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吏治。在一次早朝上朱元璋问左右群臣:“天下何人快活“群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言功成名就者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快活,有言富甲天下者快活……。朱元璋听后脸露不悦之色,沉默片刻,一个叫万钢的答道:“畏法度者快活!“朱元璋顿时大悦,夸其见解“甚独“。历史虽已久远,然而万钢所说的“畏法度者快活“,于今人仍有启迪的教益,尤其对于领导干部 “畏法度者快活“的道理不言自明,大凡畏法度的人,必不肯超越法度的“雷池“半步、干见不得人的勾当,也就用不着整天提心吊胆,害怕半夜鬼敲门,更用不着担心东窗事发后坐班房,掉脑袋,没有了这些劳精费神的忧虑,当然活得潇洒快活。  相似文献   

2.
<正>通过认真听取和学习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全区省级领导和厅级主要领导"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笔者对法治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思考。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首要任务要从崇尚法治开始。提高境界,"畏法度者最快乐"。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曾问,天下何人最快乐?群臣说法不一,唯有一人说的"畏法度者最快乐",深受朱元璋赞赏。向往快乐,追求快  相似文献   

3.
畏法度者快活□景凯史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大臣:“天下何人快活?”群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言功成名就者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快活,有言富甲天下者快活……朱元璋听后脸露不悦之色,沉默片刻,一个叫万钢的答道:“畏法度者快活!”朱元璋顿时大悦,夸其见解“甚独...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5,(10)
<正>《明史杂俎》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乐?"答案五花八门,无外"功成名就""金榜题名""富甲一方",朱元璋听后不以为然。一个叫万钢的大臣答道:"畏法度者最快乐。"一语惊众人,朱元璋也颇为满意。以史为鉴,封建帝王的法纪观虽有历史局限性,但对我们今天的从严治党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有个典故,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大臣:“天下何人最快活?”群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功成名就者最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者最快活,有的说富甲天下者最快活……听完这些回答,朱元璋面露不悦之色。这时,有个叫万钢的大臣答道:“畏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听后极为赞赏。  相似文献   

6.
晓闻 《人民政坛》2010,(1):31-31
<正>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大臣:天下何人快活?群臣众说纷纭,有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有说富甲天下者快活。朱元璋听后脸露不悦之色。片刻,一个名叫万钢的大臣答道:畏法度者快活。朱元璋顿时大悦,夸其见解"甚独"。  相似文献   

7.
正《明史杂俎》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日早朝,朱元璋突然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乐?"有人说,功高盖世者最快乐;有人说,位居显赫者最快乐;有人说,金榜题名者最快乐;有人说,富甲一方者最快乐。朱元璋听后都不满意。这时,一个叫万钢的大臣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乐。"  相似文献   

8.
蔡建军 《楚天主人》2013,(12):49-49
<正>史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及群臣:"天下何人快活?"回答中有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有说金榜题名者快活,还有的说富甲天下者快活,不一而足。有个叫万纲的大臣回答道:"畏法度者快活!"敬畏法纪是做人的根本,是成事的必须,是党性的体现。法纪既是对个人的约束,又是对个人的保护。在法治社会,法纪是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利剑,触碰不得。如果缺乏对法纪的敬畏感,就会轻视法纪,心存侥幸,放纵自我,最终受到惩罚。对法纪心存敬畏,就会多一些自律,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心态,害怕、畏惧或许是与生俱来的:小孩怕老鼠、蜈蚣、大灰狼;成年人怕毒蛇猛兽、台风地震、房倒屋塌、海难空难……每一个神经正常的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往大火里跳,往动物园的老虎铁笼子里钻,或在台风风口上“乘凉”。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不过,人生还有另一种畏惧,平时一般人不太注意,那就是怕违法犯罪,怕上法庭蹲监狱,怕上刑场掉脑袋!故古人有“畏法度”之说。今日重提,似仍有其警示作用。据《明史》记载:一次明太祖朱元璋与众大臣谈论人生之幸事,问身边大臣:“天下何人快活?”群臣各抒己见,有言功成名就者快活…  相似文献   

10.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大社会主义荣辱观之一。这应该成为全体人民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党员干部尤其应起带头作用。从“以遵纪守法为荣”,我想到了一句古语——“畏法度者最快活”。《明史·杂俎》记载,明太祖朱  相似文献   

11.
朱元璋于公元一三六八年建立明王朝后,采取许多措施革除元朝弊政,恢复和发展明初的社会经济,使明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这一切均与朱元璋的选用人才分不开。朱元璋选用人才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唯才是举”、“量才而用”。朱元璋曾对中书省言:“任人之道,大小轻重各适其宜,若委重于轻,是以棋桷而为梁栋;委大于小,是以钟庾而盛斗筲”。并强调用人的关键在于人尽其才,量才而用。朱元璋说“人之才有长短,亦犹工师之艺有能否,善攻木者,不能攻石,善斫轮者,不能为舟。若任人之际,量能授官,则无不可用之才矣”。为了真正做到各尽其能,以才用人,元璋主张选才用人条件不能太苛刻。他对负责选拔官员的吏部云:“良工琢玉,不弃小  相似文献   

12.
一、明清时期的苗汉关系 明王朝根据太祖朱元璋“治夷之道,必威德兼施,使其畏威”的训谕,制定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军事镇压与政治安抚相结合的统治政策。一方面自东至西的交通要道上遍设卫所,每卫拥兵5600人且屯且守,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军事管制。如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正月,水东境内“苗蛮作乱”,朱元璋闻报,即命延安侯唐胜宗“统贵州等卫指挥使程暹率马步军付平之”,唐胜宗因此获赏银一千锭,并奉命与凤翔侯张龙“往黄平、平越、  相似文献   

13.
年幼的时候,能够吃饱穿暖就觉得是一种幸福;而长大后衣食无忧,却仍然感到不快乐。这是什么原因呢?朋友告诉我缺失了一样东西——“饥饿感”,需要一种心理按摩一一“饥饿疗法”。记得“翡翠白玉汤”的典故: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打天下之初,有一回,为了逃躲追兵而疲于奔命,饥渴难耐之际,从一农家乞得一碗残羹冷炙,只是汤水之中漂着几片青菜叶,几片豆腐而已,那是他吃得最香、最可口的一次。后来,金銮宝殿坐久了,山珍海味吃腻了,朱元璋怀念起了当初那碗乞讨而得的“翡翠白玉汤”来;无奈御厨如何精心烹制,朱元璋总是找不到当初那份美妙的感觉来。同…  相似文献   

14.
朱元璋出身寒微,长于乱世,饱受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之苦。他曾说:“每见州县长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者,罪之不恕。”所以,朱元璋于1368年登上皇帝宝座后。吸取元朝昏乱、法度不行、吏治腐败的灭亡教训,着手进行法制建设,试图严刑峻法,整饬吏治。他亲自主持修订《大明律》,制《明大诰》,加大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其手段之残酷.态度之坚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似文献   

15.
快乐是金     
快乐是金,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拥有快乐。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不快乐呢?”亚里士多德回答说:“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自己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功。”一个人同时为两件事操心,怎么能快乐得起来呢?离快乐最近的,往往是那些简单的人们。对更多的普通人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快乐本身,而是把握快乐的智慧。有一个青年,为寻找发财的机会而浪迹天涯。一天晚上,他在河边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被什么绊了一下,借着朦胧的月光一看,原来是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他俯身一摸,发现是一袋“石子”。于是,他下意识地拎起布袋,一块走一边漫不…  相似文献   

16.
所谓“无所畏”与“有所畏”,说白了就是“怕”与“不怕”。据记载,唐太宗喜爱鹞鹰,一日正在宫外把玩,却遇到谏议大夫魏征,惊慌之余,忙将鹞鹰藏于袖中,结果此鸟因窒息而死,面对谏官,虽眼见爱鸟死去,太宗却也是敢怒不敢言。而宋太祖则喜欢打雀,一日玩兴正浓,一史官路过,加以劝阻,言词犀利。太祖不听,并且弹弓打掉史官的两颗牙齿,史官也不甘示弱,说要把这件事情写到正史中去。这时太祖有点怕了,忙向史官赔罪。无论唐太宗怕谏官,还是宋太祖畏史官,他们想到的是同一句话:“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祸。”二人最终能成就一…  相似文献   

17.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大明一朝对贪污的惩治是非常严厉的。连郡守、县令那样的官“赃至六十两以上者” ,不仅要“枭首示众”,而且还要“剥皮实革”(一种酷刑,剥下人皮用草填充之 )。更莫说贪污数额更大的了。可见朱元璋对贪污的憎恨和惩贪的决心。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贪风一直未能压得下去,以至颇令这位素来“严于吏治”的开国之君痛心疾首:“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   以后的事实证明,朱元璋的忧虑还是满有远见的。大明一朝的贪风不仅久治不下,而且愈演愈烈。史载:明孝宗宠爱的太监李广死后,从其遗物里搜…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们向每一个人提出问题:“你愿意选择快乐,还是愿意选择烦恼?”大概所有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愿意快乐。”但是,为什么人们都愿意选择快乐却又有很多人深深地陷在痛苦和烦恼之中呢?大多数人的回答实际上隐含了这样一层意思:“我希望快乐,但是痛苦和烦恼之事不请自到,我无法抵御。”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 ,也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他把深邃的哲学思想与高超的治理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就是其典型代表。他曾指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所做的事是顺应自然而不提倡人为 ,圣人教育应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他还指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可见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事事 ,而是遵“道”。“道”是什么 ?“道”者自然规律也。他还说 :“太上 ,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 ,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  相似文献   

20.
杨树培 《今日海南》2006,(10):45-45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地方官上任之前总要找他们谈一次话,讲讲如何正确对待薪水的问题。朱元璋对他们说,薪俸虽不丰厚,但像井底之水,可以天天汲取,希望大家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不要图谋非分之财。朱元璋所说的“井底之水”使笔者想起近几年流行的高薪养廉之说,即大幅度地增加公务员的工资收入,使之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从而不再存非分之想,达到有效养廉。这主意不错,但问题是这一理论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吃“皇粮”的人自然也很多,如果采用高薪供养如此数量之众的公务员队伍,对我们这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