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务公开制度是确保公民知情权得以实现的主要制度安排,而我国现阶段的政务公开制度建设,不论在立法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都尚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正视并探索适当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正是确保公民知情权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为此,应从观念更新、法律保障及制度完善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包括培养公民的现代权利意识和观念;确立知情权的宪法基本权利地位,以《条例》协调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完善公民知情权的法律保障体系;加强新闻发布制度,进一步完善救济制度,规范电子政务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法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电子政务认识上急需共识,社会对电子政府的服务需求、信息的安全与公开问题等为电子政务立法从多方面提出了迫切要求。电子政务立法需要人们加强理论、思想、认识上的准备,以及根据立法的规律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电子政务立法的步骤。  相似文献   

3.
闫芳 《学理论》2013,(14):17-18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我国电子政务虽起步较晚,但受到高度重视,取得很大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建议如下:加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明确领导机制,克服"孤岛"现象;加快电子政务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电子政务的法制和法律环境;加强电子政务的网络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4.
刘武俊 《团结》2013,(1):45-4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而完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依然任重道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笔者认为,社会立法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立法重心。在我国,相对于日趋完善的经济立法和蓬勃发展的文化立法而言,社会立法严重滞后,社会管理法律体系依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客观地讲,我国现有的社会法体系相当薄弱,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必须加快社会立法步伐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信息安全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信息安全现状,提出了尽快建立健全我国信息安全的保护体系和进一步完善我国信息安全保障的法律体系等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建设既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与国际接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故应从 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一是制定总体规划;二是协调好各种关系;三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法规;四是 培养专业人才;五是加大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不作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危害政府公信力,更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行政不作为产生的原因不仅与传统文化因素息息相关,也与法律制度、社会环境、公务员素质、体制机制和行政技术方法有很强的关联。因此,有效防范和遏制行政不作为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公务人员素质;加强相关立法,完善行政法制体系;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问责制度,健全行政救济机制;加快政府信息公开,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必将进一步影响各国的文化与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也应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加强市场经济管理立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等等都是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是当前我国的难题。目前我国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立法的适用对象范围比较狭窄,并且立法层次低;法律对权利的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司法救助的形式过于单一等。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首先要废除制度的藩篱,使所有劳动者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形式正义;还要完善对弱势群体保护的立法,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法律保护体系;要完善、落实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保护制度等。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与政府改革相结合的产物,是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方向和手段。目前电子政务在我国政府改革中所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对电子政务提出的新需求和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与新需求之间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我国电子政务亟待加强建设,以更有力的支撑政府改革。  相似文献   

11.
优化我国的电子政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我国现有的信息环境和制度环境,根据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任务,结合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电子政务的运行机制,建立适应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管理模式,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对于实现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保障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我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仍存在依法行政理念缺失,宗教事务管理立法滞后,执法不严,行政问责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新时期仍需进一步加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张德书  吕国铭 《学理论》2013,(21):139-140
首先从保护中医药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规范中医药医疗保健市场以及增强我国中医药行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三个方面论证了加强中医药立法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我国中医药立法的现状,最后针对存在的缺乏专门的中医药立法、立法层级较低、操作性较差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中医药立法工作的对策,主要包括提升中医药专门性立法层级,加大对中医药的保护力度、加强中医药业监管,细化有关法律规定、强化相关法律责任以增强中医药立法操作性等。  相似文献   

14.
省级地方政府立法是我国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制建设和整个国家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我国省级地方政府立法数量的不断增加,省级地方政府立法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主要是省级地方政府立法权限范围不明确。进一步规范我国省级地方政府立法权限,完善省级地方政府立法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应加强各立法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扩大公众参与;完善立法监督。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惩治日益猖獗的贿赂犯罪的需要,我国有关受贿犯罪的刑事立法不断调整渐趋完善,受贿犯罪从一元走向多元,罪名体系基本形成。受贿犯罪自然人主体在立法上逐步扩大,法律界定日渐清晰,但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相比仍然存在一些漏洞,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回顾了我国受贿犯罪自然人主体立法完善的历史沿革,梳理归纳了各类受贿犯罪主体范围的法律界定并加以必要解析,进而就自然人受贿的立法缺憾与进一步完善问题提出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二元规范体系下,实现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协调与衔接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命题。二者的协调与衔接需要从立法立规、适用、合宪合法性审查等诸多场域展开。其中,在立规立法中的协调与衔接是实现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协调与衔接的前端机制。实现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在立法立规上的相互协调、动态衔接和良性互动需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立法立规前,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之间形成相对明晰的调整范围;其二,立法立规中,党内法规立规主体和国家法律制定主体的沟通协调;其三,立法立规后,两大规范体系动态运行的立法立规调整,即立法转化。  相似文献   

17.
刘书祥 《求知》2008,(11):8-11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法治建设特别是立法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立法经验,无法可依的现象基本消除,以宪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立法取得的成就,梳理30年立法积累的成功经验,对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保险是顺应市场防御与分散知识产权风险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新型综合险。在我国急需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又适应国际大环境的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已具备构建知识产权保险制度所需的现实基础和法律基础,在对知识产权保险法制化现实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知识产权保险的立法形式、险种设计提出法律建议,以服务于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市场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国家历史背景、所处的国际经济地位以及在人民行动党长期厉行法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政治魄力,共同造就了一种以低腐败率为突出特点的新加坡政党法治治理范式。人民行动党遵循的是将党的宗旨与具体规程融入宪法法律,以不断加强执政党主导立法保证党的主张与国家法律呈现高度统一、以政党自律保障规法衔接的模式,其闪光点在于:党在内部规程与国家法律之间设有明显的界限,采取党纪国法各自分工配合却又相互辅助的衔接机制,党的自律对于党规国法衔接也起到保障作用。当然,人民行动党党内规程与国家法律也会出现龃龉,但不变的是国家厉行法治的根本原则。党规与国法衔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法治建设中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基于人民行动党模式的利弊分析,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以党领导立法实现党的精神与国家法律相契合;加强国家监察规范依据的体系化建设;以法律作为国家规范体系的重心;坚决维护法律权威;加强执政党在立法立规之初对于二者协调性的严格审查。  相似文献   

20.
民生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而且是个法律问题,用法律手段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充足的法理依据和历史依据.需要我们制定和完善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法律,促进公正执法,完善民生权利的救济途径等,以进一步促进民生建设.与解决民生问题相关联的立法方向大致包括制定和完善与民生问题相关的法律、加强民生问题的执法力度、完善民生问题的法律救济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