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红 《求索》2014,(5):75-79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从理解语言的机制来思考世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则是从形式语言学向哲学延伸,前者从语言的视角探索哲学,后者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语言,两者既有交集又有区别,通过维特根斯坦与乔姆斯基的"语法观"比较以及对相关语法概念的梳理,可以发现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语法的普遍性"、"语言的创造性"和"语法的内在与外在"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许艳平 《理论月刊》2010,(5):128-130
词汇学和语法学各自的发展需求及国外新思潮的影响,使词义语法研究相结合成为一种必然,语义特征研究是这一必然趋势的一种体现。研究发现,这一背景下的语义特征研究存在两个观察角度,具有提取研究、表达研究及变化研究三个主要内容,呈现出与配价语法研究相结合、与认知语法研究相结合、与功能语法研究相结合和与构式语法研究相结合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3.
兼类词指的是在一定的词类系统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词类的词。[1](p259)本文从词义引申、词类活用、语言接触、方言影响、语法化等五个方面考察了兼类现象的成因,认为词义引申导致词语语义—句法功能的转化,词类活用及"入句变类"衍生固定的新义,语言接触产生欧化语法现象,对方言用法的吸收合并以及语法化现象的影响扩展词义,并指出词义引申尤其是词汇语义—句法功能转化是兼类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符号系统,语法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出支配语言符号的规则。语法应当正确地反映该语言的语法规则,应当能科学地解释语言的各种现象,生成合乎语法的句子。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建立起来的属于语言学的不同的学科,但这三者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学科。语法以句法为核心,但必然要涉及到语义和语用方面。语法离不开语义与语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对专书进行语法重叠研究还不多见。《子夜》是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存在大量的重叠现象,而重叠式副词有其鲜明的语用特征。《子夜》中重叠式副词主要有AA式、AAB式、AABB式等三种类型;可以实现状语、补语、定语、谓语等多种语法功能,甚至能独立成句;当它们充任状语时,语义指向的方向可前可后,语义指向的内容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也可以是体词性成分;具有强化语义、加强语气、增强口语色彩、刻画人物形象等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何丽萍 《求索》2012,(9):257
《语言论题-乔姆斯基生物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和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系司富珍教授新著,该著旨在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生成语法理论,站在其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推动生成语法理论在国内的发展。生成语法进入最简主义研究阶段之后,已经被纳入生物语言学的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li32、(得)、ta33(过)、to11"(拿)、na:u33(住)"为例,从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入手,考察侗语动词在共时层面的语法化历程.侗语动词语法化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句法位置的改变导致侗语动词由表示主要意义的实词演变为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二是语义特征的关联使得侗语动词能够由表示具体意义转移到表示抽象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语言接触引发语法演变的理论,分"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两种类别考察黔东南方言与侗语、苗语的语法接触现象,认为:第一,黔东南方言不同于其他西南官话的地域特征与语言接触有关;第二,侗语、苗语中的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现象多于汉语,表明汉语为强势语言,吸引侗语、苗语向其靠拢。  相似文献   

9.
“不如”的语法化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我们主要考察"不如"这一词汇单位演变为语法单位的历史进程,对其语法化的原因、机制、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语法化理论是西方语言学界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语法化研究是近年语法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汉语的实词虚化、跨层结构的词汇化等,都涉及这一语法理论。语法化到底存在哪些机制,各家说法相差比较大。本文主要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学界公认的几种语法化机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佟和龙 《前沿》2010,(6):115-118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自创立以来,50年发展中的巨大变化已是语言学界的共识。本文在回顾了其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从语义、描写性充分与解释性充分的矛盾及经济性原则等几方面探求其发展的动因。笔者认为,生成语言学理论在发展历程中其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观点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2.
罗曼 《理论月刊》2005,(5):123-125
在语言系统中,词具有体现若干规律性的内部结构特征.对具体语言里的词而言,词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词在参与言语活动中所起到的重要性通过词与词之间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体现出来,这些关系进一步说明词能较为集中地反映语音、语义和语法在具体语言里的统一性.此外,词还凭借其种种语言特性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在互动中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13.
评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朝晖 《求索》2005,(4):167-168
Chomsky20世纪 50年代提出转换生成语法,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观。其核心是“普遍语法”。他 1995年在《语言与自然》中和 1998年在《最简探索之框架》中,一再坚持他的“普遍语法”观点。本文对“普遍语法”试加简评。一 语言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语言是怎样产生的? Saussure说,语言是“社会群体所接受”的“社会惯例”(convention),“是言语能力的社会产物。”马克思恩格斯也说语言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 35页)。Chomsky则认为,语言是遗传的产物。语言决不能靠环境“刺激———反应”产生。语言…  相似文献   

14.
黄根生 《前沿》2014,(5):72-73
本文主讨论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概念。后期维特根斯坦是日常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在《哲学研究》等后期著作中重点阐述了日常语言中的“语法”概念,即从日常语言的各种各样复杂使用角度出发分析语法概念,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以哲学语法研究为中心的语言逻辑思想。该思想是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哲学的重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偏偏”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雪妮 《青年论坛》2004,(5):99-100
传统上对“偏偏”的认识主要源于各种词典 ,这些词典基本都是从意义出发对“偏偏”做出解释。本文拟从语法、语义、语用三方面入手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理对“偏偏”进行分析。首先 ,考察“偏偏”的语法特征 ,主要从句式的选择和在句中出现的位置两方面展开。其次 ,在搜集大量实例的基础上 ,总结出“偏偏”的语义语用模式 ,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理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6.
陈红 《求索》2013,(9):129-131
理性主义最早起源于苏格拉底,在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康德等唯理派的哲学思想中得到充分发展。乔姆斯基沿循着理性主义道路提出生成语言学的理论追求是以描写和解释语言能力。建立一套高度形式化的普遍语法为目标。生成语言学的理性哲学观体现在“形式化的公理演绎法”、“语言先天性假说”、“儿童语言习得假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天赋。科学家认为语言由四个部分组成:声音、意义、语法和语言的使用。人若想说话,必须首先把声音组合成单词,再将单词组合成短语和句子。我们每天都在利用这无数种可能的排列组合来精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目前的汉语语法研究存在着激进与保守两种倾向,这主要体现于古今汉语的语法研究中。只有打通古今,以汉语传统语法研究方法为根基,相互借鉴,才会走出一条适合汉语语法特性的研究新路子,建立中国特色的语法理论,让中国的语言理论走向世界,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9.
蒋颖 《思想战线》2013,(Z1):270-272
在转换生成语言学发展的"第一语言模式"时期,乔姆斯基以英语语料为素材提出了一个基于规则的核心句句法系统:有限的核心句经由有限的转换规则,可以生成无限的合乎语法的句子。这个句法系统成为生成语法的基础,后来发展出高度抽象和形式化的普遍语法。但在"第一语言模式时期",核心句理论也有非形式化的方面:它建立在结构语言学的直接成分分析法基础上,与言语交际中的说者和听者的直觉和经验相一致,是语言习得的认知规律的概括。因此,可以用以指导英语听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布依语数词"一"和"二",各地大都有两个读音,这两个读音出现的语言环境有很明确的分工;它们同量词组合时,出现的位置也不一样.我们对两个读音的来历、分工的缘由作了解释;并以其同量词组合时位置上的参差为观察点,再结合其他语言材料,认为两种语言间的语法渗透是一个逐步扩散的过程,扩散的基本单位是短语;语法扩散同词汇借用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绝对的;某些旧的语法结构模式,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同新的语法模式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