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文化大革命”中,诞生了许多“知青革命歌曲”,在这些知青歌曲中,《南京知青之歌》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  相似文献   

2.
初春华 《世纪桥》2009,(18):140-141
曾经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使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生提前步入社会生活,使他们经历了那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狂热和迷惘,给那一代人的身心留下了深深地印记,他们无法忘怀、无法回避那段历史带给他们的影响。知青文化热、各种知青联谊活动等的出现正是这种“知青情结”的体现;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命运以及返城前后现实的差距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是形成这一种情结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我们应理性看待,给与一份理解、宽容和尊重。  相似文献   

3.
初春华 《世纪桥》2009,(17):140-141
曾经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使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生提前步入社会生活,使他们经历了那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狂热和迷惘,给那一代人的身心留下了深深地印记,他们无法忘怀、无法回避那段历史带给他们的影响。知青文化热、各种知青联谊活动等的出现正是这种“知青情结”的体现;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命运以及返城前后现实的差距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是形成这一种情结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我们应理性看待,给与一份理解、宽容和尊重。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5.
知青问题最早被人们所瞩目,还是从“知青文学”开始的,其后有集体撰写的回忆录、知青书信、知青日记等出版物的出现。然而,单纯的对知青经历的追忆,并不能使人们得到足够的教益,因而,严肃的历史反思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刘小萌的这部《中国知青史——大潮》就是试图从轰轰烈烈的知青历史表象后面,揭示出知青运动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复杂政治背景和运动本身的流变。书中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并非一个孤立的历史过程,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以及经济建设中一再重演的“过热”与“紧缩”,无不给它的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知青运动是一面镜  相似文献   

6.
黄禹康 《世纪风采》2007,(1):23-24,25
30多年前,在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中华大地顿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当时有1700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今天的老知青们,一定还记得福建省有个小学教师慨然向毛泽东写过一封后来促成调整知青政策的信吧?这封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和生活轨迹,这位写信人就是当年向毛泽东“告御状”的李庆霖。  相似文献   

7.
孔力 《党史纵横》2012,(7):59-60
上世纪50年代,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因毛泽东的亲笔批示而享誉全国,后来更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在那股波及全国的知青上山下乡的洪流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成为中国知青运动的“圣地”。来自北京、郑州等地的知青源源不断地涌向这里,从这里走出了全国党代表和中央候补委员卢忠阳、全国人大常委薛喜梅、中共十犬代表杜银娣、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黄法娃等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8.
孙仲 《党建文汇》2011,(10):45-45
近两年涉及知青题材的影视剧并不鲜见,特别是一部被誉为“最纯美爱情”《山楂树之恋》,硬是要把那段历史描述成为美好的“黄金岁月”。但在《返城年代》里,梁晓声却写了这么一个片段:一群插队的知青姑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而对“文革”之前的知青上山下乡问题,鲜有人关注和论及。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到“文革”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知青问题引起了复出中国政坛 不久的邓小平的高度关注 知青问题几乎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由于其时间跨度大,涉及人数多,一直是个悬而来决的老大难问题。1976年2月,继李庆霖事件后毛泽东再次在一份反映知青问题的信上批示:“知青问题,宜专题研究,先作准备,然后开一次会,给予解决。”可是,直到他老人家逝世,也未“解决”。1978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谈到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时说:“社会上议论很多,四不满意是我讲的。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国家也不满意。”国务院直接分管知青工作的副总理陈永贵说:“知青工作很复杂,我们几个副总理一提起这事就头疼。”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0,(8):100-104
1968年,在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奔赴农村和边疆。知青运动从狂飙突起到最后的偃旗息鼓,延续了整整10年。而张铁生、李庆霖、肖芸等的三封信却真实地影响了千百万中国知青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2.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在那场运动中,无数花样少年由革命小将变成了“再教育”对象,他们从幻想、希望到痛苦、绝望,又到努力、奋斗。尽管接受“再教育”的生活是艰苦的,前途是未卜的,但他们青春的生命是顽强的。他们抗衡着社会角色转换后带给他们的一切艰难困苦,在“广阔天地”里,留下了青春的血汗和热泪,留卞了红色或灰色的记忆…… 40年过去了,那代人现在都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不少人成为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40年前的那场“青春实验”尽管让他们有些伤感,但那段苦辣酸甜的岁月,仍使他们刻骨铭心,毕竞那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片段。现在,就让我们重拾当年知青们的青春记忆,重新体验知青们当年翻越“上山下乡”这座陡峭高山的感受吧——  相似文献   

13.
《红岩春秋》2014,(1):74-76
现在的年轻人对李庆霖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是全国1700万上山下乡知青以及他们的父母亲人至今仍难以忘记,当年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上书毛泽东主席,陈述下乡知青们的艰难困苦,哭诉他们“无米之炊”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张曙 《党的文献》2003,(6):57-6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是“文革”遗留下来的一大社会政治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打破思想禁锢 ,率先提出广开就业门路 ,逐步结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他还对下乡知青的回城请求和回城知青的就业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在他的积极推动下 ,知青问题最终得到了较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5.
我的命运里充满了太多电视剧元素--六岁随父母“闯关东”,16岁成为下乡知青,25岁进入新华社当记者,之后又随“维和”部队三赴海地、三进战乱中的柬埔寨采访……至今,那些难忘的经历经常出现在梦中。而最为遥远的知青岁月,映像最为清晰--冰天雪地里,我们训练;凄风冷雨中,我们巡边。青春年少时,我跟战友们度过了充满艰辛也充满豪情的时光。  相似文献   

16.
《南京知青之歌》是南京知青任毅所作。这首歌真实地反映了知青们的思想和生活,很快就在知青们中间传唱开了。最让任毅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首歌曲竟然被苏联莫斯科广播电台搜集去了,并每晚播送。很快,“四人帮”中的江青、姚文元知道了。他们在一份报告上作了“要抓紧意识形态里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我们知青场实现了“两增促一增”、“两定保一定”的目标,即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促进了财税增长;定工作重点,定工作措施,保证了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我场连续两年被评为岳阳楼区目标管理“红旗单位”,岳阳市尊师重教十佳单位,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全市二类乡镇。去年还被评为岳阳市发展乡镇企业“明星乡镇”。   一、察民情,慎决策,发展经济,确保农民增收   我们知青场是一个近郊地区,处于岳阳市“东移北靠”的枢纽位置,由于城市建设的加快,全场可种养面积锐减,人平仅 0. 19亩,大量农业劳动力需要转…  相似文献   

18.
胡国华 《奋斗》2009,(10):31-31
2008年8月12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与圣火同行”节目中“大庆站火炬手——大豆专家胡国华”的节目,我成为了全国大豆科技工作者中的唯一火炬手,也成为了上海知青在黑龙江北大荒的一种光荣。  相似文献   

19.
刘益飞 《廉政瞭望》2010,(22):34-34
今年假期,我与妻子在兵团知青时期的好友、北京知青伺龙江夫妇盛邀我们结伴去尼泊尔旅游。行前,龙江夫人芳洁有几分调侃地对我说:“尼泊尔现在是共产党执政,你这个党建教授,说不定就会碰上尼共,就会和他们交流呢!”怎么也没想到,竞被她说中了。  相似文献   

20.
梅桑榆 《唯实》2000,(1):68-69
在一次文友的聚会上,当大家谈到过去的知青生活时,一位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的女诗人问我:“桑榆先生,你们的知青生活是否很‘田园’,很浪漫?”我对这位小姐的问题只能付之一笑。因为要想让她对知青生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知需费多少口舌,我没有这个兴趣,也不愿费这个精力。但她天真的发问使我想到,人们不但可能对距今久远的历史茫然无知,而且可能对距今不远的历史茫然无知。历史就像一出戏剧,当剧终幕落之后,迟到的观众,只能听别人简介剧情的大概,至于别人的简介与剧情是否相符,他不得而知。更有一些连剧情的大概也不想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