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宣布在重庆办公。武汉是南京到重庆的中转站,决定迁都的第二天,各国驻华使节均移驻武汉。11月30日,国民政府所属各部、委也相继移驻武汉。一时间,国民党党、政、军、财、文等方面的重要人物,也都集中在武汉。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迁汉后,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也来到武汉,第三党、救国会的领导人也来到武汉,武汉成了事实上的战时首都。作为全国临时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武汉,对全国各地的文化人颇有吸引力,大批文化机关、团体和文化人士从各地纷纷涌向武汉,成为武汉抗战初期文化运动的中坚。截至1937年底止,到汉的文化团体多达100—200个,各类文化人多达1000人以上。真可谓精英荟萃,群彦毕集,武汉成了全国新的文化中心。一、武汉抗日文化的勃兴各种文化团体和各类文化人汇集武汉,使武汉抗日文化勃然业盛起来,武汉抗日文化勃兴的起点,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  相似文献   

2.
《政策》2008,(9):23-24
武汉新港是长江中游的第一深水良港.是我省宝贵的港口资源。将武汉新港建成“内河航运的国际大港口”,对于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促进湖北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它是发挥武汉综合交通优势、建设武汉交通枢纽中心、增强武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聚散功能.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及长江流域东、中、西部地区经济互动,构筑武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基础框架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湖北、武汉外向型经济的客观需要;是优化武汉港口结构、增强武汉港口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和谐文化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武汉城市圈的和谐文化建设是实现武汉两型社会目标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必须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和谐文化建设。面对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失序、道德失范等突出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宝贵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的文化创新,才能更好实现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4.
《长江论坛》2022,(3):封3-封3
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创文教重镇,武汉城市圈的各项科技指标在中西部城市圈中均居前列.《武汉城市圈科技同兴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指出,要逐步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孵化在武汉、加速在城市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科技创新和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构筑武汉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综合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交通是武汉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支撑,是武汉迎接新挑战的需要,是绿色武汉的需要,是实现武汉交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为确保武汉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协调发展,须对武汉绿色交通的战略要求、战略框架和要点以及近期行动计划进行统一的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6.
《长江论坛》2022,(3):F0003-F0003
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创文教重镇,武汉城市圈的各项科技指标在中西部城市圈中均居前列。《武汉城市圈科技同兴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指出,要逐步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孵化在武汉、加速在城市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科技创新和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发展是动态的,城市的形象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层不变。"十三五"时期,国家顶层设计连续赋能武汉,武汉城市形象再塑工程具有新的内涵与意义。重大时代背景的转折和战略重点的转变让武汉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对武汉城市形象精准的再定位、对武汉城市精神深入的再阐发、对武汉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持续的再跟进、对武汉长江文化品牌强劲的再创建,让武汉在"十三五"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敢为人先、赢得主动,创建城市形象塑造的"武汉style"。  相似文献   

8.
1.武汉城市群的兴起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现阶段,武汉城市群包括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孝感、成宁、天门、仙桃、潜江9市。武汉城市群是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依据市场配置资源和区域布局原则,以武汉为核心形成的城市群  相似文献   

9.
以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全省,尤其是带动武汉周边城市的发展”的重要精神,研究探讨武汉及周边城市加强联合协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内容和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武汉及周边城市经济协作、联合座谈会”于2002年5月  相似文献   

10.
武汉是中国的大商埠之一,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市场经济给武汉商业带来极好的发展机遇。武汉商业企业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发展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建设武汉商业城”的战略决策,商业业态实现了“从单业态垄断到多业态共生”的革命性变革。本文主要论述武汉商业业态成长的基本模式,武汉商业业态成长的历史经验以及武汉商业业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经武汉市租赁经营研究会牵线搭桥,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武汉金笔厂和武汉仪表合金厂双方志愿协商、优势互补的武汉大公实业公司于1994年3月正式成立。武汉大公实业公司的成立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促进生产要素的结合,实行优势互补,积极投入市场竞争的产物。武汉大公实业公司(下称大公实业公司)的前身是武汉金笔厂和武汉仪表合金厂。原来的  相似文献   

12.
陈华志 《政策》2008,(8):35-36
近年来,鄂州市华容区按照主动融入、快速融入、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工作思路,抢抓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围绕武汉、依托武汉、支持武汉、服务武汉,奋力争当“两个率先”的“排头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3月10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飞赴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在武汉期间,总书记考察了医院、走访了社区,主持召开电视电话会,发表重要讲话,给前方将士、给武汉人民、给全国人民以极大鼓舞,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进一步指明方向。"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白衣战士是"最大的功臣"在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中,总书记一再强调,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湖北和武汉是这次疫情防控斗争的重中之重和  相似文献   

14.
中部崛起与武汉率先崛起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中部崛起为武汉率先崛起提供了机遇与条件,没有整个中部的发展,武汉独自发展是非常困难的;相反,没有武汉的崛起,中部崛起是难以想象的。作为中部特大城市,武汉率先崛起必将引领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在阐述武汉实现率先崛起具有历史必然性、现实必要性和切实可行性的基础上,从增强武汉实现率先崛起的内生动力、竞争力、整体实力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2武汉精神高端研讨会于2012年8月24日在武汉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武汉精神的深刻蕴涵、时代价值及实践意义,以及弘扬武汉精神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此次会议的召开,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和践行武汉精神,汇聚和提升市民的城市精神认同,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6月14日,省政协主席杨松视察武汉新港三江港区、武汉阳逻集装箱港区三期工程、武船双柳基地建设情况。杨松沿路听取武汉新港建设规划情况汇报,认为武汉新港建设成绩明显,功能和地位迅速展现,前景广阔。他指出,武汉新港定位不仅仅是长江中游枢纽港,而是要辐射整个长江流域。在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和武汉建设国家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20,(5)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重灾之地,武汉以"封一城、救一国"成为疫情防控最前线,武汉与武汉人民坚强勇敢的付出与壮举,无不令人动容。台湾布农族群中学校长脉树·塔给鹿敦,为表达对武汉的敬意,创作一首新诗《致勇敢的城市——武汉》,见证了两岸人民共同致敬武汉之情,传达了台湾少数民族对武汉的深深敬意。  相似文献   

18.
应当从什么角度认识武汉文化的个性?武汉文化的个性是在武汉的生态环境中形成的,是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形成的,是在武汉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中形成的。因此,对武汉文化的个性只能从自然、历史、现实中寻找。笔者近些年研究生态文化,深感生态对文化的影响,并注意到环境与文化个性的关系。限于篇幅,本文仅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解读武汉文化的个性。一、水对武汉文化个性的影响:灵智而轻飘  相似文献   

19.
《世纪行》2020,(5)
正5月20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年度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光谷经济总量达1876.77亿元,首次跃居武汉各区之首,这标志着工业重镇武汉,高科技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正是基于这种强劲的发展态势和武汉所具备的科教优势,今年两会期间,住鄂全国政协委员杨松、郭跃进、舒红兵、王焰新、袁志明、何建华、张文彤等多人提交了一份重点联名提案——《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武汉建设武汉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具有诸多有利条件。"杨松说:"武汉东湖高新区  相似文献   

20.
在长江中游经济圈的范围内来分析该经济圈的经济互动对武汉产生的影响,有利于我们认清经济互动对武汉产生的影响,有利于我们认清经济互动对武汉经济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可能面临的多方面挑战,有利于我们在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同时增强武汉在长江中游经济圈内的中心城市地位。一、经济互动将给武汉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增强武汉的中心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