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等人为代表,伦理学有"幸福论"和"义务伦"之分。从"哲学—伦理学"论证的角度看,幸福论认为有规定幸福的永恒的规律;而义务论则认为个人的自由意志才是道德生活的决定性因素。从伦理学的这种范式的转变看,西方哲学家将研究的注意力往往放在了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的研究上,而忽略了对道德品质的研究。然而,要解决社会的公正,单靠社会道德是不能实现的,于是伦理学的研究必然转向制度伦理。在现代语境下,美德传统是一种软约束,建设现代道德,还需要制度伦理的辅正,加大制度规范对现代公民的道德和行为约束,使全体社会成员在稳定有序的、合乎人性健康生长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被塑造成具有现代性人格的一代新人,这是现代化道德建设的时代使然。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转型中的犯罪问题陈成文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行为,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消极现象,本质上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关系失调、社会结构不平衡的一种具体表现。应当说,犯罪与社会历史进程和社会环境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当今,中国社会正在以市场经济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人性是什么?定义纷繁,众说不一,诸家论争,据理相辩。笔者也试在这争鸣的园地里哇喇一声,名曰:论人性的唯一性和一维性。其意是说:社会性是人性的唯一特性;人性是对兽性和其他非人性的挣脱和排除,它的发展去向是真、善、美,这就是人性的一维性。 作为客观存在物的人,用系统论去进行考察,如果就他的自然形成过程来说,他与动物相联系组成自然系统;如果就他特有的社会生活来说,他又与动物相区别构成社会系统。每  相似文献   

4.
人性·德性·品性——兼评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险峰 《求索》2012,(5):164-165,119
对人性观的考察,是一切伦理哲学研究的理论起点。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观包括求知乃人之本性、人是理性动物、人是政治动物等三个重要命题,这三个命题分别从人的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和社会政治认知等三个层面对人的本质作出了哲学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理性实现对人类实践的规约,理性规约的结果形成公民之"德性"、城邦之"善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论是一种以德性论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当下,正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的使命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道德品性的培育,这是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的品性之思。  相似文献   

5.
人性与犯罪在起源上具有同步性。人性在起源的复杂过程中为犯罪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这包括制造工具的产生、思维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形成。犯罪之所以能伴随着人性的起源而发生,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异化。犯罪起源于非规范行为,非规范行为根源于三大差异,即人性的差异。我国在犯罪起源上的传统观点认为犯罪起源于私有制,这并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际上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早已用大量材料证明了犯罪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与麦金太尔的道德哲学都体现出明显的社会维度,他们都坚持道德的社会性,并对现代性社会展开道德批判。尽管"社会"成为马克思与麦金太尔把握道德理论时共享的维度,但"社会"在他们那里的地位、内涵、作用等并不相同。在马克思那里,"社会"不仅仅是一种背景性的社会实体,更重要的是唯物史观的体现,体现马克思思考道德问题的方法论。与马克思不同,麦金太尔语境中的"社会"只是作为道德背景性存在,而不具备马克思社会观的多重维度和丰富内涵,他的现代性道德批判隐含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思维以及回归传统的道德乡愁情结。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可见马克思道德哲学的社会维度背后的终极动力是人的生存问题,最终的价值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从具体、现实的人出发理解社会,同时在社会关系中把握道德的真谛,社会成为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彰显个体本质的形式,马克思道德哲学也由此体现出强烈的生存论特质。  相似文献   

7.
道德性是传统人性论的本质特征。"道德人"在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中,本应将经济行为导向利他和公利,但现实却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时有发生。表面上看,是传统"道德人"的精神追求被遗忘,细究起来,恰是"道德人"与市场经济伦理的人性假设存在冲突,主要体现为"道德人"与"自利人"、"理性人"、"社会人"的矛盾。只有对道德人性论做扬弃的调适,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发育和成熟。具体体现为打造"自利人"的观念认同、进行理性的启蒙、确认个体实在性和探索时代化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8.
对社会转型期国有企业经营者腐败现象严重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学科、视野、角度分析研究了其复杂的原因 ,归纳起来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由心态导致腐败的心理失调论 ;由人性导致腐败的人性论 ;由价值和道德导致腐败的价值失范论 ;由国有资产管理导致腐败的所有制缺陷论 ;激励与约束机制欠缺论 ;由惩罚宽松导致的司法缺陷论 ;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缺陷论或企业制度文化缺陷论 ;由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导致腐败的传统论。这些观点分别体现了宏观与微观 ,主观与客观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本质在文化即人化,确立这个理念为理解文化论争中的一些问题及其与犯罪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犯罪的本质具有多层次性。从文化学的视角理解犯罪的本质,应该深入考察人的动物性,包括饮食、性、自私性。犯罪乃是人的文化性得到弱化,动物性得到强化,导致动物性在人性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犯罪在本质上是非人化,也即向兽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现实生活中人们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变化,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从理论上探讨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的关系,也引起了人文学科的广泛关注。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滑坡论”和“爬坡论”两种观点。“爬坡论”者认为,当前的道德失控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现象,与之相伴随的还有一些深层的道德进步因素,道德从本质和趋势上看正在“爬坡”。“滑坡论”者根据社会上一些风气堕落、贪污腐败盛行、黑暗势力上升、犯罪现象增多等情况,较多地看到了社会转型期道德的失落,认为道德正在“滑坡”,甚至认为正在走向“道德崩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