求,以获取人民的信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0.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又明确强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