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老子》中两处“圣人之治”的明确主张谈起,分列“表相”及“根本”的双重诠释逻辑,深入分析《老子》文本中的“圣人之治”政治观,逐层呈现《老子》立意于根本道论之上的政治理想.以体、相、用为线索,分析“圣人之治”政治现的“体”——“圣人之治”根本逻辑的核心在“民”;讨论圣人辅民治政之“相”——“无为”、“贵柔”、“防微杜渐”等等;最后达到“圣人之治”双重逻辑下的任运之“用”——因任“自然”.  相似文献   

2.
论萨满神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萨满神偶色音在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中,人们跪倒在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神偶面前祈求它赐予人们幸福和快乐。神的偶像是根据他们自己的观念中所想像的形象来塑造的。偶像的来源几乎都有某种神话、传说的依据,并根据神话、传说中所描绘的模样去制作偶像。偶像的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美国《财富》杂志曾在2008年末评选出当年美国11大财经风云人物——4名"罪人"和7名"圣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是头号"罪人",而股神巴菲特则领衔"圣人榜"。  相似文献   

4.
那是一组为芸芸众生已经长期仰视的思想偶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种姿势保持的太久,终究很累,何况还是仰视!终于一本轻松的格言集,给了我们一个平视偶像的姿势,这种平视其实更人性,也更贴近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5.
尹金凤 《求索》2010,(3):70-71,45
中国近代社会的偶像崇拜经历了复杂的变迁,传统偶像由被坚定维护到受冲击、遭质疑和批判,最后破碎。偶像解体之后中国人民的思想和道德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传统道德体系解体,文化归属感破灭,人文信仰流失,西方价值标准盛行,科技崇拜兴起,工具理性僭越了价值理性等,偶像崇拜和偶像重建等问题值得现代人关注。  相似文献   

6.
思想要正——不想为。为什么有的同志过去一直表现不错,后来却违纪犯错误,甚至泥足深陷,走上犯罪道路呢?其根本原因是思想上出了问题。有人以私心重否,把人分为六种:大公无私是圣人,公而无私是贤人,先公后私是好人,有公有私是凡人,先私后公是小人,损公肥私是罪人。当圣人贤人太难,不可强求,但至少要做一个好人或是凡人。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7.
祁建 《传承》2009,(5):58-60
偶像,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后来又失落的那些榜样。偶像,是过去的雷锋、张海迪,也是现在的周杰伦、王菲,偶像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回顾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偶像的变迁,我们能够看到其中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8.
余树苹 《求索》2010,(3):117-119
王弼的圣人观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圣人体无”与“圣人有情”。“体无”突出了圣人的玄性,“有情”则彰显了圣人的人间性。“无”为体,“情”为用,“无”是“自然”,“情”亦是“自然”,体与用的圆融,恰在于此。在王弼的圣人观中,体现的是魏晋士人将文化正统与价值追求融合的努力。外儒内道所导致的结果是,对圣人的关注由外在转到内涵,“圣人”不再是只有公共意义的摆设,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有性的个体。这是王弼的独创,也是时势使然。  相似文献   

9.
2010年新年前夕,“唱响古诗词——汪国真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办。曾作为偶像的诗人汪国真如今却在音乐领域演绎出了另外一番天地。  相似文献   

10.
刘颖 《理论月刊》2012,(3):67-70
新中国初期,在武训批判运动中出现了对陶行知的批判.陶行知批判经历了萌芽、开始和高潮几个阶段.在陶行知批判的萌芽阶段,仅仅是在武训批判中提及陶行知.在开始阶段,为了深化武训批判,批判者开始深挖陶行知在武训问题上的“错误”及其影响.在武训批判进入尾声阶段,陶行知批判走向高潮,批判者们集中批判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对陶行知的批判是由武训批判而偶然牵连出来的,但是其偶然背后存在历史的必然,这场批判留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1.
妈祖——世界闻名的海上女神,劳动人民信仰和崇拜的偶像。妈祖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闽台交流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2.
郝家锐 《人民公安》2011,(13):28-29
爸爸——你是我这一生成长的偶像,有你在我仿佛有了指路的明灯,现在,你走了,但你的慈爱、你的思想、你的教诲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3.
第一现场     
《观察与思考》2009,(15):14-15
当时聚会上有数不胜数的美丽女子……你们都知道我不是圣人。 ——就意大利近期遭炒作的总理“涉桃”录音事件,贝卢斯科尼在意大利北部的一次公开讲话中回应说。  相似文献   

14.
老子“圣人”观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一书中,虽然“圣人”有几种不同的含义,但老子一般是指他理想中的统治者。这个“圣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如何看老子的“圣人”观?本文就此谈点个人浅见。老子理想中的“圣人”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品性: (一)、无欲。老子认为,社会的种种问题都是由人们对外在物的强烈欲望带来的,治理好社会的关键是消除人们的欲望。  相似文献   

15.
《周易治要》居《群书治要》之首,其修身思想通过圣人行易为榜样而展现。首先,"极深研几"是圣人修身的心法,从心念善恶毫端予以觉察、控制,保持心念纯善则言语行为自然不邪,此其修身简易之道。其次,"崇德广业"是圣人修身的一种境遇实现,以至德而处尊位,内圣足以外王,以致德化百姓、天下太平,此其修身变易之道。第三,"久于其道"是圣人修身的本质属性,圣人之修身为常道,如天地恒久不变,不会因为境遇顺逆发生变化,此其修身不易之道。总之,圣人由天象而深察自然规律、人性本质,进而正心以修善一身,以一身善德随着境遇感化一家、一国,乃至天下。  相似文献   

16.
<正>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偶像是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供奉的人像"。这些东西往往是通过塑造一个形象——死去的人或者传说中的英雄,被人们所崇拜,这些东西叫偶像。新华词典还有一种解释,"特指一种传统的信仰和理想"。偶像崇拜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我认为人类是需要宗教的,现在中国是个无神论的社会,其实无神论也可能产生多神论,现在好多"大师"就是在钻这个空子,他们把自己自封为"大师",让人们对其进行顶礼膜拜,而许多中国老百姓  相似文献   

17.
“平民偶像”是一个载体,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平台。“平民偶像”是一个品牌,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开了一面窗口。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持续多年的“平民偶像”评选活动,就像一盏盏明灯,点亮了道德灯塔,为培养城市人文品格、提升城市魅力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一、注重道德的力量,善待“草根英雄”。让偶像从平民中产生  相似文献   

18.
尹金凤 《求索》2012,(8):162-163,144
当下大众媒介偶像塑造呈现出单一化、娱乐化景象,造成了诸多消极影响。多元化的偶像塑造显现出其内在合理性:不仅个体发展需要,社会道德风尚建构和社会和谐发展都需要多元偶像。  相似文献   

19.
在港台歌坛,偶像型歌手一向有着巨大的市场与良好的人缘,但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偶像歌手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今,从谭咏麟、张国荣到四大天王,从周华健再到张信哲,港台偶像已经经历了好几代。那么,厂一个领军偶像会是谁呢?台湾媒体一向称王力宏为“健康、聪明、帅气的优质偶像”,说来这并不算太过分。因为他不但是当红的偶像歌星,更是当今台湾乐坛炙手可热的创作人和制作人。这位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年轻歌手从小就展现了极高的音乐天赋:3岁学小提琴、6岁学钢琴、15岁开始作曲写歌……现在仍在美国攻读音乐项士的他精通钢琴、…  相似文献   

20.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以他们为核心形成的蜀学在当时独树一帜。他们的思想儒、释、道兼容,其中儒学思想占有重要地位。苏洵重视圣人之道与"机权"的关系,苏轼从仁、礼的角度研究儒学,苏辙以"圣人之道,不求为异"为核心,探讨儒学经典。他们学说的主要特征,就是重视圣人之道与人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