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魏荩津 《检察风云》2013,(22):86-87
“捡漏”,就是以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而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捡漏,是一句古玩界的行话,形象地体现在“捡”上,因为古玩界普遍认为捡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为。故而,北方的方言,用一个“捡”来寓意它的难得,是极诙谐的表达,也是汉文化中调侃刘艺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2.
案例1"买错"导致档口关门 去古玩市场购物需要眼力,在古玩市场做生意同样需要眼力,如果屡次收错东西,则很容易亏本,甚至导致档口无法维系,这里就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一个收藏爱好者在广州西关开了一个古玩档口,一次他买了一个民国粉彩大缸,花了将近6万元.买州后发现买错了,去找别人退货时,对方已经跑了.另外一次他买了100多块墓碑,结果又买错了.  相似文献   

3.
原告:在古玩行里,买古董就是"捡漏",即使买到膺品古董,出了门真假好坏卖家一概不再负责,"买卖全凭眼力,真假各安天命"乃古玩行规。被告欠我购买古董的巨额尾款,依行规就应还钱。被告:原告以假乱真,用膺品冒充真品,明显违背了现代民法诚实信用原则,违背了公序良德,违反现代法规。因为这是欺诈行为,依法规欠款自然不应偿还。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藏古  相似文献   

4.
有的企业靠产品发财,有的企业靠技术发财,这不足为奇,但是,靠别人侵犯其专利权发财,这倒是一般人没听说过的新鲜事。美国有一家公司叫“利发克技术开发公司”,在最近的五年中,它把2000多家企业送上了法庭,控告这些企业侵犯了它的专利权,然后逼迫这些企业与之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取得高额使用费。  相似文献   

5.
佚名 《法制与经济》2010,(11):52-52
自古以来古玩市场都是鱼目混珠的多,古玩市场所卖之物并非全是古玩,要想买到真品,关键是要看买者的眼力。古玩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即使是行家、专家也难免有走眼的时候。在古玩市场上,形形色色的误假为真和误真为假的事例不计其数,层出不穷。记者走访了文物店、拍卖行以及资深藏家,帮助收藏爱好者们尽量多淘宝。  相似文献   

6.
约五六年前,我去豫园古玩收藏品市场淘宝,在"珍宝馆"某商家处发现一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3军战士邱毓敏的"党报通讯员证"。因店主是熟人,且在他那里买过不少藏品,见我喜欢,他就将此证赠送给了我。回家后,我将这张"党报通讯员证"放入收藏册,当时并未太在意。  相似文献   

7.
张来印在狼牙山上养的一些专下土鸡蛋的鸡,都是特意被他穿上了鞋的.为什么要给鸡穿鞋?因为鸡的爪子太尖利了,太能刨了,对生态环境太有杀伤力了. 且说张来印从部队退伍回来,发现当地的土鸡蛋特别受欢迎,但也特别少,少得他的战友托他买一点.他跑了好多地方,才能勉强买够数.他就萌生了靠养土鸡发财的想法.于是他就买了二万多只鸡娃放在一个山坡上养.  相似文献   

8.
现年39岁的蒙城县人富文,游手好闲,却梦想发财。几经考虑,他把发财的目光盯向了那些想购房的人群。于是,他天天在城区有开发商品房的小区转悠.向一些想购房的人谎称自己是某社区书记的侄子.其叔在城里庄梦苑小区等居民小区有数套商品房,因其叔不便出面卖房,便委托自己全权代理售房。由于富文所说的某社区书记在当地很有威望.所以富文的自我推荐也就没有人怀疑了。  相似文献   

9.
"骨灰玩家"变"商家" 今年只有30岁的高翔长得人高马大,从小生活在上海这座大都市中的他却不像同龄人那样喜欢读书,"他没有什么特长,就是很喜欢网络游戏,很痴迷."嫁给高翔的英莲这样描述自己的丈夫.  相似文献   

10.
孙炜 《政府法制》2010,(14):30-31
著名书法大家启功先生健在的时候,为全国政协常委。有一次,他老人家随全国政协委员们到北京琉璃厂视察和调研艺术品市场。旁人发现,这个古玩市场的地摊上。满地皆是所谓的启功书法作品,一摞摞堆在那里。大家的心里和明镜一样,知道这些地摊货全系赝品。  相似文献   

11.
徽园觅名砚     
目前,在检阅自己的藏品时,偶然找出了一方去年5月在安徽省徽州城里的古玩市场--徽园里买的颇具特色的歙砚,顿时,勾起了我愉快的回忆.  相似文献   

12.
挑选:宁愿错过不可买错 收藏古玩艺术品,可以从古玩市场、店铺、藏家家个人、拍卖会、收藏会所等地方挑选、购买,可以说槊道还是比较丰富的.对于藏友来说,不同的槊道有不同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时逢盛世,古玩风行。虽说民间古玩交易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风险巨大,但古玩市场具有的巨大投机性和豪赌性,让越来越多的人涉足该领域。殊不知,古玩收藏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似文献   

14.
一个愚昧无知的无业男子,从日本侦探小说中得到启发,策划了一个杀妻骗保迷局。为实现自己的发财梦想,他卖了房,离了婚,物色了个发廊女结婚。蜜月刚过,新娘便遭遇厄运……  相似文献   

15.
“不打假,不三包,出售赝品不算骗”,这是千百年来我国古玩交易沿袭的“行规”,而首次挑战这一“行规”的,是2007年1月中旬南京市白下区法院的一起刑案判决。秦氏兄妹以低价收购来的古钱币,冒充战国时期的古钱币高价卖给了一个藏家,藏家经鉴定后发现上当受骗而举报,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对秦氏兄妹处以刑罚。在古玩市场上公开将赝品冒充真品出售而被判刑,本案在我国属首例。法院判决的消息一经公布,随即在社会、尤其是在古玩界引发巨大的争议,一方的观点认为秦氏兄妹的行为不违背千百年来的业界游戏规则,法院不该判他有罪;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古玩界形成的“行规”不知坑害了多少初入门坎的爱好者,法院的判决对推动古玩市场立法及规范交易行为十分有益,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6.
初涉古玩市场对很多收藏爱好者而言是一件很兴奋的事,但也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弄不好会上当受骗,从而影响自己的收藏信心、弱化心理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7.
小幽默     
讨吉利大年三十,芳芳的爸爸挂年画。他挂好第一张后,便叫芳芳从后面看他挂第二张是否与第一张平齐。为讨吉利,他叮嘱芳芳说:"我要是挂高了,你就说发财,我要是挂低了,你就说健康。"当他把画挂好时,芳芳左看右看都一样齐,于是报告说:"爸,不发财,也不健康。"吉利号码一位少妇来到拍卖行,要求拍卖她丈夫的电话号码和汽牛牌照。"夫人,这可是上等的吉祥数字呀!"拍卖行经理看过号码,对少妇说,"您瞧,电话号码是:'发发发我就要发'(8885918),汽车牌照是:'要发,一路发发发'(18-16888)。夫人,您先生真的同意把它们卖掉吗?"…  相似文献   

18.
沈嘉禄 《检察风云》2013,(20):92-94
上海的古玩界有位收藏鉴定家,名日沈胜利,精通瓷器与玉器,这得益于他的两位师傅,一位指教他鉴定瓷器,一位教他签定玉器。沈老阅历丰富,博取众长,机缘的巧合,对仿制古玩有了研究,促使他精于鉴定,这无疑给真真假假的收藏市场带来了一缕正气,也成了一位当代救国宝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9.
茅家梁 《检察风云》2011,(21):36-36
冯老头是我们这个小区里最著名的刚刚“崛起”的千万富翁,靠放“高利贷”发财,前一阵子,“宝写”代步,衣着鲜亮,瞧人多半鼻孔朝天。这几天好像蔫了,因为“崩盘”,所以避债不及。在棋牌室的角落里,老是拖着我要谈论与他的祖先“过从甚密”的孟尝君。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难免"马大哈",即使是丢了一件小东西,却可能使你感觉诸多不便,仿佛是丢失一部分记忆。如果有一个机构专门帮你"查丢捡漏"。补充记忆该多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