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前不久,著名网络人和菜头在他的一篇博文里说:“拐卖是因为缺乏子嗣,乞讨是因为谋生乏术。拐卖儿童然后弄残疾再送去乞讨,无论从风险还是成本的角度计算,都只会是小概率事件。”  相似文献   

2.
陈聪 《行政与法》2008,(9):98-101
部分城市颁布的在"地铁、旅游区、繁华街区"禁止乞讨的地方性法规引发了学界和媒体关于"乞讨权"是否成立以及"禁乞令"是否合理的争论.本文对学界关于"乞讨权"争论之主要焦点进行了整理归纳,在区分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生存乞讨和职业乞讨的前提下,从社会分工、社会契约和无知之幕三个角度论证了"乞讨权"作为道德权利的正当性基础,并对"乞讨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2006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中规定了"组织乞讨罪"这一罪名。即"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或者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修正案(六)对组织乞讨罪的这一规定,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城市中的乞讨一族。  相似文献   

4.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乞讨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乐 《政治与法律》2004,1(4):34-39
近来各城市纷纷划定"禁讨区",并在划定的区域内限制行乞.规定一出,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但是与此同时,对于是否有权划定"禁讨区"以及是否存在"乞讨权"等问题上争议日益增多.基于此,本文结合南京市近日颁布的通知并对各大城市的规定进行比较分析,以法律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这一问题:将乞讨行为分成为主动行乞行为与被动行乞行为,并将被动乞讨行为归结为"无受害人"行为;同时认为:设定"禁讨区"是一种合理的城市管理方式,以及并不存在着"乞讨权"这一所谓的宪法上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微博打拐"一时间成为最为牵动人心的一条新闻。网民发起用微博救助被拐卖乞讨儿童行动,将民众拍摄的城乡乞讨儿童的照片传到网上,供家长辨认。短短10余日内,已有1000多张照片  相似文献   

6.
对于试图在美国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体系内讨论乞讨问题的法官来说,乞讨是否构成言论自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到目前为止,法官们分别采用了为乞讨下定义、将乞讨等同于慈善募捐、从先例中直接寻找依据等三种方法解答这一问题.解答的过程充满了纷争,而将乞讨等同于慈善募捐已成为同情乞讨者的法官所依赖的主要方法.同时,这一论争的过程也表明,争取权利和承认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弹性的文本和丰富的先例可能提供"柳暗花明"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8个字之间的转换,折射出一种人性和理性的光芒.可以说,这是我国新一届政府实事求是、尊重人民意愿、与时俱进的一个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8.
乞讨也犯法?     
2003年12月7日,《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办法(送审 稿)》第20条规定:"禁止在车站出入口,车站和列车内乞讨、卖艺、 吸烟、躺卧、擅自销售物品。" 12月15日,苏州市民政局、公安局、城管局联合发布《关于加 强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通告》,禁止乞丐在 繁华街区乞讨,不听劝阻者将被施以治安处罚。 12月22日,湖南省长沙市救助管理收容站发出《致全体市民 的公开信》:不要直接向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施 舍金钱,避免爱心被不法分子利用,应当让您 的爱心真心温暖那些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 江苏省公安厅出台了《关于妥善处理大中 城市流浪乞讨问题的意见》,要求对未满16周 岁的流浪乞讨人员,要一律送儿童福利机构抚 养,流浪乞讨问题严重的城市,可对流浪乞讨 区域、时间范围予以一定限制。 上海市针对地铁乞讨、散发小广告、违规设 摊、卖报等行为的整治行动开始"升级",对违规 者的处罚将从批评教育、经济处罚上升到拘留。  相似文献   

9.
乞讨的界限     
乞讨是个人的一种自由。为了实现生存而进行的乞讨是正当的,国家不应干预。但自由有其界限,当乞讨行为跨越了这一界限,国家的法律应予以干涉,以保障他人、社会的利益。结合我国实际及国外经验,对于乞讨的限制主要包括:乞讨者年龄的限制、地点的限制及乞讨方式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最近被市民热议的深圳市罗湖区市容环境综合考核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城管人员会因各自管辖区域的流浪乞讨人员没有被"清理"而扣分的实施方案。在这份罗湖区市容环境综合考核实施方案中,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这一项内容被纳入市容秩序当中。根据这份方案,罗湖区的城市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清理主干道、次干道和其它城市道路的流浪乞讨人员,否则每位城管人员就会被扣除2分、1分或者0.5分,而扣分则会直接影响到城管人员今后的工作发展。在《深圳市市容环境综合考核实施方案》中我们可以看  相似文献   

11.
晚清的乞丐     
本刊上期刊登了《乞讨也犯法?》一文,让读者对身边的乞讨行为及由此引发的争议有 了一定的了解。本期特选登下文,详细介绍晚清时期丐帮的乞讨规则及乞讨行为。  相似文献   

12.
乞讨权到底是不是一种人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乞讨的自由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良好秩序,这似乎成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另一方面来思考这一问题,即不可以把乞讨者的乞讨自由定义为一种权利,而是通过更加完善合理的社会救济体系来保证乞讨人员的生活,从而也为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正> 流浪乞讨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城市的一个社会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已任的收容遣送工作近年来可谓步履艰难,虽费力很大,但收效甚微。为此,不少同志撰文指出,解决城市流浪乞讨问题首先应明确流浪乞讨行为的性质,健全有关收容遣送法规。但具体到如何给流浪乞讨行为定性,有关法规怎样健全,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就流浪乞讨行为的性质及有关立法问题略陈管见,以供参考。一、流浪乞讨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不用直接向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施舍钱物."前不久,北京市海淀救助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发放《致全体市民公开信》.  相似文献   

15.
乞讨现象在一些大中城市出现并逐年增多,这其中有的强行讨要、有的组织他人--主要是未成年人和残疾人进行乞讨,给社会带来了较严重的危害.乞讨行为属于一种道德权利,是法律放任的自由.但如果乞讨行为超越了界限,为了保护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国家法律应该干涉.中国现在关于规制乞讨的法律也存在一些缺陷,应该使其更加合理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在参与《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讨论时,他作为基层收容遣送站站长,大胆谈出了"在强调救助的同时,一定不要偏废管理"的想法。 2003年6月22日,经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公布时,赫然加上了"管理"二字。  相似文献   

17.
第一条 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第三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相似文献   

18.
这些年来,北京的一些繁华场所和旅游点,经常看到乞讨人员向过往行人索要钱物。特别是一些外地妇女,唆使四、五岁的小孩上前讨要,而她们在一边坐等收钱。更有甚者,一些乞讨人员跑到使馆区附近,拉扯外国人强行乞讨,影响极为恶劣。 这些好逸恶劳的乞讨人员白天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以各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第17条规定的罪名应当是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该罪的犯罪客体是残疾人、儿童的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和社会管理秩序;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同时实施了手段行为——"暴力、胁迫"——和目的行为——"组织";该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该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刑法修正案(六)》第17条从立法的角度分析存在重大缺陷,完善方案是在我国刑法中设立常习乞讨罪与组织、强迫、诱骗乞讨罪。  相似文献   

20.
于曦乔 《法制与社会》2012,(33):219-220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飞速推进,流浪乞讨人员的大量出现、流浪乞讨问题的日益严重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威胁。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或是规制犯罪的流浪乞讨,或是保护流浪乞讨中真正的弱势群体。然而纵观之,随着流浪乞讨儿童现象的日益普遍,对于流浪乞讨儿童的受教育权的保护则显得非常不足。这便要求我们加快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真正解决流浪乞讨儿童的受教育的相关问题,真正把保护流浪乞讨儿童的受教育权的问题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