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审美主体素养需要通过灵活的教育方式帮助其培育,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仍有很大的提升余地,审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理顺,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审美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论杜夫海纳美学中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夫海纳美学思想反映了他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一种“准主体”,强调审美主客体之间是二元合流的姻亲关系,从而消解二元对立,使主客体关系走向和谐;借助意向性思维,杜夫海纳将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统一起来,并指出审美主客体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从而进一步明晰了人们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他还把知觉与想象视为使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得以贯通与融合的重要途径。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实现了美学理论建构从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向,并给美学研究以方法论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文艺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以人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审美价值关系为出发点的一个美学命题.在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个审美价值关系中作为对照的文艺,其审美价值,只能在人民这个主体的需要中得到实现.这就要求文艺要解决好怎样为人民服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拓展了美学研究的空间.文章从三个方面对视觉文化的审美特征加以剖析和探讨视觉文化的审美客体呈现出视觉化、复制性、驳杂性和大众化的特点;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能力受到弱化和钝化;视觉化时代的审美关系突出的表现在主体对视觉形象的消费和审美判断与审美趣味趋同上,成为社会后现代性的某种表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学中咏月现象极为突出。从审美主客体关系考察,这是作为客体的月与审美主体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相适应的体现。儒、释、道三家共同作用,形成了中国人独特而稳定的审美理念:对中庸、和谐、纯净、虚幻和宁静事物的追求。月作为客观存在的宇宙星球,它蕴含着中庸、和谐、纯净、虚幻和宁静的内涵。月与审美心理的适应,使得人与月交融一体,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论审美体验     
对审美体验的研究要从审美感兴和审美意象两个层面及其关系进行。审美感兴是对审美活动心理学特点的概括,对审美意象的考察会进一步揭示审美体验的本质。审美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交融,是客体形式引导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7.
唐代宫怨诗在情感内质、抒情身份、审美趣味、情感层次方面呈现出的其特点,宫怨诗因其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谐和融合的关系,所以可称之为情感化型。  相似文献   

8.
电影产生于十九世纪,繁荣和发展于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已经成为深具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艺术类型,对青少年观众的审美教育影响深远.传统的影院观影,因为存在“审美距离”,所以均是“观赏型观影”,青少年观众的“审美体验”受制于编剧和导演的“审美叙述”,形成青少年观众与编剧和导演之间的“审美主体间性对话”,青少年观众可以获得较为完整和稳定的审美体验.“VR电影”的发展打破了“审美距离”,在“现实世界”、“想象世界”之外新创了“虚拟现实”,青少年观众“深度浸入”,甚至参与“VR电影的审美叙述”,形成更为复杂的“审美主体间性互动”.同时,因青少年观众自身主体构建的“未完成性”和“波动性”等,也容易带来部分青少年观众审美体验过程中的“情感亏空”以及“价值偏离”和“伦理混乱”等问题.因此,未来的VR电影创作者如何在保证VR电影的美学和伦理学的底线和边界的前提下,重新创立一整套适应VR电影的电影叙事语法和生产法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审美观照"是一个颇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审美范畴,在学术界被广泛运用。审美观照不是一般的观看、观察,而是审美主体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之后,以充满独特情韵的眼光来看对象物时的赏鉴与悟彻。中国古典美学中审美观照的主要方式是"仰观俯察"、"远观近察"的"流观"。这种审美观照方式与传统哲学中的道家、佛学和理学有着某些内在的联系。而中国文学艺术的独特韵味与意境,正是与其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审美意识中居于最高层次的审美范畴,审美理想与审美创造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整个审美活动中,审美理想不仅是审美创造的前提和中介,导引、规范着主体的审美创造活动;同时,审美理想还是审美创造的巨大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