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瞭望》1983,(1)
爱新觉罗·溥仪一九○六年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是光绪皇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光绪死后,溥仪于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登极作了清朝第十代皇帝,年号宣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溥仪被迫宣布退位,但他仍保留了皇帝尊号,住在紫禁城内。一九二四年十一月,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第二年他逃往天津。  相似文献   

2.
反映溥仪传奇人生的影视作品很多,最著名的当属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影片的后半部分,英若诚扮演的战犯管理所所长被游街批斗,溥仪感念所长的教诲和帮助,不顾一切地冲上去说:“你们弄错了,我认识这个人,他是好人.”红卫兵昂首问道:“你是谁?”溥仪迟疑片刻,回答:“我是一个园丁.” 这是一段意味深长的台词,新时代已彻底改造溥仪的身份,他终于当上渴望已久的普通公民,也体会了人微言轻的无力感.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八和二00六年,三联书店分别推出了皇皇二十卷《吴宓日记》和《吴宓日记续编》。《吴宓日记》最重要的缺失是一九四九和一九五0年日记的被毁。吴宓曾经在一九六七年二月八日的日记中说:‘‘宓尤痛心者,乃在宓之乙丑日记、庚寅日记(一九四九、  相似文献   

4.
1945年8月9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来见溥仪,告诉他苏联已经向日本宣战,并说伪满洲国政府要撤退到通化去,因为那里修了很多永久性工事,在那里溥仪“可以完全放心”. 溥仪随即吩咐笔者收拾行李.13日清晨,笔者陪溥仪一起乘火车到达临江县大栗子.大栗子不过是个几百人的小镇,一下子变成了伪满洲国的临时首都.  相似文献   

5.
1948年12月14日,胡适匆匆飞离北平。临走时,他只带了几份研究((水经注》的手稿和其父年谱的手稿。他多年收集的大量珍贵藏品(包括藏书、手稿、书信、日记、档案、照片等),则留在了北平寓所。胡适走后再也没回大陆。1957年6月4日,胡适在美国纽约立下遗嘱,将这批藏品全部遗赠给北京大学。令胡适没有想到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批弥足珍贵的藏品却被有关方面人为地一分为三了。  相似文献   

6.
溥仪自1932年担任伪满洲国执政以来,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傀儡元首生涯,无论是担任"执政"或是"皇帝",其元首地位的傀儡性质从未发生改变,依然处于日本侵略者的操控下。本文从伪满元首溥仪的这一人物角度出发,运用史料,从溥仪由执政到皇帝,二次赴日以及作为元首被操纵和限制等方面充分论证伪满政权的傀儡性。  相似文献   

7.
叶永和  蒋燕燕 《民主》2009,(9):28-30
1949年6月到9月,叶圣陶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作为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委员和起草新政协组织条例的小组成员之一。参与起草了政协组织条例和共同纲领,以及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的经过。  相似文献   

8.
读《顾准日记》●宋庆森关于顾准,有这样的评论: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风靡思想界的时候,他是最早冲破教条主义的人,仅就这一点来说,他就比我以及和我一样的人,整整超前了10年。“只因为他的思想变成了铅字”...  相似文献   

9.
孙燕 《民主》2010,(2):52-52
记得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说,他不当皇帝后,连房门怎么开关都不会,因为以前他什么都是别人伺候。当代出现了许多"小皇帝",就是独生子女,他们许多事可以依赖家长,  相似文献   

10.
我酷爱郁达夫的小说。但是,当读过浙江文艺出版社刚出版不久的《郁达夫日记集》之后,无论如何控制不住奔涌在胸中的激情,总想提笔写点什么。这部日记给予我的心灵上的巨大振撼竟远远超过了郁达夫的小说,这的的确确是始料未及的。 在这三十万字的日记中,郁达夫把他十几年来  相似文献   

11.
伏琛 《瞭望》1989,(47)
鲁迅写于1926年的《马上日记》,曾述及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并指出:“他是以日记为著述的,上自朝章,中至学问,下迄相骂,都记录在那里面。” 按,李慈铭(1830—1894)字爱伯,号莼客,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所著《越缦堂日记》,由商务印书馆于1920年影印出版,共64册,记录了李氏自清咸丰四年(1854)至光绪15年(1889)上半年的朝野  相似文献   

12.
1962年,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接见并请末代皇帝溥仪吃晚饭,此次历时5个多小时的接见,其谈话内容和细节至今鲜为人知。而当时负责中南海总特灶膳食管理工作的张宝昌,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年轻时是个愤青,“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30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不过他的日记与一般人不同,很像今天的微博。  相似文献   

14.
孟向荣 《民主》2006,(11):39-41
末代皇帝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问世四十余年以来,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影响。作为群众出版社第一大书,已累计发行一百八十六万七千余册,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兼长销书。但,受读者青睐的这本书,文学性稍弱,史实也欠丰富——因为,比较而言,还有一本文学性更强、史实更丰富的《我的前半生》。说起这件事,就要浏览一下《我的前半生》的版本沿革。最早的《我的前半生》,充满了对自我罪恶的声讨、谴责、嘲讽,而缺乏生动的真情实录。溥仪先生以及帮助他写书的溥杰、伪满大臣等,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参考的《清宫演义》等笔记小说,大多不可靠,就连溥仪本身…  相似文献   

15.
张爱平 《各界》2010,(6):89-91
2008年,杨虎城将军的旅欧美日记在上海拍卖界出现,结果引起热议,后来日记没有参拍,又引起不少网上猜议,余波至今未消。杨虎城在世时,没有人听说过杨虎城写日记,但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后,到北关、欧洲考察军事的时候,却形成了一部日记。  相似文献   

16.
晚霞映照着首都机场,一架中国民航客机缓缓降落在跑道上。在走下飞机的人流中,有两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其中一位戴着近视眼镜,面容清癯,他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弟弟溥杰先生。另一位身材魁梧,满头斑斑银丝,脸上显出激动的神情。他是谁呢?原来他是溥仪的四妹金韫娴的丈夫赵琪璠先生,在与家人离别了三十四年之后,终于从台湾经日本辗转回到了北京。  相似文献   

17.
林志宏 《党政论坛》2014,(20):40-41
溥仪出宫事件张勋复辟事败不久的1922年5月,便有要求驱逐溥仪和严惩祸首的声浪出现,鉴于民国政府的财政窘乏,国会中还有人公开倡议废止皇室优待条件,主张应该撤去帝号的争议。反观清室在多次动荡中,一方面由于民国政府未曾履行先前的约定,按时每年拨款,另一方面则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为此颇有意主动自己提出废止优待条件。尽管最终的结果不了了之,可是因清室宫内平日的收支甚感失衡,故溥仪还是决定在5月6日,派员清理及统计各项陈设的皇室财产。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揭露自己亲身经历的战争犯罪需要勇气,尤其在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翻案之风愈演愈烈之际,承认并揭露南京大屠杀罪行,就更需要勇气。然而,有一位原日军士兵则无所畏惧,公开站出来,这位勇敢的老兵就是东史郎。东史郎生于1912年4月27日C1937年8月26日应征入伍,参加侵华战争。他有记日记的习惯,在作战期间,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部记录下来。他先后参加了侵占华北、南京、徐州、汉口、襄东等战役,在(阵中日记)中如实地记录了日军所到之处杀、烧、淫、掠等暴行。战后的几十年来,东史即不断反省自己在侵华战争中的罪行…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专电.尘封近60年的侵华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的铁证——约翰·拉贝日记终于在纽约重见天日。拉贝的外孙女赖因哈特夫人携带外祖父日记的部分原件和影印件于1996年12月9日从德国柏林来到纽约。12月12日下午,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在曼哈顿岛洲际饭店举行记者招待会。赖因哈特大人在招待会上向驻纽约的各国新闻记者和学术界人士公布了拉贝日记。拉贝30年代是德国著名西门子公司驻中国的总代表。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攻陷南京时他刚好在那里,被在南京的国际人士推选为国际安全区主席,负责与日本驻南京领馆和日军军方交涉,保护受苦受难的中国军民。他因此亲眼目睹了日军残害手无寸铁的南京城军民的惨绝人寰的景象。在他和其他国际人士竭尽全力保护下,有25万中国军民免遭杀戮。为此,日本方面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发出全党学习郑培民的号召后,笔者重读报刊上有关郑培民的宣传报道,对这位党的高级干部的动人事迹,尤其对他那一篇篇精彩日记生出了无限感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