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法治"与"德治"并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治国方略的今天,深刻地认识和揭示道德法律化对社会道德建设的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为道德确立的基本价值为立法指明了方向,是健全法律的重要因素。本文指出法律选择了道德,可以推进道德的普及,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弘扬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2.
道德效益是指道德调整社会生活的实际状态或结果与社会道德目的或道德理想之间的重合程度。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决定着该社会的伦理文化精神、道德在社会调整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行为主体道德权利和义务的分配状况以及道德结构,从而对道德效益的实现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形态转型时期,各种道德目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以及道德体系之间的矛盾存在,无疑将影响到道德效益的实现。因之,科学地解决这一系列矛盾以提高道德建设的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道德的“自我”单位变量与法律控制的需要量是成反比的,即道德的“自我”单位越小,法律控制的需要量就越大。人性中固有的道德走势为“小我”为重的价值位阶,因而需要更多的法律控制。某一社会文化中的道德走势,影响该社会控制模式的选择。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的道德走势为“大我”为重的价值位阶,因而选择德治控制模式;西方社会文化中的道德走势为“小我”为重的价值位阶,因而选择法治控制模式。中国传统社会所选择的德治控制模式及其文化依据中的道德走势与人性规律中的道德走势相反,并高于社会实有道德水平,因而德治控制模式的实效性较差;西方社会所选择的法治控制模式及其文化依据中的道德走势与人性规律中的道德走势相一致,并等于或低于社会实有道德水平,因而法治控制模式的实效性较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文化体系中的道德走势发生反向渐变,因而社会从对德治模式的选择逐渐转向对法治模式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伦理和经济若干特征来分析社会道德底线失守的原因,并对社会道德底线的“结构”作简要评析,从某一个视角解释道德底线失守的演化路径.个体道德底线是社会道德底线的第一道屏障,个体只有在一定的经济文化结构中才会逾越社会道德底线;通过分析当今社会对社会道德底线的某些认识误区,试寻找社会道德底线失守之谜,从而提出道德自律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在道德践行中学习。要区分“知识学习”与“道德学习”,后者是以践行为重的知情行整合性学习。帮助未成年人确立荣辱观,重点应是组织、引导、帮助他们自己道德践行。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成年人在道德方面应当做出一个好的样子。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其自身的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必须面对初级阶段的特点正确处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道德建设和提高道德文化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7.
公众法感情是指以理性的法律意识和本国传统道德文化为基础、以实现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为目的指向的情感诉求。它属于理性的法律意识,要求刑事司法应当首先尊重和遵循法律逻辑;它也是一种道德文化诉求,其作用机制根植于传统道德文化之中,刑事司法要注重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吸收。公众法感情与民意之间在主体范围、理性的内涵、利益性质等方面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8.
泛道德主义、非道德化与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道德主义、非道德化与法律文化张德强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伴随着泛道德主义统治下的传统社会的解体,社会的非道德化趋向日益明显,这对包括法律文化在内的社会文化各领域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如何认识泛道德主义与我国法律文化的关系,非道德化又...  相似文献   

9.
法律文化是一种内容广泛,历史悠久的文化,在法律文化发展过程中,都深受道德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道德观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以法律文化为载体而表现出来。道德从不同角度对法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积极的,同样也有消极的。在历史的长河中,道德与法律文化一同编写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进步史。  相似文献   

10.
康二辉 《法制与社会》2012,(14):226-227
大学生处于在校学习的阶段,在完全的走上社会之前,一定要注意道德责任的自我修养,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增强自己的道德责任意识和道德责任实现能力,努力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公民,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