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如果说 ,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都曾经为哲学的发展指出全新的方向 ,那么 ,康德和维特根斯坦可当之无愧地承受这一称号。前者的批判哲学完成了西方哲学史上宇宙本体论向理性认识论的过渡 ,实现理性为自然立法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后者更是两次为现代西方哲学开辟道路 ,其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对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产生巨大的直接影响 ;后期又批判了前期哲学 ,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语言游戏”理论 ,成为英国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思想源泉。康德、维特根斯坦分别是十八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两位哲学巨人 ,他们的哲学理论在基本思路、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而概括地论述了休谟经验主义怀疑论对传统哲学的挑战 ,从而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文章认为 ,休谟以其所提问题的深刻性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 ,全面影响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它不仅奠定了康德批判哲学的基本框架 ,而且开创了现代西方诸多哲学流派的先河 ,全方位地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卢秉利  曾言 《岭南学刊》2003,1(1):45-47
哲学在本质上乃是一种对人的关切。在古希腊 ,智者派创始人普罗泰戈拉率先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而苏格拉底则实现了自然哲学向人本哲学的历史性转变。近代以来 ,西方哲学更是把对人的研究变成了一个划界性的标志 ,不管以何种形式 ,也不管基于什么样的立场和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突出人 ,颂扬人 ,了解人的生存境遇 ,探求人的自由、平等和发展 ,是任何思想家都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例如 ,康德就把全部哲学归结到人类学 ,把知识奠定在“人作为理性本质乃是最高目的”的基础之上① 。与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的传统相承袭 ,海德格尔称“存…  相似文献   

4.
刘丽锋 《前沿》2012,(3):79-80
维特根斯坦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语言哲学上的独特见解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前期着重从逻辑学角度对哲学作出解释,后期则关注日常语言,回归到生活世界。同他的语言哲学观的巨大影响一样,维特根斯坦对于哲学与生命的独特姿态也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陈圣彬 《前沿》2006,11(4):257-259
人必须借助语言来进入世界,语言是人掌握世界的方式。中国哲学是通过汉语来表达和流传的。汉语言系统(包括形象语言和语言结构)潜在地引导了中国哲学的发展。汉语的影响可以从中国哲学的特点中看出来。中国哲学的意象性、直观经验性、模糊多义性及其对哲学的追问方式,都紧密地和汉语相融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刘友红 《求索》2008,(7):111-113
卡西尔早期在柯亨的领导下沿着先验逻辑路线发展和完善康德所开创的科学认识理论,晚期则致力于构建和完善自己的文化哲学体系。卡西尔文化哲学具有追求体系的完整性、追求逻辑的统一性、把对精神的自我认识作为哲学的主旨等整体特征。它兼具德国古典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性质,堪称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典范。这对我们今天从事哲学研究、思想创造以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精神或传统就是对知识客观性的追求。尽管在怀疑论的推进下,西方哲学经历了几次范式的转变,由对于本体论的范式最终完成了语言的转向,但其基本精神仍是柏拉图主义的,即本质主义。而实证主义在自然科学的启发下虽然摆脱了传统形而上学式的思辨方式,试图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探究知识,但在目标上仍没有真正放弃本质主义。本文通过对以上两种哲学观点的分析试图揭示出本质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我们不应追求超越于人类认知范围之外的所谓真理。而后期语言哲学给我们展示了一条本质主义之外的道路,通过对于语言的分析揭示出我们实际上无法超越我们的语言,因为无论从个人的知识构成还是人类的文明都蕴含在语言意义之中。哲学的目的不是要试图达到对于语言背后本质的把握而是要揭示语言本身丰富的意义,只有更好的理解语言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  相似文献   

8.
朱莉华 《求索》2011,(12):135-137
语言与哲学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都直接影响语言研究的发展。在对传统哲学观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验哲学思想,坚持语言是在人的体验与认知作用下形成,依据“现实-认知-语言”原则研究语言.因此体验哲学也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心智的体验性、概念的隐喻性、认知的无意识性三个核心原则对认知语言学产生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蕊 《求索》2013,(5):116-118
先秦时期是语言哲学探讨的鼎盛时期。老、庄、孔等先哲思想主要突出了语言的超语言特征及其治世功能;自古希腊时代的赫拉克里特起.西方哲学家多强调语言的可言说的创世功能。中西方在语言的工具性特征之间的纠结体现了语言与哲学的紧密关联。研究中西语言在工具性特征上的分歧。可进一步观照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并为语言教学及语际翻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孙慧 《理论月刊》2012,(9):58-62
现代西方哲学自觉到了语言符号对于意识在逻辑上的优先性,近代哲学对意识的反思转向了对语言符号的反思,扬弃了近代意识哲学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抽象对立.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体现了现代哲学中介化、历史性的思维方式变革,推进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反思.同时,面对“卡尔纳普问题”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诘难,卡西尔以对符号的新阐释,为现代哲学走出困境提供了新的可能进路.因而,我们试图在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意义上重新审视卡西尔,以期揭示其重大的哲学史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1.
语言人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人权,是在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人使用的语言濒危的背景下所提出的人权主张。少数民族语言人权关系着民族问题处理、世界语言多样性保持等重要问题,具有学术、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研究价值。少数民族语言人权是社会实践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归属具体学科范畴,哲学对其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因此,语言人权问题可以用概括性的哲学思维来分析和思考,并根据哲学问题的方法论来对相关问题的进展提出指导性建议。哲学语境下的少数民族语言人权分析和研究可以使该问题研究脱离具体问题现象的羁绊,在理论高度上形成更为客观真实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曾东 《长白学刊》2008,(5):27-30
马克思哲学建立在对传统哲学变革的基础上。与现当代西方哲学许多流派不同,他与传统哲学的关系既有“断裂”的一面,又有“连续性”的方面。传统哲学在四个方面对马克思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是乌托邦精神的影响,二是浪漫主义精神与普罗米修斯精神的影响,三是启蒙运动与启蒙精神的影响,四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马克思区别于现当代西方许多哲学流派的激进否定态度是,以一种辩证的态度,批判性地继承了这些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果,这使得马克思能够在“保守”和“激进”之间保持一种辩证的平衡,表现出一种开放的视野和思想的张力,这是马克思具有当代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金保 《前沿》2008,(7):34-36
在哲学史上,西方哲学基本问题发生了四次转换,中国哲学基本问题发生了两次转换。从而说明哲学基本问题不是思雏和存在关系问题。文章从哲学的功能、人脑的机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剖析,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曹润宇 《求索》2011,(11):113-115
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从语言角度来思考世界的人,其语言哲学思想的发展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迥然有别的阶段。本文结合维特根斯坦的生活经历,通过分机他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后期著作《哲学研究》,总结出其前期语言图像论认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是对应的,可以建立一种严格精确的理想语言,以语言的逻辑形式构造整个世界的图式的观点;和后期语言游戏论认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强调语言的依赖性、约定性和语言使用的语境性的特征,最后指出这种思想转变对语言哲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是中国语言哲学的鼎盛时期,先秦语言哲学的三个主要流派有不同的语言价值观。先秦语言哲学侧重语言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带有很强的伦理本位色彩和工具本位色彩。先秦语言哲学的语言价值观对中国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工具论始终占优势,语言哲学则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16.
货币哲学的研究需要拓展理论视野。现代西方哲学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研究货币问题。英美哲学关注货币与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欧陆哲学侧重于货币在现时代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精神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货币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保持批判的张力。充分汲取这些思想资源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国内货币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郭晶 《前沿》2012,(3):67-70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是哲学界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多个视角,以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为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就体现为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变。西方哲学总体上呈现为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转向的发展历程,而这一转向的实现者,就是马克思。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实践哲学,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内涵和意义将得以揭示。  相似文献   

18.
陆通 《长白学刊》2013,(4):23-26
想象力是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是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中,还是在费希特的知识学中,想象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康德先验哲学的知识建构中,原本用来联结感性杂多和知性范畴的想象力却在B版的范畴之先验演绎中发生了退却。费希特作为康德哲学的后继者,在他的知识学建构中重新肯定了想象力的地位与作用,即在康德退却的地方开始了他的前进征程。  相似文献   

19.
严燕超 《传承》2011,(5):68-69
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收录的康德1785年所作的《人类历史起源臆测》中,康德阐释了自己对于历史、人性及人类社会的看法,这可看做是康德历史哲学的重要部分,这些看法与卢梭的观点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及相异。二人对历史的臆测起点不同,终点也不同。在对人性考察的基础上,卢梭悲观地看到了人性的"往而不返",并提出了设立契约来实现自由复归的方案,不论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卢梭的历史观是激进的;康德看到了恶的手段背后隐蔽的善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康德显然是乐观的,但这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历史观却导致了康德对于未来的看法是宿命的。  相似文献   

20.
从康德哲学的思想来源看,休谟对康德哲学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休谟哲学是康德哲学的出发点,休谟的因果经验是康德哲学的星星之火,休谟哲学的提示打破了康德的教条主义迷梦,使康德走向批判哲学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