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象征。在新媒体时代,党史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便捷,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应该引起党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不容忽视的党史信息传播互联网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微博、微信、博客、拍客等共享信息平台、社交网络的兴起,形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的新媒体时代。手机等电子产品以快捷、高效的方式传播信息并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4,(24):22-25
当今社会,论坛、博客、即时通讯、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兴网络业态方兴未艾,信息传播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变为基于各种新兴网络业态的互动式的传播,人人拥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当前,互联网发展已进入无边界、扁平化的网络社会阶段,正由单纯技术平台变得更具社会交往、传播等公共领域色彩。  相似文献   

3.
微博的兴起,被传媒界誉为是"传播渠道的新革命",微博作为"公民媒体"、"媒体"的随机灵活、其"碎片化"传播的即兴便捷,成为人们互动交流的最佳选择。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技术发展,互联网与新媒体进入到"大数据""移动互联"和"社交媒体"的全新时代。"两微一端",即以微信、微博和新媒体客户端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持续发力,使互联网的信息增殖与传播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当前,中国有近7.3亿的网民,其中有5亿多的微博和微信用户,用户每天发布的信息达到200多亿条,已经超过传统媒体,成为民众日常获取信息、传播思想的重要渠道。伴随着社交媒体大数据的信息洪流,"两  相似文献   

5.
田牧 《学习月刊》2012,(14):88-89
博客、QQ、MSN、飞信、E-mail、微博等新媒体的密集出现,尤其是当前微博的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标志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的沟通方式日趋多元化,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正>"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平台已成为高校重要的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交流手段。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是一个信息传播、分享及获取的平台,它广泛地存在于浏览器、移动终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何时何地都可发布自己的观点,成为信息的见证者、传播者、评论者。可见,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作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数字化信息传播平台,就显得愈加重要。开设基层党组织微博,丰富党建工作内容。在传统党建内容的基础之上,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积极开设基  相似文献   

7.
正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手机等发布信息,并可上传图片和链接,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短短几年兴起的微博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网络平台,也在事实上成为现今中国最大的网络舆论集散地。微博广泛的公众参与性和互动性,产生了强大的动员力,对社会治理带来重大影响。一、微博时代的主要特征(一)传播格局发生变化微博颠覆了传统媒体对传播者的角色定位,传播信息不再是"拥有现代化设备的专业化媒介组织"的特权。微博具有"自媒体"的属性,集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接收者为一体。微博建构了一个机会更为均等、权力更为平衡的舆论平台,让"沉默的大多  相似文献   

8.
正从历史与现实的相互关照来看,全员媒体是我党党报传统在新媒体时代的继承和发扬,主流媒体需要主动迎接时代变革带来的新挑战,成为社会大合唱的舞台,而不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众声喧哗当中失去了声音,脱离了群众。全员媒体是习总书记提出的新概念。如何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呢?笔者认为既要从我党办报的历史传统中去考察,也要立足当下的新媒体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9.
媒体传播与恐怖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不自觉的"共生—互利关系"。尤其是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手机、微博、微信、网络等数字化媒体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有效地遏制了恐怖主义的传播与肆虐;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恐怖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与传播中介。新媒介对于恐怖主义传播活动的"共生论"与"工具论"一直以来也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应对恐怖主义传播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是时代的重要发展趋势,如何将党的建设与新媒体有效结合起来是执政党面临的重要课题。要建立执政党与新媒体互动机制,从坚持政治方向、加强舆情应对能力等方面建立党对新媒体的舆情引导机制,从新闻发言人制度、微博信息发布制度等加强党与媒体受众的沟通机制,从培养教育、合理使用等方面加强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从坚持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等加强党的执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无疑将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手段。目前,微博作为强舆论场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它的媒体价值,而微信则凭借强关系链成为强社交场。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强势新媒体手段在信息传播方面形成闭环共振,产生"双微共生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我国微博用户规模已达2.75亿人次,其巨大的信息集散功能使得它成为近几年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工具。在微博广泛兴起的背景下,政府部门也积极参与其中。截至2015年3月底,新浪网政务微博账号超过14万个,呈稳步增长态势。经过三年多运营实践,政务微博逐渐由单纯的信息发布窗口向政务处理平台转变,"信息发布+政务服务"成为政务微博的发展趋势。政务微博虽然可以有效提高政府回应效果,但作为一个虚拟的公共意见交流平台,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在制度层面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需要在实践和研究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朱伟光 《党课》2010,(14):76-77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发布者。而网络传播的特殊性使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就可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没有技术、文字的把关,缺乏道德的约束,这给一些谣言传播者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4.
《求实》2014,(Z1):60-61
<正>新媒体(New media)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以交互性为标志性特征,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态。新媒体对于企业尤其是央企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让广大网民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浏览信息、发送微博和微信。新媒体的出现,方便了广大网民,却也存在一些负面舆情,其主要特点是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政府信息公开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势在必行的。而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及时、便捷,这与新媒体传播的开放、互动、即时、高速天然吻合。所以政府在信息公开时要学会利用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但目前政府网站与政务微博在进行信息公开时仍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应认真探讨并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是指在Web2.0环境下,人们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获取信息并进行互动的媒体,形式有手机短信、手机微信、微博、数字媒体等。近年来,新媒体在高校凭借其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点,深受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发挥新媒体优势,构建高校党建工作新模式,已成为当下高校党建工作必须深入研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其一,网络新媒体使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生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传播时间上看,微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大量的社会信息资源能以最快的方式得以社会化传播;从传播空间上看,网络新媒体缩短了空间地域限制所造成的信息传播障碍,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流和获取成本;从传播方式上看,网络新媒体通过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实现了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有机的互动和交流;从传播形式上看,网络新媒体更加立体化、形象生动,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都使在传统意  相似文献   

18.
科技发展带来信息技术的变革,由此应运而生的新媒体逐渐颠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模式,以其交互性强、信息量大、传播渠道广的优势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目前,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公共自媒体社交平台呈现出普及率高、更新变革快的发展趋势。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增长到5.36亿,比2012年底增加6.6%,微博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980万,比2012年底增长7.8%。  相似文献   

19.
强化新媒体的教育与引导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发挥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媒体本身提供的信息性质,受众对不同信息的主观选择和社会力量对媒体信息生产、传播及媒体受众消费活动的客观制约。要发挥大众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积极的教育与引导功能,就需要端正其定位,强化其积极功能,防止其消极功能;提升受众素质,强化管理;顺应引导,理顺关系,培育健康的媒体生态。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5,(5)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媒体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新浪微博以一股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博客界。高校大学生在新媒体的使用及传播方面一直走在前面。在高校中,微博已经形成为大学生交流信息、传播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之一。高校的思政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展开的,想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思政教育必须深入到大学生生活的细节之中,必须成为大学生广泛接触与接收的主要信息之一。本文就从微博这样一种媒体通讯工具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应用价值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