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桑杰 《青海人大》2006,(1):36-4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就民族工作来说,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与落实和谐民族观。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就我国而言。和谐民族观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创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民族基础。需要指出的是,鉴于我们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讨论和研究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问题的。本文姑且将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观点统称为“和谐民族观”。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和谐社会最初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美好的理想社会的一种构想。空想社会主义家指出,现存的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将被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代替;和谐社会是一种属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是人同自然的和解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崭新的命题,是一种对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党执政规律的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全新的执政理念,是适应我国的社会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谐社会”要求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具备的道德基础包括构建现代生态伦理、确立公正伦理、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最高价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机会平等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消除贫困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缩小贫富差别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普遍做法;正确化解和处理社会矛盾是增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法;保持党的先进性是社会和谐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研究生的教育要和谐适时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和谐发展是我国十六届六中全会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使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动力支持.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更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和谐管理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谐管理。和谐管理要素是和谐管理的基础,既要重视和谐管理主体与实体,又要重视和谐管理机制;和谐管理层次是和谐管理的关键,在基本制度层和谐的前提下,必须做好三个层次的和谐,即和谐管理体制层、和谐管理运行层、和谐管理沟通层。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和谐管理会面临新考验、新任务、新情况,这就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谐管理规律,使和谐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心理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构建大学生心理和谐应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实际找出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因素,积极主动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努力塑造大学生心理和谐,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是人类永恒的愿景。传统和谐思想以及西方主要和谐社会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深刻认识当前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涵义,进而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关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认识,是教育教学规律的新探索,是校园安定团结的新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新适应。提出了当前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及应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既是对中、西方文化“和谐”观念中优秀成果的汲取与继承,也是对党执政经验的总结;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既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和谐的存在是以差异的存在为前提的,只有有了差异才能有真正的和谐。同时,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承认个体或群体间的差异、承认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基本权利和权益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和谐心理体系的构建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大学生和谐心理体系,需要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对大学生和谐心理形成的生理和心理能量基础、大学生和谐心理的结构体系、大学生和谐心理形成的过程和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具体的构建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和谐社会从内涵、目的和任务、发展阶段三个方面进行了粗线条的素描。和谐社会是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通过为民众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来实现全民族整体素质、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事业的共同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五项基本任务。和谐社会的发展需经历五个阶段。和谐社会的最终实现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逐步形成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十六大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观点。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重要任务。今年2月,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一个重要突…  相似文献   

15.
实现和谐社会构想需要很多要件,和谐的党际关系是诸多要件中举足轻重的一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和谐的党际关系正是产生于中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追求过程中。党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反过来,构建和谐社会也对党际和谐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文章主要是对这些成果从传统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契合点。传统和谐文化对和谐社会的作用,和谐社会对和谐文化的作用及发展途径,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这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的需要。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和谐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的教育模式。建设和谐校园,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一个极富有时代涵义的目标构想,是高校三个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全面诠释。  相似文献   

18.
略论政府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层面的大系统,政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政府和谐是政治和谐进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决定政府和谐,政府和谐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取决于政府和谐及其程度。政府和谐包括政府外部和谐和政府内部和谐及其互动,通过内外政府和谐的互动,实现政府美的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否构建政府和谐,取决于政府建设、政府自觉、政府自主、政府自律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19.
简论企业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推动者,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贡献,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负有更大的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家应承担什么责任或扮演什么角色呢?当代企业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要肩负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责任;发展是企业不断壮大的第一要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企业家应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表率;要用和谐理念建设和谐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企业之间要诚信合作,和谐发展,树立双赢或多赢的新观念;与此同时,企业发展要以保护自然环境资源为前提,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我国提出来的崭新执政理念。践行这一执政理念,就必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实现向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方式转变;就必须尊重和把握和谐社会的建设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