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短篇名著之一。一八八四年二月十七日发表在《高卢人日报》上。小说辛辣地嘲讽了小资产者图虚荣、爱幻想、好钻营的劣根性。教育部职员骆尔塞的妻子玛蒂尔德,为了参加教育部长举办的晚会,把丈夫准备买鸟枪的四百金法郎拿去买了裙衣,又向女友伏来士洁借了一挂钻石项链。在晚会上,她的姿色和打扮显得十分出众,“男宾都望着她出神”,“部长也注意她”。她觉得这是  相似文献   

2.
个子不高的盖丽丽,有着一双经过修饰的凹眼睛和浓密的长睫毛,一头棕红色的短发,着一条纯白色的细带连衣裙,轻松、活泼,如同这个烈日盛夏的一缕晚风,岁月留在她脸上的痕迹似乎不大明显(当然已被化妆品悄然掩饰),就像今夏流行的百变时尚。这位青岛姑娘15岁在北京舞蹈学校毕业以后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当初,过于机敏的她对于老师讲的东西觉得“一听就会”,三年大学没耐烦念完,就借拍电影的机会来到了北京。自她在第一部戏《翰海潮》中饰演一个女学生,到她在《爱你没商量》里被人们熟悉为止,其间,盖丽丽已演了十几部影视剧,诸…  相似文献   

3.
我曾有梦     
《英国达人》是英国最火的一档选秀节目,2009年4月11日,满脸皱纹、头发蓬乱,水桶腰,穿着打扮一看就是来自社会底层的苏珊大妈大大咧咧地登台了。有着轻微智障的苏珊大妈带着略显呆滞的笑容告诉现场观众她的梦想是成为著名音乐剧歌唱家时,得到的只是嘲笑。苏珊不以为然,她“目中无人”地唱起音乐剧《悲惨世界》中的歌曲《我曾有梦》:“我梦到往日的一个梦,那时充满希望,生命有价值,我梦到爱永不凋零……”音乐响起,她那磁性的嗓音让嘲笑戛然而止,一曲唱罢,观众们纷纷起立热烈鼓掌,有些人忍不住擦去感动的眼泪。  相似文献   

4.
做出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从孩子变成“成年人”的过程。有一句话很扎心,说中国现在最不缺拿着高学历的“巨婴”,最缺的是有一技之长的成年人。的确,无论环境如何,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成年人都是最吃香的。最近一个女友跟我絮叼她侄女的事:“她大学毕业后,总觉得普通工作配不上她的学历,除了所谓的精英层工作,啥都不愿意干,又说要考研、考公务员,4年过去了,还靠父母养着,关键是父母也觉得一个大学生干普通工作不合适目前还荒废在家里。”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人文”?想必读过书的人也未必能说得清。据日前《钱江晚报》报道,在绍兴文理学院,作家梁晓声用了六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的含义。不少学生觉得惊讶:“‘人文’,我懂啊。”“就一句话,以人为本。”梁晓声因此发出一声感叹: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能告诉别人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绿扬 《两岸关系》2003,(10):70-71
年初曾撰一文讨伐非法小广告,题曰《城市“牛皮癣”之痒》。收笔时意犹未尽,过后觉得还有话说,因为“牛皮癣”还在痒。 北京人所以称非法小广告为“城市牛皮癣”,是因其一难看,严重破坏城市景观;二难治,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近年来,社会竞争激烈。不少人为找工作、评职称或谋求官场升迁,需要像样的  相似文献   

7.
《世纪行》2016,(5)
正5月25日,"中国最后一位堪称先生的女性"杨绛病逝,享年105岁。这位名门才女精通中、英、法、西四国语言,不仅是丈夫钱钟书名作《围城》的幕后功臣,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也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至今已发行近百万册。丈夫赞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两人60多年的风雨姻缘中,她做饭制衣,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常州市漂亮女孩李丹(化名)为了让爱情开花结果,想在结婚前做一个自己是处女的公证。据介绍,李丹在某公司负责公关工作,人长得漂亮,工作能力强,但她的个人情感问题一直让家人头疼。原来,她过去谈了几个对象都吹掉了,对方都觉得她在工作中可能会利用身体优势作公关。今年她又谈了一个,彼此之间的感情还可以,他们打算在“十一”期间结婚。由于不想再“品尝”被甩掉的滋味,她便准备申请做婚前是处女的公证。但公证机构表示:根据司法部新修订的《公证程序规则》规定,对包括违反公序良俗在内的九种情形不予受理。(据7月31日《江南时报》)说说你对此事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5月20日《中国青年报》关于延安地区不少“希望小学”出现“豆腐渣工程”的报道,十分引人注目,延安市宝塔区枣园镇下砭村华亭希望小学三层教学楼,1995年6月才开始动工,捐资者却一厢情愿,要求当年国庆节剪彩。结果工期不得不赶了又赶,勉强在11月20日  相似文献   

10.
人物语录:“别人都觉得环卫工作不起眼儿,可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因为我的工作,与这个城市中的每个人有关。” 47岁的魏萍是长春市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她深深热爱着自己的职业,一拿起扫帚和铁锹,整个人都会精神起来。她最喜欢的感觉,就是走在宽阔整洁的大街上。“感觉心里特舒坦”。  相似文献   

11.
许青红 《今日广西》2007,(10):30-32
从模特转型当演员,于娜不是第一人,但她最幸运,因为她碰上了海岩。 都说于娜是美女,确实。尽管并不惊艳,但很耐看。属于看久了会让人迷离的那种。据说,海岩就是因为感觉到了于娜的这种特质。才把她引荐给赵宝刚,并力挺其成为《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的女一号。对这个传闻。海岩淡淡一笑。不置可否,只是说:“用她反对的人不少。”  相似文献   

12.
我爱跳舞,我觉得舞蹈是极美极富诗意极提升人的艺术。我喜欢沈培艺的舞蹈,她的《鸣凤之死》和《俪人行》功力和意境都很深。沈培艺称自己是“舞者”,说舞蹈是她的语言,是她倾诉心灵感受的方式。那么,我想知道她怎样看待舞蹈,以及她对舞蹈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7,(15)
<正>7月5日下午,夏令营的营员攀爬居庸关长城,在终点处,第一次来大陆的厦门分营营员张雅筑,对记者谈了她大陆之行的收获,满满都是喜悦和兴奋。攀爬过居庸关长城最陡峭的一段时,张雅筑回望近乎垂直的陡坡,浑然不顾已经打湿头发和营服的汗水,即兴来了一段hiphop,似乎还有使不完的劲儿,旁边的同班同学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每走一步,就觉得身上的每个细胞都很兴奋,我是专门为长城而来的!"她兴奋地说。她让同  相似文献   

14.
开心乐园     
一天,一名学生在厕所门口遇见自己的英文老师,女学生说:“老师,刚刚我在厕所看见很多蚂蚁,好恶心!”因为不久前教过蚂蚁这个单词,英文老师顺口问道:“蚂蚁怎么说?”女学生吃惊地看着老师说:“蚂蚁什么都没说。”参加完一个活动后,四位律师聚在火车的包厢里,他们决定各自说一下自己的缺点。第一个人说:“我经常喝得酩酊大醉。”第二个人说:“我经常赌博。”第三个人说:“我经常挑逗漂亮女子。”他们说完后,都看着第四个人,“我最爱传闲话。”第四个人说道。两个朋友去看一部新的立体电影,电影一开始就是令人紧张的滑行轨道车场面。其中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眼前;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平安……”1990年,在京城闯荡仅两年的李娜,就是饱含深情地唱着这首《好人一生平安》,一曲成名,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红歌星之一,并从此好歌不断,《嫂子颂》、《再也不能这样活》、《青藏高原》等歌曲都在听众中留下了“勿忘我”,让听众们对她的歌她的人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观众很难把电影《海霞》中的小海霞与演喜剧、小品的蔡明联系起来。人们忘不了小海霞那双苦难的大眼晴,也喜欢“神神道道”的马大姐。这些日子,蔡明正为排话剧《见人说人话》忙碌着。她说,这是她第一次演话剧,同台的又多是有话剧表演经验的专业演员,她说,这让她觉得很有压力。看惯了台上风风火火的蔡明,你会觉得台下的她太安静了,安静的让你觉得——“给她件斗篷,她就是女侠”,说的不是蔡明。  相似文献   

17.
赵勇 《同舟共进》2013,(10):81-82
2012年5月,百名作家、艺术家“抄《讲话》”酿成了一个不小的文化事件。而2012年10月以来,抄写了《讲话》并且不断回应这件事情的,似乎也就剩莫言一人了。这也难怪,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伴随着巨大的荣誉,也招来了不少的批评和质疑,而“抄《讲话》”便是这批评和质疑的一个“声部”。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令东西方政治领袖最头痛的意大利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于9月14日去世,安眠在她的故乡佛罗伦萨,终年77岁。这位被誉为“欧洲最著名的记者”,采访过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其中包括邓小平。她的性格多姿多彩,英国《卫报》把“精力充沛”、“任性”、“充满激情”、“爱出风头”、“勇敢”和“固执”这些形容词都送给了她。法拉奇在中国颇有知名度,当她的死讯一传出,中国主要网站便开始纷纷报道,并回顾她与中共已故领导人邓小平的一段缘分。  相似文献   

19.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总觉得日子过得有一些极端……”这首周华健的老歌想必不少人都听过,可能有不少干部觉得这首歌唱出了自己一时的心境。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20%的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并预计在10年以后,精神类疾病可能取代心血管疾病,成为发病率第一的疾病。  相似文献   

20.
曾因泄露以色列秘密核武器库资料/被以情报机构摩萨德用“美人计”诱捕回国的一名以色列人,在度过将近18年的铁窗生涯后,即将于4月刑满释放。获释前夕,他通过一封信详细途述了自己当年被捕的经过。这名以色列历史上最著名的核泄密者就是莫迪凯·瓦努努。1986年,他向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提供了以色列内格夫沙漠内一座秘密核武器库的详细资料和图片。瓦努努在信中写道、泄密事件发生后不久,即1986年9月24日,他在伦敦莱斯特广场“邂逅”一名美国女子。六天后,这名女子说服瓦努努与她一起去罗马探望她姐姐。据《星期日泰晤士报》1988年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