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熊德龙先生做了多年四平市政府经济顾问。因工作关系,我与熊先生较早结识,对他的身世、业绩有很深的了解,更为他热爱中华、报效乡梓的赤子之情所感动。熊先生是个海外孤儿,1岁时被旅居印尼的一对华侨夫妇收养,养父熊如淡、养母黄凤娇给他起了个颇具“龙的传人”的名字。客家双亲抚养了他,中华民族勤劳善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早年就立下了改造社会、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这同他不幸的身世际遇有密切的关系.他于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甫及两岁,父母相继去世.六岁起在乡塾读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在校期间,系统研习了  相似文献   

3.
惠世新 《各界》2013,(8):92-93
名重一县的身世家门 陕西民主革命的先驱、政治活动家惠又光先生(1884—1927),名师温,字又光,清涧县城北门外师家园则村人。又光之父惠锡垒,家居清涧县城东街,经商为业,家道殷实。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7,(4)
正近日,笔者在沈阳见到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十一世孙,今年已经73岁的爱新觉罗·德崇。他告诉笔者,他刚从北京参加完"纪念郭布罗·婉容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回来。在研讨会上,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十一世孙,德崇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和经历对这位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皇后身世做了最权威的发言,澄清了长时间围绕婉容的一些不实传言——一荣俱荣德崇先生先从婉容的身世说起——郭布罗·婉容虽然是清朝的皇后,但她无疑是一个悲剧性女人。纵观她短暂的  相似文献   

5.
百岁老人王葆真先生,离开我们已多年了。关于这位老人的身世,概括地说,是与中国现代革命息息相关的。因为他的一生,正是中国人民处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之下转化为半殖民半封建的过程。为了国家民族的独立,与自由,许多仁人志士及广大的人民群众以决死的战斗精神与国内外反动势力,作过多  相似文献   

6.
王志维  陈漱瑜 《各界》2008,(10):75-79
1991年1月22日和23日,我花了两个上午时间前往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采访王志维先生.王先生当时是胡适纪念馆的实际负责人.关于王志维先生和胡适的关系,胡适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跟我做过简介.他们说,王先生是中央研究院的老员工,抗战时期就到了中研院,编制原在史语所,跟胡适交往甚多,是胡适晚年身边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7.
王开林 《各界》2008,(5):27-30
身世惨变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政局日益糜烂,奉系施从滨将军的家庭却依旧温暖,妻子贤淑是不用说了,儿女也都聪明可爱,一根藤上结五个瓜,要个个香甜也难啊.施从滨却非常幸运,这份神仙福气居然落在他的头顶.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怀疑论者给莎士比亚的身世人为地罩上了一层迷雾,把怀疑本身作为认识和研究的结果.他们将客观事实消融于自我意识之中,无根据的怀疑,其主观臆断缺乏科学依据,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穿凿附会更是违背哲学的基本常识.  相似文献   

9.
陆羽的身世一直是个谜。据说,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的一天,竟陵龙盖市有个叫积公的和尚清早起来,看见河堤有一群大雁在喧叫,走近一看,群雁用羽翼遮盖着一个新生婴儿。  相似文献   

10.
杨国华 《各界》2022,(2):23-25
《茶馆》众所周知是老舍先生的巅峰之作,后来看了同名电影版话剧,主角王利发的扮演者于是之先生在戏中的表现可谓精彩绝伦,但对先生的生平我不甚了解,直到读了他的自传体散文集《于是之漫笔》,才明白先生能够攀上艺术的高峰,有某种程度的必然性.先生在话剧舞台上的光彩,无需我多言.我着意的是这个人最初的状态,须知,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可...  相似文献   

11.
一 东汉梁冀是个官五代,祖上是跟随刘秀打江山的开国功臣梁统.在第三代梁竦当家的时候,梁家遭了大难,梁家的一个女儿嫁给了汉章帝,是为小梁贵人,小梁贵人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汉和帝,儿子出生不久,就被窦皇后抱去抚养.窦皇后害怕梁家因此发达,在汉章帝死后,杀了小梁贵人和他的父亲梁竦.汉和帝后来做了皇帝,他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直到窦太后去世,才有人告诉他事情的真相.汉和帝悲痛不己,于是又是一场血洗,这一回是替梁家报仇,灭了窦氏一门.  相似文献   

12.
近日整理旧物时,竟然发现我的祖母何春英(归国化侨)买的两张抗战后期的节约建国储蓄券,面额分别为国币500元和100元,均为甲种券.节约建国储蓄券对当今的人们来说,一定感到陌生,让我们来了解它的"身世"吧.  相似文献   

13.
史学家师余英时先生通读最近出版的<顾颉刚日记>有个意外的发现,顾颉刚对谭慕愚女士称得上是"缠绵悱恻"的爱情,前后绵延了半个世纪以上,委实动人.本文回顾了顾颉刚先生的婚姻生活与感情世界.  相似文献   

14.
廖勤俭,又名勤建,号东鳞西爪斋主、别署抱月轩主、了无知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理事、陕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画院访问学者. 甲午五月的一个周末,约到廖勤俭先生工作室奉还先生《终南山游记》手札墨迹.进门,早已候在工作室的勤俭先生遂搁下手中毛笔,问候、落座、沏茶、交谈,甚兴.饮茶品果间,先后就艺术观念、艺术批评、书画学习等多个议题作了深入的交谈,感触良多.再次为先生为人、为艺观的独见而折服.  相似文献   

15.
后世记住司空图先生的,是他的那部《诗品》.殊不知,司空图先生还是一位可歌可泣的隐士.读者上帝可能发问,可歌可泣向来形容英雄,与隐士有什么关系? 司空图先生生在大唐末世,亲历了种种令人悲恸欲绝的历史事件.朝廷内部污浊不堪.宦官集团左右朝政,搬弄是非;党争不断,为了一党私利,罔顾国本;藩镇军阀虎视眈眈,不再服从中央政府的号令,尾大不掉;朝廷外部惊天动地.各地民变风起云涌;有黄巢者,揭竿而起,以摧枯拉朽之势埋葬李唐王朝;情况更糟糕的是,朝臣与起义军相勾结,藩镇拥兵自重而不顾中央政府的安危.如此,大唐帝国焉能不倒?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一位温柔的姑娘找到笔者,谈了她自己的身世和苦恼。她是个私生子,两次恋爱都因身世而告吹。这使她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厌倦了生活,特来求我们帮助解脱。由此,引起了我们对“歧视与被歧视”的思考。人,本来是平等的,起码应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但是,在阶级社会里,这一点是无法做到的。即便是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旧社会痕迹的存在,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修养程度的差异,这种歧视与被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古旧的传统眼光看,人所从事的“不体面”的  相似文献   

17.
"古石磨群"震动四方6年前,一群刚被挖掘出来的古石磨,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尽管这个传统的酿酒工具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有关它的传奇身世,仍像谜一样吸引着人们.沈阳老龙口酒博物馆馆长赵志闯回忆起当时发现古石磨的情景时显得异常兴奋.那是2005年3月11日,正是民俗中的"二月二",工人们正在老龙口酒厂改建地秤挖土方,当挖到地下一米深时,一个个石磨"破土而出".随着工程的推进,石磨越来越多,老龙口酒厂领导邹长顺当即叫停.现场清理出的古石磨,完整的有十五六个,残损的有二十来块,其中大的磨盘达四五百公斤,小的也有一二百公斤,石质多为青色或红色马牙石.  相似文献   

18.
师从“周南” 1907年,一个名叫黄彰定的女孩儿出生在湖南浏阳,其父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期间著名的“浏阳三杰”之一——黄颖初(另二杰为谭嗣同和唐常才).作为黄家的长女,父亲对彰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常说“你若是个男孩儿,定能光宗耀祖.”黄父思想开明,对女儿疼爱有加,加之社会地位极高,彰定从小便能接触到当时的各界名流,尤其是谭嗣同以及其他国民政府要员的进步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年幼的彰定.慕兰这个名字,也是因为她长大后感怀花木兰的身世,决心为国家民族奉献自己的一生而特意改的.  相似文献   

19.
张志公先生谢世而去,倏忽已经一年。先生睿智、豁达、纯真、执着的品貌,时刻萦回在我的脑际。由于工作的关系,和先生交往近20年,常能听到他的高论,受到很多教益。先生的溘然长逝,使我痛失了一位崇敬的长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1,(6)
张锡勤先生立足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认为在中国古代诸多的道德规范中,孝和忠是最重要的两个条目。在《中国传统道德举要》中,先生分别对孝和忠进行了梳理和论证,并在说明二者源流发展的过程中,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奉行忠孝统一,但忠孝之间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两难抉择的状况,如何解决这一困境,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方式。先生对于孝和忠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阐释,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