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造假违法犯罪是当前经济犯罪中危害最大、影响最深的犯罪,本文在分析现阶段造假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后,提出运用宣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各种手段遇到制假制造假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数据生产的过程入手,追溯统计数据造假现象的缘由。首先,误差扰动、接近值模拟和数据质量的资源投入水平,解释了数据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失真。其次,从统计作为一项国家事业发展演进的角度来说,国家能力和国家意图有时会影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并引发出制度诱导的造假行为。第三,从个体层面的理性选择过程来看,当违法收益显著高于违法成本时,数据造假现象就成了经济领域中最常见的越轨行为之一。治理数据造假的潜力也和个体的动机和理性计算直接相关:当我们把纯粹物质性的理性计算模型扩展到纳入社会成本和群体动力机制之后将会发现,社会交往网络和同伴群体内部伦理声誉的受损,将会比物质违法成本的提高更能约束数据造假行为。最后,本文还讨论了数据造假问题的直接伦理损失和技术在治理数据造假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有诸多手段 ,对投资者及社会造成重大危害 ,我国现行法律虽然规定了这一造假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但也存在立法上的不足。总体而言 ,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打击力度不够 ,还需要在“有法可依”上多下功夫 ,让行政、民事、刑事三大法律责任充分发挥作用 ,真正遏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现象。  相似文献   

4.
从原中科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郑豪包养二奶、挪用项目经费,到原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陆骏学术造假,乃至我国“千人计划”入选者王志国因两篇论文造假,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关闭实验室.少数高层次人才的失德、失范、失信,屡屡挑战着公众的心理底线,直接影响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出现大量学术造假的现象,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然而,对学术造假的行为的处罚,欠缺明确的法律规定,从而导致学术造假的行为泛滥。为此,建议在今后的立法进程中,应把学术造假的行为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学术造假的行为,应在《刑法》第217条规定之后增加一条,作为第217条之一,并从侵犯知识产权罪独立出来,法定为学术造假罪。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获取上市公司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证券市场规范化的根本所在。但是近几年,上市公司信息造假的问题却一直萦绕在尚不成熟的中国股市上空。相关造假事件层出不穷,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以至于在社会层面引发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信任危机。故此,如何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已经成为当下中国资本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会计造假导致的信息失真对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实践中,会计人事制度不健全、相关法律机制不完善和政府部门监管不利是导致会计人员造假的三大主动因。规制会计造假行为应当双管齐下,将法律和制度有机结合,集中精力解决会计人员独立性和违法成本与收益两大难题,从而有效阻断造假动因。  相似文献   

8.
企业会计造假成为国际性问题,折射出各国防止企业会计造假的制度安排存在共同缺陷。本文提出防止会计造假三大基本制度存在的重大缺陷及其重构措施。  相似文献   

9.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然而,现实中普遍存在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对会计造假应采用多种对策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成因主要是造假收益与造假成本不成正比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注册会计师淡化了社会责任感 ,甚至职业道德操守有问题。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应从制度创新、制度变迁和完善法制入手。  相似文献   

11.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司法领域中的着力点。构筑司法公信力需要从社会治理高度对司法运作机制以重新审视.合作司法是社会治理谱系下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在司法中的体现.降低司法成本和实践司法公正是合作司法实践路径中的两个向度,统筹两者是合作司法之于司法公信力的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12.
公安机关的刑事侦查行为既不是刑事司法行为 ,也有别于一般的行政执法行为。刑事侦查行为不受司法机关监督的局面是不正常的 ,但完善这种监督又不能采取提起行政诉讼的事后监督方式 ,而应当采取同步监督 ,即贯彻令状主义的方式 ,使侦查程序成为真正的司法程序  相似文献   

13.
当下对于司法腐败隐患的讨论多集中在具体制度的微观改良上,而忽略了宏观的国家权力配置框架对于司法腐败生成的基础性影响。司法权在我国现行的权力配置框架下无法明确自身定位。呈现出三权交错和以行(政权)为主的混乱权力配置局面,独立性丧失贻尽,加之其内部自我配置体系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司法权不断脱离预定运行轨道,暴露出诸多腐败隐患。因此,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微观审视的同时,注重一种宏观的透视,以科学的权力配置体系来带动、保障治理司法腐败各项措施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4.
浅析司法鉴定中当事人权利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鉴定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环节。但由于现行司法鉴定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当事人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为此有必要通过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鉴定体制,保障当事人对鉴定活动的监督权、知情权和参与权等一系列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司法鉴定制度会对法律的裁决产生积极影响,不仅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也是保证案件质量、取信于民的机制之一。当前,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较为混乱,立法不完善,机构不健全,设置重复,管理分散,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我国现行的司法鉴定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司法公平、公正目标的追求。因此,应当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先进的司法鉴定制度,立足我国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司法鉴定制度。  相似文献   

16.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司法领域中的着力点。构筑司法公信力需要从社会治理高度对司法运作机制以重新审视。合作司法是社会治理谱系下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在司法中的体现。降低司法成本和实践司法公正是合作司法实践路径中的两个向度,统筹两者是合作司法之于司法公信力的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两高"最新受贿罪司法解释明确了十种受贿行为变化形式的性质认定与数额计算规则,有利于各级司法机关依法惩治腐败犯罪,也为刑法与国际反腐败刑事立法的全面衔接完成了关键性的准备工作。最新受贿罪司法解释存在与刑法原理不相吻合、可能导致实践操作障碍等缺陷。为了充分发挥司法解释的作用,应当从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双重角度冷静分析最新受贿罪司法解释的利弊得失,并进行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0条明确规定了侵占罪:“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由于对相关条文中的有关“物”的概念内涵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所以在司法实务领域或学术领域有诸多分歧。需要运用刑法理论,结合司法实践,对该罪涉及“物”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具体分析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  相似文献   

19.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是刑事诉讼中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设计。美国法院在执行这一原则时先后使用了同一要素标准、同一行为标准及同一证据标准。之所以出现如此反复,是美国司法实践在犯罪事实及刑罚对象认识方面不断深化的结果。我国刑事司法应当借鉴关国在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之同一性问题上的司法经验,合理优化吸收犯与牵连犯理论,落实罪刑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功能性限定权利要求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方法,给专利实务和司法实践带来了诸多难题。对功能性限定权利要求应该采用相同标准的解释方法,即采用具体加等同的解释方法,增加和完善相关规定,为解释方法的统一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