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给中国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其必然的战略选择。尽管这一战略调整有可能在一些问题上需要与中国进行合作或协调,但更多目的和后果则是遏制中国。中国成为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最大目标。这不仅导致地区形势更趋复杂,将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带来巨大的压力、问题和挑战,更为严重的是,它极大地挤压了中国战略机遇期的时空,给中国造成了许多现实压力和潜在威胁。我们应以危机感为基点,认真看待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给中国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如果在这一点上没有清醒的认识甚至过于乐观地看待此问题,其给中国国家安全带来的后果极有可能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2.
近一年来,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部署全面启动.这是在亚洲崛起、世界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的背景下,美国为维护独超霸权地位和确立对亚太地区独家主导而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其主旨之一在于强化对华遏制,对中国构成新的严重威胁与挑战.由于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美国欲以此阻挠中国的复兴进程和独主亚太沉浮的图谋是不会得逞的.  相似文献   

3.
2011年对美国来说,可谓是不平静的一年。国内经济社会政治都有较大幅度的波折动荡,但总体上稳定可控。在对外政策上,美国仍然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展示自己"负责任的世界领导者"的形象,不过,在手段上,美国更多的是使用软实力和巧实力。其突出变化是,加快推进全球战略调整,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与这种调整相适应,美国对华政策虽然仍然保持两面性,但是消极面增大。  相似文献   

4.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5):63-63
美国现在的战略重心东移与过去相比,已有新的变化。美国继续视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是美国的主要敌人,同时认为中国在经济方面是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在政治方面是最主要的威胁,在安全方面是潜在的敌人。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冲中国来的。推行这一新战略,美国依然采取了惯用的两手策略;一手是继续与中国接触。甚至不排除某种“合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时事资料手册》2009,(2):109-110
2008年7月底,美国国防部发布了2008年版的《美国国防战略报告》。这份文件分别阐述了战略环境的变化、新的国防战略框架、国防部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与方法以及对于主要风险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发表一份新军事战略报告。报告一出,便引起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因为它宣称,美国的军事战略重心将转向亚太地区。这是迄今为止,美国“重返”亚太最直白的宣示。不过,向来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在决定“东张”的同时,却不得不继续“西望”,为维护自己在全球的利益而忙得“团团转”。  相似文献   

7.
3月13日,马英九当局发布2013年"四年期国防总检讨"报告。该报告是台军建军和作战规划体系中最重要的战略指导文件之一,意在"展现国防检讨工作的常态化与制度化",是其"十年建军构想"与"五年兵力整建计划"的指导文件,也是马英九当局的第二份"总检讨",与2009年发布的报告相较,内容少了近一半。报告着眼台军事战略调整规划,按照"安全环境与国防挑战"、"国防政策与战略指导"、"联合战力与整备"及"国防组织与转型"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美国的战略重心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遏制和围堵中国的力度明显加大。在此背景下,台湾对于美国的多重战略价值日益凸显。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美国不断通过强化美台关系以平衡两岸关系,对两岸关系、台海局势造成了一定影响。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与进程,  相似文献   

9.
郭震远 《两岸关系》2012,(10):20-22
2009年奥巴马执政伊始,即大力鼓吹、积极推进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到2011年下半年,这一战略调整已经初步成型。三年多的调整进程越来越清晰地显示,美国亚太战略调整是美国被迫战略收缩中的调整。这一基本性质决定了调整的特点和影响。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在大陆和台湾都受到关注。事实表明,主要受中美关系大局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制约,美国亚太战略调整,既没有明显增强美国插手干涉台湾问题的战略需求,也没有进一步扩大美国插手干涉台湾问题的战  相似文献   

10.
新环境下国家安全战略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过去 ,面对新的国际安全形势 ,有必要对传统的国家安全战略理论进行深刻的反思 :国家安全威胁并非一定来自某个大国 ,而是来自一个国家的战略意图 ;绝对军事优势不一定能保障国家的绝对安全 ;在和平时期 ,军事结盟不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形式 ;国防和军队建设应从确定战略对手为主转向增强能力为主 :军事实力威慑不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最好形式。  相似文献   

11.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后,出台了新的反恐战略,对布什政府反恐战略的战略重心、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进行了重大调整,标志着美国反恐理念的重大变化.美国反恐战略的调整,是基于其现实国情和国际恐怖主义现状而做出的策略性选择,并不能改变其全球战略的实质取向.  相似文献   

12.
2002年9月20日,美国布什政府全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浮出水面。美国共和党政府向国会递交了布什上任以来的第一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这份标志着美国安全政策重大调整的报告,指出了“9·11”事件后美国面临的新的威胁和敌人,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美国应对新挑战的战略,即拟对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敌对  相似文献   

13.
仪喜峰 《桂海论丛》2013,(6):116-119
海洋战略的根本性、重要性及长期性等特征决定了它属于一项基本国策。海洋战略涉及宪法调整的国家主权,凸显出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的宪法价值;涉及宪法对国家的整体调整,彰显出宪法的制度安排价值,并折射出宪法保护国防与经济安全的价值诉求。“海洋入宪”有其必要性,解决海岛海洋争端和提升我国海洋执法的正当性均需宪法提供明确的依据;十八大报告为海洋入宪创造了契机,我国的海洋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修宪时可在宪法中增设涉海条款,明文规定海洋属于我国的疆域。  相似文献   

14.
刘涛  李永强 《求索》2012,(9):226-228
随着奥巴马执掌美国总统以来美国全球政策的调整,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进一步向东亚转移,美国在东亚战略态势的强化进一步影响到东亚地区安全的现状,制约着东亚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深化了地区安全困境,影响东亚的和平与发展。因而,在给予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以必要关注的同时,需要对地区安全机制的建设做出必要的调整,使之适应东亚地区安全局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何良 《理论月刊》2015,(2):177-182
美国借助地区不稳定因素高频介入东亚地区,通过强化双边军事同盟体系和主动参与东亚区域内多边组织彰显其主导地位,以达到钳制未来的对手的战略再平衡目标。东亚历来就是大国利益博弈的集合点,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使得该区域的安全环境恶化。美国东亚战略的中国因素开始出现公开化和对立化,中美关系的变化也对亚太秩序造成了重大冲击。  相似文献   

16.
周静  李桂峰 《前沿》2011,(20):33-36
《康伦报告》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调整对华战略思潮的先驱。在报告中,作者提出了我们可以称之为"遏制与接触"的对华战略构想。《康伦报告》的这一战略构想在于一方面遏制中国所谓的"扩张",另一方面通过接触中国,降低中美冲突,并把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康伦报告》中提出的对华战略构想在出台后并没有能够得到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认同,但是其为20世纪60年代对华战略的调整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现在美国把更多力量转移到亚太地区,这实际上是对国际格局变化的适应措施,属于一种正常的战略调整,算不上什么惊人创举,不值得沸沸扬扬的一番折腾奥巴马担任总统后,一直着力调整美国对外战略和政策,亚太地区则是其调整的重点。2011年11月以来,美国接二连三打出调整亚太战略的"组合拳":亚洲各国密集高访、驻军澳大利亚、拉拢东  相似文献   

18.
9·11后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安全观和安全战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 9·11后新保守主义在美国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当今美国安全观和安全战略影响 :在世界上传播美国的民主自由价值观 ;为美国勾划美国的霸权战略 ;继承了寻找对手的冷战思维 ;明显的武力倾向 ;在地区安全问题 _上的民族倾向。美国政府会打上新保守主义烙印 ,但从长远看新保守主义不会永远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美国国防部于2001年10月1日正式发表了新《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该报告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反复酝酿,结合“9·11”事件后美国面临的新形势,对美国国防战略做了较大的理论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布什总统及其内阁班子对新世纪美国军事战略的初步设想。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本土防卫”,预防意外危机,对“非对称性威胁”严阵以待,确立“新威慑观”,  相似文献   

20.
国际安全形势的发展、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和 9·11事件促使布什政府对美国全球军事战略进行了调整。新战略将本土防御、反恐怖和反扩散作为优先考虑方面 ,提出了“前沿威慑”战略 ,并对“核威慑”战略进行了根本性调整。欧洲和亚太依然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地区 ,但重心有逐渐向亚太地区倾斜的趋势。美国调整后的战略对中美缓和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短时期内有利于台海紧张局势的缓解。但美国依旧将台湾问题作为遏制和围堵中国的一张牌 ,加大了中国和平统一的难度。美国的干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今后引发台海军事冲突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