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玉素萍 《学理论》2010,(23):113-114,261
公民以网络为载体而进行民主政治参与,在现代社会具有必然趋势。与传统的民主政治参与比较,网络问政更直接、便捷和广泛,体现了民主、自由、平等的积极伦理意义。但网络的特点也决定了网络问政必然存在消极的影响,带来了诸多的伦理问题。有效地约束和规范网络问政,既是保障公民民主政治权利的要求,也是国家民主政治生活有序进行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微博问政”是指不亲临现场,而通过微博这一互联网平台,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参政及处理政务活动的问政新方式。微博问政具有方便快捷、传播迅速、反馈及时、互动性强等优势。是强大的舆论工具和活跃的信息源泉,是党和政府实践群众路线的新载体,是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方式。微博问政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路径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其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和困难。这就要求我们顺应时代潮流采取有效措施,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方针,弥补微博问政中的不足,探索出一条良性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微博问政兴起的原因是:微博问政弥补了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不畅,弥补了分散的社会群体价值融通和情感交流有效渠道的缺失,弥补了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不足,弥补了党政公共权威和公共信任的缺位.中国微博问政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网络水军”和网络民粹主义问题.要通过五个方面完善中国微博问政,提升中国政府效能、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在民主化建设与数字化治理背景下,网络问政方兴未艾.面对问政平台上可供选择的多元问政对象,公民的选择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问政对象的主观认知.在选取不同省份的四个地级市一级网络问政平台进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别比较公民对于市级党政、纵向府际、条条块块中问政对象的选择偏好,结果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基于认知行为主义的分析进路,公民形成网络问政对象选择偏好取决于职能识辨(谁该帮我)、政治信任(谁会帮我)和权威感知(谁能帮我)等内在认知的作用,多元化的主观认知必然诱发差异化的行为偏好.透过外显的选择偏好窥探内隐的公民认知,对于党政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责划分、增强政治信任、提升权威水平、改善网络问政效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即时性等特征,使得通过互联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成为越来越多公民的第一选择。这就需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积极开展网络问政,与网民形成良性互动,使人民"四权"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一种新兴手段在我国民主参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问政"平台的建立不仅拉近政府与公民的距离,消除地位悬殊,也让公民拥有平等对话协商权利。然而,在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下,网络自身存在的缺陷亦不可忽视。这些缺陷如若不加以重视,必将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因此首先提出民主建设中"网络问政"平台的优点,其次强调"网络问政"平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完善"网络问政"平台。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1)
社会管理创新近年来一直是热门话题,而网络问政作为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模式也得到公众的关注。网络问政在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方面都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只有正确地运用网络问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李华 《学理论》2012,(15):77-78
2010年称为是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公民问政方式,开始进入大众视角,微博已经成为继政府门户网站之后,公民参政议政的新媒介。微博问政逐步取代传统的公民与政府的交流方式,成为公民参政议政、政府改变执政理念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9.
王晓玲 《学理论》2012,(12):29-3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加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自然而然也会反映到政治生活中。由此,出现了网络政治沟通。政府在网络沟通方面常采取网上信息公开、微博问政、虚拟社区和网上论坛等方式。即使这样,政府也面临着公民的质疑。因此,需要采取明确政府与公民的责任、优化信息、完善沟通的渠道网络等措施来保障沟通的畅通。  相似文献   

10.
试论网络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军  姜帅 《美中公共管理》2005,2(11):38-41,67
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对公民政治参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开辟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新范式,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发挥了公民参政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同时,互联网也可能导致政治参与的“参与爆炸”,导致非法政治参与的扩大和非理性参与的负面影响。把握网络给政治参与提供的契机,清醒地认识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实践中积极引导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微博问政”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玥  许亮 《理论视野》2011,(12):41-43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以Web2.0技术为主导的网络工具,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和广大网民的欢迎,引起政府、媒体和学术界的热烈关注,成为当下中国最热门的网络工具。微博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以及微博问政的兴起,为民意表达和公民网络问政提供了一种新工具,构建了一个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政民互动的新平台。同时,微博问政也存在"不能全面客观代表民意"、"公众政治参与的无序性"、"缺乏必要的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约束"等问题。因此,加强对我国微博问政的研究,解决我国微博问政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规范微博问政之策就变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网络问政"是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它的价值在于催生了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的创新性思维;其实质在于着力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其关键在于问政于民众和问事于政府的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切实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在正视"网络问政"的不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将有助于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既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机遇,又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网络具有快捷性、多媒体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和优势,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条件和基础。要在建设网络阵地、适应网络语境、应用网络技术、培养网络人才、提升网民素质、加强网络问政、完善网络立法等方面,唱响网上主旋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网络问政存在有序的自上而下、无序的自上而下、无序的自下而上和有序的自下而上四种形式。自上而下的网络问政形式中,政府所起的作用是主要的,因此需要政府有更大的作为,使网络问政更加有序化:(1)确立制度化、规范化网络问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二三个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即网络问政办理机制、网络发言人制度、网络问政评议和问责制。  相似文献   

15.
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升级和网民数量的激增致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复杂性明显增加、对抗性持续增强,舆论影响力愈发强大。“狂热追捧”“千夫所指”“道德审判”“道德绑架”“口诛笔伐”“人肉搜索”“舆论反转”“情绪反转”等网络极端行为层出不穷,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挤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空间,抢占主流意识形态发声先机,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成为危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变量”。对此,应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力为主方向,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供给,放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声量,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空间,瞄准“群体极化”、打破“群体盲从”、狙击“网络恶语”,全面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破壁入圈”,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湖南省浏阳市高度重视门户网站——浏阳网的建设和使用,大力实施“网络问政”,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推动了群众工作深入开展,促进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孟文文 《学理论》2013,(4):53-54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的飞速进步,网络问政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使得政府与民众的信息交流更加透明顺畅,对于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网络问政在我国政府管理工作中已经开始运用,但是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现实的阻碍,为了使网络问政真正成为一种服务于民的手段,政府在做着不懈努力,如何解决网络问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如何从多层次、从多角度、多方面探讨解决网络问政困境的措施,这些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网络问政本质上是公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实现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形式。它在推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网络问政中存在的互联网技术不完善、网民的非理性表达、政府运用网络问政的能力不强和网络问政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途径——规范网络问政技术平台,加强网民意识的培养,加强政府应对网络问政的能力,完善网络问政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中流行话语作为网民共同创造的“全民语言”,既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符号缩影”,也是公众思想动态、舆情表达的“服务窗口”,已成为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件。“数智化”生存方式下,网络流行话语已然超脱简单的交际语言范畴,“热门事件”“民生民情”“解嘲生活”“时尚娱乐”“圈地自萌”等多类化表达无不成为话语权力实践的工具,而其发展演化过程则以符号、传播与模因为理据,呈现出多模态“效应图景”。需正视的是,网络流行话语并不皆是积极向上的思想传递,仍存在着正负相对的“双效作用”,对此应辩证对待、因势利导,最大化激发有利因素,使其成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灵动载体。  相似文献   

20.
李岭松(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党委宣传科):网络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舆论散播扩张的“放大器”,反映民情民意的“互动台”。加强“网络问政”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