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10月12日是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纪念日。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积极行动,准备举行有关的纪念活动。现对以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为中心的世界各国5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工作进展情况作一简要介绍。早在80年代初。西班牙政府率先提出1992年举行纪念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活动的设想。当时,西班牙政府的出发点旨在提出一项对伊比利亚美洲的新政策,以便在当代的国际环境中,树立现代化和民主西班牙的新形象,加强西班牙与拉美国家在各领域  相似文献   

2.
1989年8月23~25日,“伊比利亚美洲边境今昔”学术讨论会在墨美边境港口城市蒂华纳召开。这次国际会议是由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自治大学和西班牙伊比利亚美洲合作研究所发起,并由“两大洲相遇500周年纪念委员会”、“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北方边境学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是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活动的一部分。来自拉丁美洲各国、  相似文献   

3.
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是为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00周年,由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倡议、并得到了拉美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国家及葡萄牙的热烈响应而召开的。自1991年以来每年召开一届,迄今为止已举行了9届。它正逐渐成为各成员国之间展开对话、协调政治和磋商重大问题的固定机制,并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92年7月23~24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的第2届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是第1届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的继续。这两次首脑会议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伊比利亚国家同讲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拉美国家之问为迎接新挑战、“建立永久联系”和加强相互合作的良好开端。它反映了在新的国际秩序形成前世界各国寻找新定位的一种动向。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由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中国拉丁美洲学会、中国中世纪史研究会、中国美洲史研究会、中国世界民族研究会和中国国际文化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0月7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参加讨论会的有来自全国9省1市的4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美国和俄国的10名外国学者。会议共收到论文40余篇。在10月7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国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苏振兴致开幕词。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吴介民、西班牙驻  相似文献   

6.
1992年10月12日,哥伦布首航美洲已500周年。关于哥伦布是否最早“发现美洲”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学术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拟从对哥伦布与其前后“发现美洲”者之比较研究中,看哥伦布在两个文明汇合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妥之处,谨请指正。一、对“发现美洲”与“谁最早发现美洲”之争论究竟是谁首先“发现”了美洲大陆,1982年底,联合国在讨论纪念哥伦布1492年10月“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的活动时,发生了一场辩论。冰岛代表团说:哥伦布并不是“发现"美洲大陆的第一人,一个叫列夫·阿列克辛的挪威航海家在公元1000年就登上了美洲。  相似文献   

7.
1992年5月21日,“中国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北京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备委员会举行会议,就目前会议的筹备工作进展情况、会期、宗旨及下一阶段准备工作的大致方针等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筹委会会议回顾了1987年以来我国学者为组织召开此次北京国际学术讨论会所作的各项工作后认为,在国内外有关学术团体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纪念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国内对哥伦布及美洲“发现”的研究正在深入展开,一批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编者的话     
1992年是西方著名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尔·哥伦布首航美洲500周年。500年前,即1492年,哥伦布率领西班牙船队历尽千难万险,横渡大西洋,无意识地第一次到达美洲,开始了欧洲人眼中的“地理大发现”。长期以来,人们对哥伦布西航美洲的动因和背景、他的历史功过是非、西航对世界的影响,乃至他本人的许多轶事,或由于代远年湮、史料不详,或由于研究者的立场、利益不同,或由于哥伦布本人对其身世讳莫如深,而成为各国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  相似文献   

9.
1492年10月12日航海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加勒比海瓜纳哈尼岛(有人考证只到达该岛附近的一个小岛)这一历史事件,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美洲的发现”来纪念。但是,在全世界即将纪念“发现美洲”500周年之际,墨西哥却在纪念活动的名称上发动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革命”,提议把“美洲的发现”改成“两个世界的相遇”。墨西哥政府的提议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支持和联合国的认可,然而在墨西哥史学界却激起了一场相当规模的论战。  相似文献   

10.
关于印第安社会人口问题的研究拉美经委会《经济和发展简讯》1995年7月第578期目前在拉丁美洲有4000万印第安人,其数量和规模与500年前西班牙人到达美洲时相似。这是拉美经委会、拉美人口中心、联合国人口基金、伊比利亚美洲合作研究所和玻利维亚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1992年是哥伦布首航美洲500周年。多年来,世界各国的许多学者在研究这位美洲的发现者时,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障碍。这位500年前的历史人物似乎有意与后人捉迷藏。人们发现,哥伦布的一生扑朔迷离,在许多方面都是一个谜。已故的美国共产党主席福斯特在他的《美洲政治史纲》中,转引权威拉美史专家喀尔蒂斯·威尔格斯和罗尔·德加的话说:“我们不能确实知道他是什么时候生的,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出世,他的早年生活究竟如何,他的面貌怎样,他能不能读书,他最初登陆美洲究竟在哪里,也不知道他死后葬在何处。”美洲历史学家艾·巴·托马斯在《拉丁美洲史》中干脆地写道:“哥伦布其人是一个谜”,“关  相似文献   

12.
1992年是哥伦布首航美洲50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中国拉丁美洲学会、中国中世纪史研究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中国世界民族研究会,于1991年9月15~20日在大连市共同举办“哥伦布远航美洲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部分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外事部门、出版社和杂志社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共67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苏振兴在会上作了《关于当前拉丁美洲形势》的报告。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李慎之和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作了重要发言。会议期间,学者们就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1989年9月12日,苏联拉丁美洲团结委员会、《历史问题》和《拉丁美洲》编辑部联合召开了一次“园桌会议”,讨论即将来临的哥伦布首次抵达美洲500周年的有关问题。一些苏联拉美研究的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 (一)关于“发现美洲”和“地理大发现”等术语问题。祖伯里茨基指出,“发现美洲”等是欧洲中心论者使用的术语,目的在于贬低美洲大陆当地居民的作用;拉美各国使用的是“两种文明相遇”,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印第安人反侵略斗争的开始”;梵蒂冈史学家则称“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的500年”。他认为两种文化“会合”的提  相似文献   

14.
1992年的哥伦布500周年纪念,一方面是纪念的规模空前之大,另一方面是围绕纪念问题而爆发的论战空前之激烈,这是哥伦布纪念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其意义虽一时难以看清,但已足以令人关注,发人深思。墨西哥著名史学家、哲学家、墨西哥“500周年纪念委员会”负责人莱奥波尔多·塞亚在答记者问谈到这种形势时说,纪念1492年10月12日这个日子,“既不是为了庆祝,也不是为了谴责,而是为了思考”①。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很科学的回答。因此,我借用这句话为题,谈谈我个人的所忧所思。  相似文献   

15.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邀请,美国圣迭戈加州大学政治学教授、伊比利亚和拉美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史密斯于1992年9月1~18日在北京进行学术访问,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美洲倡议”、美拉关系中的毒品问题、美国对拉美的政策和拉美的“民主化”及其前景等问题发表了讲演,并与有关中国学者进行了讨论。下面是史密斯教授的主要观点。一、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美洲事业”倡议史密斯教授认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布什总统提出的“美洲倡议”是在下述国际大背景下问世的。首先,苏联已不复存在,欧洲正忙于自身的一体化进程,而日本则不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美国美洲协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11年能源国际研讨会"中国与美洲国家能源与发展:机遇、选择与合作"于2011年10月2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和一些美洲国家的能源机构、研究机构和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驻华使节和媒体记者出席了这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1992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文明进行了肆意破坏,对印第安人残酷屠杀和奴役,这无疑是应该谴责的。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各国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与进步的全貌来看,美洲的“发现”和东西两半球的会合,促进了人类社会和世界各国的进步,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点,正如马克思说的:“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本文拟就美洲的发现对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8.
纵观历史,但凡大国在兴起之时,或将周边国家建成自家后院,与其结为利益共同体;或在周边地区构建战略缓冲区,避免与潜在敌对国家的直接碰撞.这种地缘政治版图的构建,既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延长了安全纵深,也为其经济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19世纪20年代,当美国正在崛起之时,推出了"门罗主义",强调"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反对美洲以外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美洲逐步成了"美国人的美洲",成了美国的后院,为美国日后的迅速崛起和不断扩张奠定了厚实的地缘政治基础,建立了强大的战略后方.美国之所以至今仍保持超级大国地位,其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就是它仍保留对整个美洲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劳塔罗(Lautaro)是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征服美洲时期的智利民族英雄,被誉为“智利民族之星”。至今,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和其他许多地方都竖立着纪念他的雕像,圣地亚哥以南还有以劳塔罗命名的城市。在1980年春雨潇潇的“逝人节”(11月2日,智利人扫墓,类似我国的清明节),我们访问了劳塔罗市。市长塞尔希奥·诺登弗莱奇特带我们参观了座落在市东南的劳塔罗青铜雕像。到1981年2月12日,这尊雕像就整  相似文献   

20.
重金主义与贸易垄断制的形成十八世纪以前,西班牙对西属美洲殖民地贸易垄断政策的指导思想是重金主义。这种指导思想认为,“财富即货币”,国家积累的金银等贵金属越多就越富有。研究重商主义的学者霍罗克斯认为:美洲的发现不仅使西班牙成为一个殖民帝国,而且在欧洲需要金银的时候提供了大量的贵金属。这加速了主张贸易平衡的重商主义理论在其他国家的形成。十六、十七世纪正是西欧封建社会瓦解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人口激增,金银货币极为短缺。当时,西班牙竭力垄断从美洲运出的大量金银,于是欧洲其他国家为弥补货币匮乏,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