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伴随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传承人的匮乏、生存环境堪忧、重开发缺保护的困境。因此,要全面做好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及培养工作,创建非遗项目文化生态区,激发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鄞州区自2005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从政策保障系列化、传承保护多元化、宣传展示社会化三方面入手,在全市率先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基地、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传承基地星级评定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通过建立非遗保护名录、发展教学传承基地、发展生产性传承保护、政府贴息保护、举办培训班普及性传承、组建非遗联络员队伍和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等措施,切实有效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目前,该区已形成  相似文献   

3.
文化遗产秀     
喻湘泉 《当代广西》2014,(12):56-56
正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为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大力弘扬我区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提高广大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广西文化部门在南宁民族广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展示活动。内容包括扣人心弦的非遗展演、传统民族体育竞技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展示等,让观众零距离学习和感受民族非遗文化,更多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鲜为人知到广为人知,从遭受冷遇到广受追捧,这一过程反映了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应墨守成规,而是应当通过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宣传教育、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以及加大经费投入等方式,充分发挥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职能。  相似文献   

5.
赵莉  李光 《人权》2013,(5):26-2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作出贡献"。而捍卫和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保护人的文化权益"密不可分"。①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抢救性、整体性和生产性三种保护方式中,生产性保护最复杂也争议最多,可谓是毁誉参半。②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武汉旅游投资集团在实施手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过程中形成的法律关系、协调机制和经营方式等,探讨手工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武汉模式"及其人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世纪行》2012,(5):19-19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二)进一步加大法律保护力度 1、加快地方立法进程。在《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出台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我省非遗资源及保护与传承工作现状,注重于解决实际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有关规定进行细化、具体化,突出湖北特色。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消失,各地都面临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存在基础日渐狭窄、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的困境。如何抢救性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福州市人大常委会探出了一条立法保护的新路径。从单项的闽菜技艺文化保护到整体福州非遗保护,再到闽剧、软木画等亟待抢救的福州特色非遗保护,地方立法为非遗保护注入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8.
区县动态     
正丰台区政协开展"感受丰台之美——卢沟桥乡非遗之旅"活动日前,丰台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到卢沟桥乡郭庄子文化广场开展"感受丰台之美——卢沟桥乡非遗之旅"活动。通过活动,委员们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部分委员还就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建议。比如,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政府有关部门要为非遗项目搭建展示平台,进行广泛推广,以唤起群众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不管是各级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因此,希望通过法律来保护非物质文化成为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的共同呼声。据媒体透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自2003年便开始酝酿,现已修改得接近完善了,有望在十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从而正式立法,这将使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0.
<正>奉化非遗项目量大面广、种类繁多,拥有宁波级以上非遗项目20个,奉化级非遗项目20个。如"奉化布龙""宁波走书""布袋和尚传说"相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该区"国宝"级品牌项目;"奉化吹打""红帮裁缝技艺""唱新闻""奉化婚礼""棠岙纸制作技艺"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为更好地传承与保护非遗项目,奉化区通过"非遗+校园基地""非遗  相似文献   

11.
走近委员     
<正>陈金屏,省政协第十、十一届委员,南通市文化馆副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文物、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术研究,主持博物苑现当代文物总帐建立工作,组织实施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申报及项目保护等。先后参与策划、执笔《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承担张謇纪念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陈列展览  相似文献   

12.
袁士坚 《乡音》2012,(3):32-32
位于冀南的磁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磁州窑烧制技艺、纸扎技艺、磁县迓鼓、磁县怀调等,均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委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非常重视。围绕"非遗"议题,2009年秋天磁县政协组织委员开展了一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我自始至终随委员参加了这次调研。一天上午八点半...  相似文献   

13.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深入开展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促进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传承,更好地服务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海口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到海口市群众艺术馆、龙华区骑楼老街等地现场调研,并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称“新疆”)考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政府有效发挥非遗保护中"起承转合"基本结构作用,在繁与简、传统与现代、政府与民间等二分问题上深化体制,成为非遗保护制度与法律实施的软实力。自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实施以来,广西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至今已立项国家级非遗名录4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26人、其他各级非遗名录计6797项;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政府主导的保护与传承模式。PPP模式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选择,这种模式将社会资本引入非遗保护与传承中,能够实现包括政府在内的多主体对非遗的多元化、协同化保护,有利于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尹萌萌 《新东方》2013,(5):49-53
作为文化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国家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代表。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非遗的重要,并对其开展了保护工作。东亚一些国家,如日本和韩国,已成为非遗保护的主导力量。中国有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需要传承与发展。通过与日本和韩国立法体系的对比,笔者试提出改进行政体系、完善认定传承人标准、合理开发利用非遗资源与培养公众意识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10,(18):16-17
记者:从第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议案已有15件。从议案的提出到这次法律草案提交审议,请您谈谈这一立法过程。白克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一部规范"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法律,是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的第一类项目。2006年9月,文化部向国务院提交了该法草案送审稿。  相似文献   

18.
梁家铭  杨苓妍 《台声》2023,(7):78-79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各界关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曾娜表示,非遗的传承,既要有匠人之心,又要有创新之志,期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文化,增加非遗项目传承人发掘与培养的渠道。在秦淮河不远处,就坐落着一座以传承、保护、创新非遗文化为特色的南京云锦博物馆。自从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南京云锦博物馆就不断依托云锦艺术品及文创品突破创新、跨界结合,  相似文献   

19.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利主体不明确的情况下,传承人作为某项传承项目的"代表",存在着知识产权落到其身上的可能性。通过对42名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调查,了解传承人的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持有及保护状况,认为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与非遗的产业化发展高度关联,保护的对象(客体)主要是知识产权所衍生的利益,很少涉及非遗项目本身。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可能带来市场垄断、传承受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川南渝西地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桥头堡和先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支持川剧、蜀锦、羌绣、夏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研究建设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近年来,川南渝西地区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促进了川渝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有效支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川南渝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取得的主要成就据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