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印度古代音乐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时期(史前至公元10世纪)、中世纪时期(11世纪至18世纪)和近现代时期(19世纪至今)。印度古代音乐在世界音乐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拉格(Raga)和节奏(Tala)等印度古代音乐理论范畴奠定了印度音乐的民族性。长期以来,东西方各国学者对其介绍、研究虽未成为一门显学,但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西方学者、印度学者大多遵循历史三分法考察印度音乐发展史。欧洲的印度学家最早以科学方法研究印度古代音乐。印度学者对印度古代音乐的研究在时间上虽稍迟于欧洲学者,但其精通古典梵语和印度本土语言者众多,且善于吸纳西方学者的成果,很快就在古典印度学的这一分支占据突出的位置。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印度古代音乐所有的领域。20世纪以来的120年中,中国学界对于印度音乐的介绍、研究从无到有。客观而言,中国学界在介绍、翻译和研究印度古代音乐理论名著方面,与西方、印度的同行相比,尚存诸多不足,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2.
中化禅宗在泰国的传播段立生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意为“静虑”,即通过静坐思维,以期大彻大悟。广义的禅指禅定,在达磨祖师东来以前,印度已有。但成为佛教一种宗派的禅宗,则是公元五世纪以后,由印度传入的佛教与中国世俗文化相融合的产物。禅宗是完全中国化了的...  相似文献   

3.
高丽时代的音乐分为左右二部,左为唐乐,指新罗以后传入的中国系统的音乐;右为乡乐,即高丽的本土音乐。宋徽宗政和年间,大晟新乐在创制不久即传入高丽,并在宫廷演出。联章体、《九章机》在中国始见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刊行的《乐府雅词》中,而在高丽文宗二十七年(1073)已见演出。《高丽史·乐志》中“唐乐呈才”部分录有《抛球乐》等五种歌舞,与《全宋词》所载史浩《采莲舞》、《柘枝舞》等队舞的表演形式基本相同,却比史浩的时代早了大致100年。又其“唐乐”部分录有44个词调及词作。对于认知宋代词乐提供了珍贵资料;在可以考知作者的15首词中,有8首为柳永词,可知“凡有井水处能皆歌柳词”,不独西夏,在海东高丽亦是如此。本文对《韩国音乐史》中译本的一些讹误也作了纠正。  相似文献   

4.
缅族起源于中国西北地区,属于古羌族的一个分支.公元10世纪左右,缅族从云南进入缅甸境内.缅族进入缅甸之前,属于南亚语系的孟族、属于汉藏语系的骠族等民族已经在缅甸生活了近10个世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了一定高度.缅族进入缅甸后很快与族源相近的骠族融为一体,并继承了骠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1044年,缅人首领阿奴律陀以蒲甘为中心,建立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1057年,阿奴律陀出兵攻打位于缅甸南部的孟人国家直通,把30部三藏经和直通国世代供奉的佛舍利运到蒲甘,并把精通三藏经的僧侣及各类技师带到蒲甘,在蒲甘大力推动佛教的发展.此后缅人以骠文化、孟文化为基础,吸收了部分印度文化,创造了以上座部佛教为核心的蒲甘文化.蒲甘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宗教、文字、碑铭、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等内容.其中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成就远远高于文字和文学方面的成就,达到缅甸佛教建筑史上的最高水平.在蒲甘文化形成过程中,骠文化、孟文化和印度文化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发挥了作用和影响,而缅人则为蒲甘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蒲甘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是生活在缅甸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蒲甘文化是缅甸文化的基石,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以上座部佛教为核心的蒲甘文化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对东南亚佛教文化圈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蔡晶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1):129-138+157-158
华人移民印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其在印度社会的发展并不理想。在传统印度教社会按照阶序原理统合和分割的社会形态下,印度教徒接纳并包容华人移民的存在,但同时倾向于将其固定于阶序链条底端,使之成为“事实上的种姓集团”,并以社会隔离的逻辑不与之通婚和交往。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华人也被“涵括”进印度教社会结构体系,成为阶序人社会中的一个特定角色,在阶序链条中有其特定的位置,且很难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华人和印度教徒的族群边界被凸显和固化了,印度华人无法通过充分的社会交往融入印度教社会,亦难以通过信仰改宗实现新的印度教社会认同。因此,印度华人在形式上嵌入印度社会体系与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相应的身份与角色,借此获得了印度社会的合法成员资格,并进而形成了某种趋同的行为模式,如职业世袭、内婚和社会交往的界限等,这一心理与社会过程,可以看作华人在印度社会的“阶序化”过程。这既是华人面对印度社会主流文化传统造成的社会隔绝的一种反应,也是华人在印度社会文化传统和自身文化传统双重影响下的生存状态。不仅反映了华人基于生存需要的生存策略选择,也凸显了华人基于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族群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的今天 ,探讨东南亚音乐文化多元共处的原因 ,对于认识世界文化如何在多元共处中交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 ,东南亚音乐文化长期多元共处既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东南亚思想文化的多元性 ,又得益于东南亚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的包容性和宗教戒规的相对宽松 ,使宗教音乐亦能充分发挥艺术的职能。本文还认为东南来文化多元共处对世界文化的发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指出一定的音乐文化在多元共处中立足必须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善于吸纳其他文化的营养 ;而要弘扬富有包容性的儒家文化的精华 ,就应该将文化活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活动相结合 ,使其在树立民族形象 ,扩大文化交流 ,缓和民族与国家矛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姜浩峰 《新民周刊》2023,(16):58-63
<正>也许,未来,从经济到文化的再一次融合,能让中亚再度焕发出别具一格的活力……“犍陀罗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是希腊、波斯、印度等多元文明碰撞与融合的产物。犍陀罗艺术在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不断交流互鉴中焕发出活力与创造力,不仅推动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与飞升,也在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面对采访记者,如此解读此次“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相似文献   

8.
李海涛 《当代韩国》2014,(4):125-128
正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公元2世纪左右传人越南,公元4世纪传人韩国,公元6世纪传人日本,以中国佛教为核心,以越南佛教、韩国佛教、日本佛教为受容国,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形成了所谓的"东亚佛教文化圈"。就传播方式而言,越南、韩国、日本所导人和受容的主要是中国佛教,更准确地说,在前近代主要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汉传佛教,为此东亚佛教文化圈亦可称之为"汉传佛教文化圈";就传播内容而言,越南、韩国、日本所导人和受容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大陆佛学研究出现了一股“文化热”,将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看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佛教与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跟随着这股潮流,有关日本文化的研究也掀起了高潮且日趋精进。据不完全统计,近20多年来发表的论文达上千篇。通过国内出版的著作和学术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对佛教和日本语言文字、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作分析综述,以期廓清这些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0.
一、日本文化的复合性日本虽被公认为单一民族的国家 ,但其文化具有复合性特点 ,有的学者称日本文化为“复合文化”。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的崛起 ,令世人刮相看 ,日本学者高桥龟去在谈到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根本原因时分析认为 :“日本人对于与本国不同的文化 ,不是看作异端 ,也没有排斥和偏见 ,相反善于以外国先进文化与思想为师 ,进行移植和吸收。”的确 ,日本民族是擅长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民族 ,同时 ,这也说明日本文化既有本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又吸收了外国文化的精华 ,使日本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复合的结晶。所谓“复合性”是与…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民生之魂。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就是坚持从人的多样性文化生活需要出发,创造尽可能多而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更加自觉、更加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  相似文献   

12.
缅甸的佛教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佛教是缅甸的国教 ,在缅甸已有上千年的传播历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佛教影响到了缅甸文化的方方面面 ,成为缅甸民族文化的核心。佛教随着时代的变迁 ,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它在缅甸的发展壮大与统治阶级的扶值、崇信密不可分。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缅甸佛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日本文化是在外化与异化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混合文化”(1)有人称之为“杂种文化”。(2)从一万年前到公元前三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此时日本人与大陆来往甚少。在这一段时间里,日本一直是一个狩猎国,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秀文化。从事水稻种植的农耕民族开始从中国的长江流域经过朝鲜半岛而到达日本列岛,与当地人形成此后的“复合民族”,(3)也就是今天的日本人。徐福入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  相似文献   

14.
佛教在公元2世纪经过多种途径传入越南。在越南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状况,佛教表现出了极其明显的“入世”特征。僧侣们不仅精通佛学,还谙通汉学。他们积极参与朝政、外交、文化教育以及文学创作事业。这不仅促进了越南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推动了越南古典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日本文化立国战略推动下的文化产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骆莉 《东南亚研究》2006,(2):42-45,51
20世纪末,日本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构想,在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扶持下,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考察日本“文化立国”战略推动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并分析日本政府在立法施政、行政指导和完善配套服务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及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日本志怪小说《青头巾》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宗教意义,其"青巾"、"证道得脱"的主题有明晰的佛教文化传承谱系,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中日两国民间传说、市井文化和佛教思想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通过对"佛法与情欲的冲突"、"禅密冲突"等既有观点的进一步反思,在回答大谷雅夫教授三个诘问的基础上,认为该小说是以"佛魔一如"思想为核心,以教人不断破除欲执、语执、法执为根本旨归的"佛教叙事"。  相似文献   

17.
朱明忠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1):93-108,156,157
同中国文化一样,印度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体系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印度文化历经风风雨雨,起伏跌宕,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印度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容和形式丰富而多彩。由于印度地处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人文发展背景,所以印度文化有着许多其他民族文化所没有的特点。印度文化有它的八大特点:一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统一体。印度自古就是一个多宗教、多种族、多种语言并存的国度,有一种"印度精神"把他们凝聚在一起。二是具有强大的融合和同化能力。三是信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世界观。四是重精神、轻物质的人生价值观。五是在思维方式上,追求永恒精神、崇尚内向直觉思维。六是由于宗教文化的影响,古代印度人不注重历史,历史观念淡薄。七是印度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种等级分离制度,后来发展为种姓制度,这种制度对印度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八是印度古代就发明了瑜伽术,后被各种宗教所吸纳,作为它们实现精神解脱的手段。现在,瑜伽术已演化为成一种修心养性、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风靡于世界。  相似文献   

18.
文化对日本外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代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家集团之间关系的调整过程中,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 激烈,综合国力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包含物质和精神两种力量在内的全部实力及其 国际影响力。经济势力和国防实力无疑是国家的“硬权力”,而约瑟夫·奈的观点认为国际 政治中力量的最基本因素在于“软权力”,因此考察作为“软力量”存在的文化因素就愈加重 要了。日本独特的文化将会为我们打开一扇分析日本外交政策的窗户,解开日本外交政策 之谜。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文化与当代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一直被称为谜一样的国家。作为一个处于东、西方文化之间,既崇尚东方儒家传统道德又“嫁接”了西方文明成果的国家,作为一个在文化和国民性格上具有双重性而以“杂种文化”、“合金文化”或“苹果梨文化”等著称于世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与国民性不仅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关注,同时也受到其他如课程专业领域研究的重视。实际上,作为一般逻辑规则,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改革在方向与进程中无不会打上本国或本民族文化的烙印。重要的是,从文化透镜去审视日本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日本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同时对于促进反思我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学界过去对印度佛教研究较多,对尼泊尔佛教研究不多;对中印、中尼佛教交流研究较多,而对中、印、尼三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的研究则不多。2019年11月25日,由中国友谊促进会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加强佛教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融相通——中印尼佛教文化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印度德里大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贝纳勒斯印度教大学、新那烂陀佛教大学、加尔各答城市学院和尼泊尔的特里布文大学、莲花学院、蓝毗尼佛教大学以及中国的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上海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三个国家18个单位的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围绕中、印、尼三国"佛教源流与影响"、"佛教传承与艺术"以及"佛教融合与发展"三个议题展开交流,讨论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为三国的友好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三国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中、印、尼佛教交流的历史起源、特点、影响、问题和建议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