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997年3月14日,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对1979年刑法进行了修订,这是新中国刑事法制史上墨浓笔重、令人注目的一章。刑法学界为使自己的研究重点与这一重大立法事件相契合,积极行动起来,为刑法的宣传与即将付诸实施不遗余力地鼓与呼,阐释新刑法的书籍在这“一夜春风”中,可谓“千树万树梨花开”,大有令人目不暇接之势。在这众多刑法书籍中,有一本书,因为由一个学者独自撰写,有其丰富厚实的内容和近乎完美的装帧设计而最具可辨认性,那就是陈兴良教授所著的《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997年3月版)。笔者有幸得以先睹,通览全书,掩…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学术的双重提升——评陈兴良教授《本体刑法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位从事法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法学教科书一直是我关注的对象,因为它不仅是反映法学理论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自己职业安身立命的工具依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法治成为一种社会的主流话语之后,法学也成为一门显学,相应地,法学教科书成为一种具有稳定消费对象并有较好销售前景的  相似文献   

4.
就目前而言,中国刑法学的表面繁荣的背后暴露出理论创新的贫乏与回应实践问题乏力的危机。所以刑法学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刑法学科的属于自己“专业槽”,刑法学只有成为“最精确的法律科学”,①才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与工艺流程的“专业槽”,只有最精确的刑法学,才能最精当地解决实践中棘手的刑法问题。陈兴良教授和周光权教授合作完成的《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一书正是对此的回应。作者站在时代与学科的前沿,多维度立体式展示了两代刑法学人对超规范的刑法学的基础命题、规范刑法学的前沿问题与实践课题的最新思考,展示了理论“突围”与专业槽建设的努力。突出展示了罪刑法定原则视角转换、死刑问题的观念引领、刑事政策的深刻洞见等内容。全书“充满了人文气息及高度学术性”,是践行刑法学者使命,体现刑法学创新与突围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5.
刑法哲学博大精深,它作为刑法学的一个理论基础,对于刑法学的深化发展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最近几年,有关刑法哲学的著作相继面市,这些著作推动了刑法学理论的发展,使刑法学能够在立法与司法之外,保持独立的理论品格。但是,从法哲学的角度思考刑罚问题的著作则几乎空缺,对刑罚问题的探讨都停留在有关刑种、量刑、刑罚的适用和执行等规范性层面。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的谢望原博士的新著———《刑罚价值论》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该书选题充分体现了著者的学术胆识和理论勇气。该书不仅体系新颖,立论严谨,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情感,…  相似文献   

6.
最近兴良先生出了本书,叫《规范刑法学》。按名索义,当是对刑法规范的诠释。刑法规范关涉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与刑法条文是隐在与外在、内核与承载的关系。对刑法规范的解释实际上是对刑法条文根据刑法条文的体系加以解读。按照兴良先生在扉页题记中的说法:阐述的是一种内在于法条、依附于法条的法理,从法条出发,并最终回归法条,对刑法理论进行规范的审视。因此,《规范刑法学》是一本解读法条,以刑法规范为文本的系统阐述刑法学的教科书,她与《本体刑法学》并立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刑法学文本。一周易中有句话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相似文献   

7.
理论的深化与深化中的理论——读陈兴良博士新著:《刑法的人性基础》●宗建文基本假定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分析框架的出发点,它是逻辑推理的前提。我国刑法学研究关注人性假定,首见于陈兴良博士的论文《刑法的人性基础》(载《法学研究》1994年4期),而如今《刑...  相似文献   

8.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著名刑法学专家、吉林大学法学院高格教授的新著《比较刑法学》一书,已于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由长春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五十万五千字。该书具有学术价值高,知识量大,材料翔实,观点鲜明,体例清新等特点,是我国比较刑法学领域中一部有特色有影响的刑法学专著。全书共分二十一章。一至二十二章与  相似文献   

9.
陈兴良教授曾说过"刑罚的人性基础对于勇敢者来说,是一扇充满诱惑的门"。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实证学派也是因为对人性的理解有所不同,才会导致在一系列的刑法问题上都有对立的见解。本文试通过揭示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实证学派争议的终极点(理性人与经验人)。从理性人与经验人产生的社会背景入手进行分析,梳理我国近代的刑法立法与司法的人性基础,以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与融合为例证,探究适合我国当代刑法立法与司法的人性精髓。  相似文献   

10.
于阳 《研究生法学》2007,22(4):155-160
自法律的印迹涉足二十一世纪以来,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更趋向于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之势。法制现代化、法律全球化和世界法律文化多元化相互碰撞,兼容并包。同时由于科学和社会的发展,西方刑法在保持各国差异性的同时出现了"同化趋势",不同的法系、不同的学派、不同的主义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取长补短,它们之间原有的重大区别正在逐步消融和变迁。(见初版说明)而当今中国刑法学界似乎更关注大陆法系德日  相似文献   

11.
刑法学研究的新开拓———评赵秉志主编的《刑法争议问题研究》马克昌1996年10月,赵秉志教授任主编、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专业博士点和武汉大学法学院刑法专业博士点部分知名的年轻刑法学者共同合作的大型刑法学研究专著———《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以下简称《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审判实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早在公元前 11世纪 ,我国学者就开始对刑法因果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及至近一个多世纪以来 ,刑法因果关系更是中外刑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其理论艰深 ,在这个领域中出版的学术论著并不多 ,在理论上有所创新与发展、观点新颖与合理的论著也比较少见。近来我们阅读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侯国云先生的新著《刑法因果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一书 ,感到这本书无论是体系结构的建立 ,还是观点的创新与论证 ,都有不同凡响之处 ,无疑是对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所作的积极有益的探索与较大的…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本装帧考究,兼具辞典工具、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多功能的刑法学巨著——《刑法学全书》在上海出版了。这本书出版以后,受到了广大法学教学、研究工作者、司法实践部门同志的热烈欢迎。中国人民大学王作富教授看了该书后指出:“该书的确  相似文献   

14.
15.
人格刑法学克服了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过于强调行为或行为人的缺陷,调和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将行为和行为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立足于对人格的研究,主张考察犯罪时,将行为人的行为置于首位,同时对行为背后的人格予以关注。将行为责任和人格形成责任结合为人格责任,以此作为刑罚适用的依据。人格的综合性和整合性决定其在定罪量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格作为出罪的依据并不是否定人身危险性作为出罪依据,而是扩大出罪的影响因素,把人身危险性中所没有而人格中所包含的因素考虑进去。在量刑中,以社会危害性为主要依据,人格可以作为次要依据对犯罪人从重、从轻、减轻处罚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勇 《人民检察》2012,(7):66-67
刑法学是一门研究恶的学问,时刻带着一副严峻、冷酷、不容亲近的面孔,神秘、精致、深不可测的内涵,难道就总是与轻松悠闲无缘,与温情幽默对立?跨入深奥的刑法学大厦,是否也有悠闲之门可借经过?我国台湾刑法学者林东茂先生在其著作——《刑法综览》的序言中指出,此书就是"让读者悠闲地通往更精奥博大的刑法之林",并希望"读者不必用沉重的心情看这书,读书地点亦可不拘,咖啡厅、草地上、卧榻之旁,行旅之中,皆无不可"。①就此,林先生似乎为莘莘学子指明了探寻刑法奥妙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7.
高铭暄同志主编的《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1949—1985)(以下简称《综述》),于1986年1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系统地总结新中国刑法学研究成果的鸿篇巨制,是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的好书。全书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新中国刑法学研究概论》,阐述了刑法学研究的意义,勾勒了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的进程和概貌,发表了对我国刑法学今后如何发展的见  相似文献   

18.
孙明同志新著──《中国刑法之最》,最近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刑法4000多年历史沿革的专著。作者立足于新角度,引用了大量史料,对刑法史学中的130多个“之最”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探讨和论证。该书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立足于“之最”角度,采用纵横比较历史的方法,研究中国刑法史学。中国刑法史学是以中国古代刑法、近代刑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近年来。尽管法学新著层出不穷,但是研究刑法史学的专著却问世不多。作者首先采用纵向比较历史的方法,把中国历代刑法连成一线,探讨中国…  相似文献   

19.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倪正茂所写的近百万字《法哲学经纬》(下称倪著)一书最近由上海社科院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全部以精装本印行。鉴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尚未见以“法哲学”为名的政府法学专著出版,而长期以来法学界对是否应认可“法哲学”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尚存歧见,在拜读了倪正茂的《法哲学经纬》之后,我不禁写下了本文的标题,并不揣谫陋予以评介。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法学界对“法哲学”之独立性问题,曾有过较为热烈的讨论。著名法学家、哲学家、中国辩证逻辑研究会主席傅秀重教…  相似文献   

20.
刑法因果关系:从哲学回归刑法学——一个学说史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兴良 《法学》2009,(7):22-42
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若要从徘徊中走出来,必须要打破哲学因果关系的禁锢,这就是一个刑法因果关系从哲学教条中摆脱的问题。实际上,刑法因果关系也根本不是哲学因果关系的具体运用,刑法因果关系的定型性、规范性,都是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刑法学所独有的。更为极端地说,刑法因果关系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应当否定的:不是因果关系,而是条件关系。所谓刑法的回归,主要是指从刑法本身而不是从哲学等学科来寻求理论依据的一种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