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侃 《美国研究》2006,20(4):125-139
本文以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为着眼点,讨论该委员会以及参议院在肯尼迪时期对华政策制订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本文认为,尽管肯尼迪上台后有对既定对华政策进行修正的意向,并得到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大多数人的支持,但就整体而言,参议院对中国仍怀有很深的敌意。如果肯尼迪在那时提出与中国和解,要冒的政治风险太大。作者对“若肯尼迪不遇刺并实现连任,美国对华政策在其任期内可能会发生重大修正”的假说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2.
董瑜 《美国研究》2007,21(2):155-157
2007年5月24~27日,“全球视野下的美国早期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会议由美国J.威廉.富布赖特海外学术委员会(J.WilliamFulbright Foreign Scholarship Board)与南开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创新基地资助,由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及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办。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中国香港及大陆的100多名学者和在校研究生与会,共提交论文60余篇。学术讨论十分热烈。讨论的问题涉及美国早期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宗教、经济发展、少数族裔与妇女等领域,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视角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  相似文献   

3.
"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美国"意象"的由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锋 《美国研究》2005,19(3):33-59
近一个时期以来,在美国甚嚣尘上“中国威胁”论并非只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或者多数美国人对中国问题缺乏了解,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必然反应。“中国崛起”及随之而来的美国的“中国威胁意象”,既与美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独特的地位有关,也同美国在中国问题上传统所坚持的“价值、利益和政治”所驱动的政策需要紧密相联。这种“意象”与美国的意识形态因素关系较少,而更多地与美国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地位相关联。  相似文献   

4.
曹令军 《美国研究》2003,17(1):155-156
20 0 2年 12月 2 4日 ,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举办的“反恐背景下美国外交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中国原常驻联合国副大使沈国放、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教授 ,以及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的部分学者及博硕士研究生与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王辑思主持了会议的讨论。与会者对 2 0 0 2年的国际形势和反恐背景下美国的外交进行回顾与展望。会上 ,王辑思首先谈到了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他认为 ,“9·11”之后美国的战略调整主要体现在 :以反恐和国…  相似文献   

5.
在后冷战时期美国调整对联合国政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1990年代后期联合国财政危机时期,赫尔姆斯利用其作为国会议员和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享有的特权,通过一系列舆论、立法和外交努力,最终实现了政府借助常规外交手段所不能获得的成果.他对问题的产生、激化和解决一直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扮演着参议院外委会主席在美国外交政策调整过程中的传统角色.本文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主要以赫尔姆斯的言行为线索,再现了这段极为重要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6.
何兴强 《美国研究》2007,21(4):149-151
2007年10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以及美国中美教育基金会(USCET)联合举办的“九一一后的美国:变化与延续”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美、英、德、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美国中美教育基金会主席张之香大使、美国驻华使馆公使丹尼尔.皮克塔先生、美国驻华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元敦奎先生及曾任中国驻印度等国大使的周刚先生也与会。与会者从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文化视角对九一一之后的美国进行探讨,议题涉及美国外交…  相似文献   

7.
刘卫东  魏红霞 《美国研究》2005,19(4):149-151
2005年11月18到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与美国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论坛:中美关系及其在亚洲的影响”。来自美国、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中国的20多位学者与会。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杨扬主持了开幕式,李慎明副院长在开幕词中指出,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复杂也极其重要的双边关系,这一关系一直在起伏动荡中向前发展。一方面,综合国力仍然鹤立鸡群的美国继续在世界上发挥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自身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高。中美两国在许多地区问题上仍存在着相互的战略疑虑…  相似文献   

8.
"中美长期对话"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宁 《美国研究》2005,19(4):152-155
2005年9月27日至9月28日,美国凯特林基金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行了第19次“中美长期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凯特林基金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党校、国防大学、上海美国学会等单位的20余位中美学者与会。开幕式上,美国凯特林基金会主席戴维·马修斯(DavidMathews)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顾国良分别致辞,回顾了过去20年来“中美长期对话”对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知识界互相了解所做的工作。与会者主要围绕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朝晖 《美国研究》2006,20(4):111-124
约翰逊政府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事实上已完成了对华政策转变的准备工作,并进入到试探性的具体实施阶段。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红卫兵”运动的冲击和极左思潮的影响,美国曾一度害怕中国内部的动乱会“影响”亚洲邻国。但从总体上看,约翰逊政府改善对华关系的试探性举措并没有大的改变。“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国对美国表现出的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也曾做出过积极表示。但由于两国长期彼此敌视,缺乏信任,加之两国国内政治、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最终使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两国关系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杨扬 《美国研究》2007,21(4):151-15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东亚地区局势正在发生变化。作为东亚区域外的美国,对东亚的战略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与东亚的关系也将在一定程度发生微妙的变化。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东亚合作论坛围绕“变化中的东亚和美国”这一主题于2007年11月10至1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蒙古等国近9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就“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中美关系”、“日本的亚洲外交与日美关系”、“朝鲜半岛形势新变化与韩(朝)美关系”和“东亚区域一体化与美国”四大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刘得手 《美国研究》2001,15(1):147-149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与美国凯特林基金会(The Kettering Foundation)于2000年10月31-11月2日在北京诺富特和平宾馆联合举行"中美长期对话".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巴尼特的"核心-裂缝"思想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东 《美国研究》2005,19(1):125-138
冷战的结束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美国外交也进入一个微妙而深刻的转折时期。自 1990年代初以来,就美国外交现状及未来问题,许多对现实有着深刻关怀的学者努力思考并规划一种可付诸实践的外交理论及与此理论相伴随的国防战略。在众多观点中,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托马斯·巴尼特提出的“核心-裂缝”思想 (Core Gapthesis)在美国国内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①以至于被认为是“在指导美国未来 5年到 10年美国军事战略的思想领域内,完全史无前例的视角。”②本文尝试概括巴尼特的“核心 -裂缝”思想并对其加以分析。一 “核心-裂缝”区域的界定及…  相似文献   

13.
14.
15.
由中美关系史研究会、西安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联合举办、西安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于4月16至18日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29所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提交论文共40余篇.  相似文献   

16.
李恒阳  魏红霞 《美国研究》2007,21(2):153-154
2007年3月24日至26日,由中美关系史研究会、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联合举办,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美国对华政策与美国国内政治”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浙江工业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30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70多位从事美国问题及中美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中国、印度是亚太区域三个非常有分量的国家行为体。截至目前,三国已分别在双边层面建立起了不同内涵的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大三角"模式趋于明朗化。美国是"战略大三角"关系的主导者,正在崛起的中国和印度都将对美关系视为本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受"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影响,印度成为中美两国竞相争取的伙伴,是中美战略竞争的最大受益者。印度亦借势发展与美国、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其大国意象。中国作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平衡对象,一方面需要通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来应对美国的战略挤压;另一方面还需要联合印度共同分担美国重新规制亚太的压力。当然,由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一个持续施力的过程,美国、中国、印度三角关系仍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尚未完全成型,值得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18.
19.
Dr. Zunes is a professor of politics and chair of the peace and justice studies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He serves as Middle East editor for the Foreign Policy in Focus Project ( http://www.fpif.org ) and is the author of Tinderbox: U.S. Middle East Policy and the Roots of Terrorism (Common Courage Press, 2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