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思想,为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文章拟从"三个自信"科学内涵出发,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三个自信"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在"三个自信"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简称"三个自信")教育的过程中,要想真正取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佳效果,就必须遵循青年学生的心理活动基本规律,重视教育中的心理引导工作。文章从兴趣提升、思维训练、情感培养、信念确定、意志强化五个方面阐述如何在"三个自信"教育中开展心理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新时代高校青年留学归国人员的现状与思想特征,分析了青年留学归国人员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现状,从开展党史国史再教育、深化"四个自信"教育的内涵以及主动为青年留学归国人员排忧解难三个方面提出了新思路,旨在提高高校青年留学归国人员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从而更好地调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  相似文献   

4.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具体表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明确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应着重考虑三个方面:第一,落实"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关键在于把握制度自信教育的方向;第二,组织集体备课,强化专题教学,提高制度自信教育的整体性;第三,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为制度自信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高校青年教师在引导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真心拥护党的领导,巩固和继承好"红色基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在践行和培育红色传人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侧重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了理顺工作机制,建立全方位的长效培训教育,做好外围宣传和氛围营造,关爱引导解决实际困难打牢基础等路径做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6.
廖运生 《理论导报》2014,(10):62-62
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用"三个自信"引领课堂教学。本文在甄别教学中一些不良倾向的基础上,提出"认识国情、理解当下、分析问题、释疑解惑"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对提升90后大学生的"三个自信"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主要侧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时代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为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底气和现实指导,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是落实"三个培养"、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渠道",四个自信"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有其内在机理与现实路径。高校思政课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定位与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愈加成熟和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底气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新历史起点上将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走向未来的问题。文章从"三个自信"的来源、提出意义及如何坚定"三个自信"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作了系统再认识。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贯彻“三个自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蔚 《学习月刊》2014,(20):72-7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将"三个自信"重要思想贯穿于教学中,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要准确把握"三个自信"的新思想,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路径,在教学中全面贯彻、突出体现"三个自信"。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向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了坚定"三个自信"的总动员、总号召。在当前大学生中进行"三个自信"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的时代需要,坚定"三个自信"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担当。大学生要坚定"三个自信",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具体实践中理解、践行"三个自信"。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社会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强大学生"三个自信"理应成为当下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核心教学目的。实现该教学目的路径主要有三条:其一,实施"三进"工作增强"三个自信"的理论基础,其关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认同;其二,开展实践教学奠定"三个自信"的实践基础,其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就体验;其三,培育良好校园文化营造"三个自信"的文化氛围,其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中国梦)的宣扬激励。  相似文献   

12.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又一重要创新性理论。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在强调"三个自信"理论的同时,也须处理好它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既不能因为片面强调自信,就"妄自尊大",从而放弃和否定改革开放,犯走回封闭僵化老路的错误;也不能因为片面强调改革开放,就丧失了自立、自强、自尊和自信心,从而陷入"妄自菲薄"的盲信中,犯走上改旗易帜邪路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15,(9)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自信"以来,关于制度自信的研究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从学理上厘清关于制度自信的相关基本问题,既是进一步深化制度自信研究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推进制度自信建设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4.
"概论"课是进行"三个自信"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载体。目前,影响"概论"课"三个自信"教育的主要因素有四个:贫富差距悬殊、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贪污腐败、互联网的冲击、教师的操守。作为教育的主体,"概论"课教师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维护者、守望者和捍卫者。  相似文献   

15.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坚定"三个自信":一是明确职责,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切实增强政治素养;三是筑牢思想防线,切实提高政治敏锐力、辨别力;四是教研结合,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价值自信是价值观的根基和核心。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其进入大学生的头脑里并成为他们的主流价值观。文章从剖析大学生在构建价值自信时面临的挑战入手,找出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事倍功半"的症结,运用辩证思维,帮助构建大学生价值自信,使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地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7.
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应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大学生涵养文化自信的学习路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整合大学生涵养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构建网络思想文化平台,不断拓展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网络路径。  相似文献   

18.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大学生思想现状等来看,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文化传承创新:一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和底蕴,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二是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以文化教育为载体,做到政治性与文化性兼具;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双赢。  相似文献   

19.
张海峰 《党史博采》2013,(4):17-18,2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刻揭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三个自信"的提出,基础在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在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客观比较、在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三个自信",必须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总"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八个必须"基本要求、保持理性自觉与清醒自信。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7,(11)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