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国现行的少年处遇制度存在结构性缺陷,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进而对罪错青少年进行有效矫治。香港地区的少年处遇制度在立法模式和制度的种类和执行方法上都对于我国少年处遇制度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大陆地区可以学习香港在少年处遇工作中的经验,对少年处遇制度作出完善,以更好地达到对罪错青少年实施矫治,帮助其改正自身不良习性,重新回归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范围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国际社会都在致力寻求一种能有效遏制、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理想方式。在我国,少年法庭、未成年犯受刑处遇、社会帮教等工作倍受重视。相形之下,青少年教养制度的严重滞后影响了社会预防犯罪的效能。本文试从矫治理论的视角,根据现有基础条件,提出完善青少年教养制度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3.
该文根据广东省青少年犯罪的情况,探析青少年的特点与成因。指了青少年犯罪具有数量大、低龄化、团伙化、暴力性、突发性的特点。女性犯罪、性犯罪、电脑网络在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在校学生犯罪呈上升的趋势。由于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新的犯罪群体--“二世祖”。家庭的负面影响、精神污染和毒品的祸害是青少年犯罪的三大主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对青少年成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由于电脑网络技术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成本降低,传播手法更为隐蔽并且迅速,因此网络已经成为传播淫秽色情的新途径,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已经成为导致青少年性犯罪的直接诱因。这无疑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隐患。因此,必须多管齐下打击网络色情,以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防止和减少青少年走上性犯罪的歧途。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目标是,确定受到性犯罪指控的青少年(即实施犯罪时年龄在18岁以下)中再次实施犯罪和再次实施性犯罪的总体比例。在超过六年半的时间里,在南澳大利亚受到指控的性犯罪案件(N=365)所涉及的类型从露阴到强奸,最终通过法院、会议或给予正式警告的方式结案。我们对照此前的犯罪,探究再次犯罪是否会因结案场所,或将案件移交专业的处遇项目——"玛丽街"项目而有所区别。跟踪的时间为6至84个月。我们运用生存分析的参数形式,使混合Weibull模型去拟合Kaplan-Meier失效时间(再犯时间)的累积分布。引入协变量(例如前罪或将案件移交"玛丽街"项目)用以检验生存率、免疫比率(或二者)在组别间的差异。至截止日期,54%的青少年因新实施的其他犯罪而受到指控,而只有9%是由于实施了新的性犯罪而遭受指控。由法庭审理的青少年案件的再犯率高于以少年司法会议形式结案的再犯率,但这些差别大多归因于前罪。在以往未曾犯罪的组别中,以少年司法会议形式结案和移交"玛丽街"项目的青少年的再犯率明显减缓。我们能够确定前罪的主要效应,但这个小样本无法理顺多个协变量(比如犯罪类型、较早认罪以及对法律和治疗的反应)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我们也无法探究与性犯罪的再犯特别关联的那些因素。将青少年置于不同法律路径的那些关键因素相互纠缠,不论是在自然的背景下抑或是随机的现场实验,都会影响少年司法会议和法院结案后果的比较。因此,以后的研究应当探究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6.
强索行为作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中一种普遍而又典型的行为,由于目前缺乏判断强索行为主观动机和暴力程度等因素的客观标准,增加了司法实务中处理的困难,经常会引起司法实践的困扰。对于未成年人的强索行为,有的主张按照传统刑法从严处罚;有的主张遵行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从宽处理。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情况,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融入到对具体涉罪未成年人处理办法中,建立统一适用的司法处遇标准,设计具有个别化的司法处遇措施,有助于统一对未成年人强索行为的法律适用和司法处遇,贯彻保护社会利益和未成年人利益的双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7.
当今美国司法体系为应对国内青少年因普遍的物质滥用所导致的严重犯罪等社会问题设立了专门的青少年毒品法庭,而对于这一司法举措的利弊分析需要建立在若干前提概念的厘定与分析基础之上,如易滥用物质的界定,特别与传统毒品之间的关系;与物质相关的犯罪与传统毒品犯罪的关系;与专门毒品法庭的运作机制与绩效评价标准等。只有从对药品滥用的前提批判入手,才有可能从一个较为客观的视角对美国青少年药品滥用问题的现状、成因以及对策这一动态过程以及相关的经验教训加以明析。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笔者在办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中,看到了一个敏感而又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未成年人性犯罪问题。未成年人性犯罪案件的增加颇有异军突出的势头。近五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由于性欲而引发的严重刑事案件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占未成年严重刑事案件的37%,主要涉及强奸、奸淫幼女、轮奸和强奸杀人、伤害等手段残忍,后果特别严重的刑事犯罪。未成年人性犯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预测未来:美国青少年连续研究”项目(简称:预测未来)设立于1975年,是一项长期研究美国中学生、大学生和其他成年人吸毒状况、趋势和成因的重要课题,它由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ISR)负责,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NIDA)资助,著名社会科学家劳埃德·D·约翰斯顿(Lloyd D.Johnston)博士领导。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青少年违法犯罪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主要原因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导致一些青少年价值观念异化,西部经济落后,居住环境恶劣、社会的影响较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西部地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以及如何治理西部地区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未成年人性犯罪的含义和内容,分析了不同未成年人性犯罪的主要特点以及性犯罪的类型,分析了导致未成年人性犯罪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少年司法的一个世纪》是关于整个美国历史上少年违法犯罪者处遇情况的综合而细致的研究。从《伊丽莎白贫困法》(该法令抟实了美国社会政策的基础)出发,本书解析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之道……护育儿童,同时确保社会免遭罪错青少年的侵害——二者之间的矛盾以及持续进行的切换、游离与抉择,引人入胜……本书是所有儿童权利倡导者的基本读物。”——《图书馆杂志〈主题评论〉》(Library Journal,starred review)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援交案”为切入点,在对女性青少年性犯罪界定、法律特征、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犯罪特有原因进行重点涵盖性剖析,以期对女性青少年性犯罪综合治理的体系性构建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信息窗     
瑞士校园性犯罪引发社会大讨论近年来,瑞士的青少年性骚扰和性犯罪,尤其是青少年针对同龄人、同学和朋友的集体性犯罪案件已发生多起,有些甚至发生在10岁左右的孩子身上。面对愈演愈烈的青少年性暴力,人们将矛头直指色情网络和刊物。据瑞士苏黎世大学社会学院针对青少年的一项研究结果,全国至少有5万人可被视为“网虫”,他们每天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平均10个小时左右,主要是玩网络游戏、聊天、观看色情网站、下载网络音乐和影像等。人们普遍认为,青少年受到网络和黄色书刊的影响是造成青少年性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日内瓦青少年咨询中心负责人戈尔巴指出,除色情影像和刊物外,人们每时每刻接触的电视和报刊广告中也充斥着暧昧的“情色”广告和过于“写实”的纪录片。这些广告和纪录片诱发青少年的幻觉,导致一些青少年以诱骗和强迫等方式向同龄或低龄人进行“尝试”,而且,从这些年轻犯罪嫌疑人的交代来分析,他们没有任何犯罪感。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抽取1997-2007年十年间发表在《当代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青年研究》和《青少年犯罪问题》四本杂志上的研究文献(共1646篇)为调查对象,从犯罪原因、预防矫正、研究方法、各类犯罪类型及特殊人群犯罪研究五个方面对文献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即1997-2007年,有关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讨主要从家庭和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研究,从学校教育角度进行分析的文献很少。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预防矫正主要从社会文化因素当中的社区矫正着手研究,占据了此类文献的绝大多数。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实证研究在中国还是很少,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法。在各种犯罪类型当中,有关性犯罪的专项研究最多,其次是校园暴力及毒品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犯罪问题也成为时下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当前,青少年犯罪现象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亟待解决、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在我国建构青少年犯罪预警机制无论是在防范犯罪发生,还是在避免公众遭受被害方面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机制应该围绕着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与披露三个环节作科学设计,从而构筑一种集中指挥,分级负责的,依托可靠信息渠道与科学分析方法的全国性犯罪预测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瑞士的青少年性骚扰和性犯罪,尤其是青少年针对同龄人、同学和朋友的集体性犯罪案件已发生多起,有些甚至发生在10岁左右的孩子身上。面对愈演愈烈的青少年性暴力,人们将矛头直指色情网络和刊物。据瑞士苏黎世大学社会学院针对青少年的一项研究结果,全国至少有5万人可被视为“网虫”,他们每天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平均10个小时左右,主要是玩网络游戏、聊天、观看色情网站、下载网络音乐和影像等。人们普遍认为,  相似文献   

18.
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是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领域的一个重点,开展社会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完善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对于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家庭的和睦安康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对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有效措施等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为相关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预防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所倡导的“人格渐成理论”中,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及防止同一性扩散即“同一性危机”,既是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课题,也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差异交往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犯罪是通过不良交往而习得的行为,并用该理论分析了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