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全国人民最大的价值共识。但同时也应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更多地是理论和观念上的认同,要真正转换为人们的实践认同还有一段距离。在这个过程中,需善用"加减乘除"法来予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基于公共文化视角的政治伦理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伦理价值指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强化公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伦理底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不同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凝聚了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在社会大发展大变革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领文化建设,是由它内在的规律和品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就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在多样化观念中寻求最大价值共识,以最大价值共识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调查,揭示广东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知,以及他们对国家、社会、公民等三个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从而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程度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本文从关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关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关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等三个方面将这一问题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6.
"我为山川代言"是中国山水画论中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典型命题,虽立论于中国艺术美学,但在生态美学视野中,隐含着一系列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美学与哲学话语,分别对应于生态美学研究的三个层面:人为自然代"言"的本质内容("生生本体论")、代"言"的方式("生命整体性认识论")、代"言"的价值("生生价值观")。从生态智慧角度阐释"我为山川代言"命题,可为生态美学提供一套中国独特的哲学与美学话语,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孕育构建生态艺术美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通过"国家立儒而尊、权威强化","家族奉儒为范、宗法教化","社会以儒名教、道德醇化"的方式传承,形成了跨时空魅力。中华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强劲的生命力根源于它的生成是"立以生活根基,上农尚伦",它的教化是"遵以认知心理,入世觉事",它在功用实现上是"导以回报机理,德者有得"。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也承载着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落到实践层面,执掌国家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和社会大众构成一种价值关系,要让民主党派和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愿接受和自觉履行,关键在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活动和执政活动的内在认同。当下,民主党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在正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保证政治认同,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提升政治认同,在促进民主党派信仰建设中建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是密切联系、内在融通的,共同表征价值目标,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着实现中国梦所需的精神,保障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实现中国梦包含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进一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国家层面的体制机制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相似文献   

10.
社会优先意识是青年群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对个体价值取向和行为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为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选择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对两次大型社会调查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认同有助于提高青年群体的社会优先意识,对个人层面的认同对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的影响从不显著变为显著,这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得到青年群体的认同并促进了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社会优先意识是青年群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对个体价值取向和行为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为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选择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对两次大型社会调查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认同有助于提高青年群体的社会优先意识,对个人层面的认同对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的影响从不显著变为显著,这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得到青年群体的认同并促进了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与融入中国梦,目标一致,内涵相容,形神相随。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全面理解国家、社会、公民三个不同层面的价值涵义,积蓄核心价值内化于心的交融力,增强外践亍行的支撑力,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核心价值观“落地”与融入中国梦的逻辑关系及既存问题,明确两者互融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与融入中国梦的路径,可以为建设公民良好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3.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层面。一部政治文明史是社会治理的发展史,"仁政善治"是永远的社会理想追求。法治是善治之基,公平正义是社会的价值诉求。加强"道德立法",在社会治理中实行"德法同构",法治是实现民主治理的根本保障。"契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以诚信精神呈现"合情"与"合理"的社会稳态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力量,是塑造公序良俗,社会和谐,人心向善的方向盘和定心丸。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认同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对"国家认同"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具体内容,不同研究者只是侧重于自己的研究旨趣作出了解释。国家认同是公民基于对国家特性的认可与赞同,进而产生的归属感以及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取向,是公民内在的知、情、意与行的统一。从大的方面而言,公民的国家认同包含公民对国家的政治法律的认同、历史文化的认同、社会经济的认同等在内的全方位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校在学生创业教育中过多从“术”的角度强化创业技能而忽视从立德树人之“道”层面加强价值理念引导的问题,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梳理其现实价值,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路径和方法,以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对大学生实现“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价值追求的精髓实质、本质规定性及大众化的集中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逻辑起点、"四个伟大"的价值彰显、"文化自信"的价值表达构成其基本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协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时代新人是其根本遵循;"创新制度安排"、"发挥引领作用"、"化为情感认同"等五个维度建构出实践理路。基本依据、根本遵循、实践理路,勾勒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理和运行规律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育人功能高度耦合。公平正义价值是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最相契合的核心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支点。直觉主义的情感认同、理性主义的理论认同和经验主义的实践认同,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路径与目标。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其国家层面的价值观指明了建设一个综合的和健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标准,其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表征了现代化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价值原则,其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涵盖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如何立身处世的一般道德准则。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构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具有全方位规范和导向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正能量的粘合剂、社会全面发展的助推器、人的全面发展的能量源。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表现。其中,富强是经济层面的价值目标、民主是政治层面的价值目标、文明是文化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谐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20.
信息传递抑或意义共享,是人们理解传播的两种不同观念。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实践中,侧重信息传递的"传递观",在空间上虽有助于传递效率和覆盖范围的最大化,在时间上却无法满足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和确认。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及其传播的目标指向而言,侧重意义共享的"仪式观",不仅有助于核心价值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双重延伸,也更益于在传播中增进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