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从黑龙江省某养鹅场送检的小鹅瘟疑似病例中分离到一病原,采用鹅胚接种、PCR检测、IFA检测、病毒效价测定和动物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对该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到的病原为鹅细小病毒(GPV),将其命名为YG株;YG株的TCID50为104.0/0.2mL;对YG株全基因组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后发现,YG株与标准毒株B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高达98.3%;病理学观察显示,GPV对感染后的雏鹅具有明显的组织损伤,主要侵害易感雏鹅的消化系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表明,抗原主要分布在雏鹅的小肠、肝、肾及脾中,其中小肠中的抗原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将小鹅瘟基因疫苗(pcDNA-GPV-VP3)分别以每只200、100和50μg肌肉注射免疫30日龄四川白鹅,以生理盐水和空载体质粒pcDNA3.1(+)为对照,于免疫接种后第12h、1d、3d、7d、21d、35d、63d和105d采集各组织器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DNA-GPV-VP3在雏鹅各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显示,各剂量免疫组第1d在免疫部位肌肉,第3d在心肌中均能检测到pcDNA-GPV-VP3的表达产物,第7d的表达量最大,表达可持续至第63d;第3d时各剂量免疫组均能在各肠段的肠腺、肠绒毛的杯状细胞和肌细胞中检测到pcDNA-GPV-VP3的表达产物,第7d的表达量最多,表达可持续至第35d;肝、肺、肾、脾、胰腺、脑、腔上囊、胸腺中未见表达;不同剂量的pcDNA-GPV-VP3免疫雏鹅后各组织器官中表达产物的量和持续时间的总体规律为200μg100μg50μg,但非等比例递增.研究证实,pcDNA-GPV-VP3免疫雏鹅后能在免疫部位肌肉、心肌、小肠肠腺和肠绒毛的杯状细胞、肌细胞内表达.  相似文献   

3.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和RT-PCR检测方法,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感染雏鸭后的主要组织器官超微结构变化和病毒抗原分布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探讨H5N1亚型AI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21日龄雏鸭感染AIV后第3~7天,RT-PCR结果显示,雏鸭各个实质器官内均有AIV分布,但不同组织无论病毒出现时间,还是病毒的持续时间,均有较大差异,其中肝脏和胰脏,检出病毒时间最短,持续时间最长;组织显微病理学结果显示法氏囊、脾脏和胸腺等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细胞核固缩、染色质边集或溶解;肺泡上皮细胞部分细胞核固缩变形等。上述研究结果表明,H5N1亚型AIV感染雏鸭后具有广泛的组织细胞嗜性,其中,肝脏和胰脏是该株AIV复制的主要靶器官,AIV诱导呼吸器官和免疫器官发生明显的细胞坏死或凋亡可能是H5N1亚型AIV致病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为构建表达鹅细小病毒(GPV)VP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并检测其对雏鹅的免疫效果,将GPV VP3基因克隆至腺病毒表达系统穿梭质粒,构建了重组穿梭质粒pacAd-VP3;将经PacⅠ酶切线性化的重组穿梭质粒与骨架质粒共转染HEK293AD细胞,得到重组腺病毒rAd-VP3。采用RT-PCR、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GPV VP3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用rAd-VP3免疫1月龄雏鹅,检测血清抗GPV蛋白抗体水平。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rAd-VP3能感染HEK293AD和GEF细胞并表达GPV VP3蛋白,增殖至第6代重组病毒的效价可达108.23 TCID50/0.1mL;rAd-VP3能诱导雏鹅产生抗GPV特异抗体,免疫后第28天血清中抗GPV VP3蛋白抗体仍维持较高水平。结果表明,rAd-VP3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病毒活载体疫苗用于鹅细小病毒病的免疫预防。  相似文献   

5.
Ⅰ型鸭肝炎病毒间接免疫酶染色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免疫兔制备兔抗DHV-Ⅰ抗体,建立了检测石蜡组织切片中DHV-Ⅰ抗原的间接免疫酶染色(indirect immunoperoxidase staining,IIS)方法,并对DHV-Ⅰ强毒人工感染死亡或濒死雏鸭的各个组织器官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IIS与DHV-Ⅰ感染死亡或濒死雏鸭的肝等呈现阳性反应,与鸭瘟病毒、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发病和死亡雏鸭的肝以及健康雏鸭的肝呈现阴性反应。感染DHV-Ⅰ死亡或濒死雏鸭的肝、脾、肾、心、胸腺、腔上囊、胰腺、十二指肠、盲肠、空肠、回肠、直肠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呈阳性或强阳性,DHV-Ⅰ抗原主要分布于感染细胞的细胞质。该IIS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DHV-Ⅰ在感染雏鸭组织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DHV-Ⅰ感染雏鸭的实验室诊断、甲醛固定组织的回顾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鹅新城疫(ND)的发病机理,用3株鹅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分别人工感染25日龄雏鸡,以单克隆抗体介导的免疫组化(IHC)法检测攻毒鸡体内NDV抗原的分布及定位,研究了鹅新城疫病毒(NDV)对鸡的组织嗜性.结果显示,在试验鸡多种组织器官中均能检测到NDV抗原,病毒抗原主要定位于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巨噬细胞、肝细胞及各种上皮细胞的胞浆内.结果表明,鹅NDV强毒株对鸡是一种泛嗜性病毒.  相似文献   

7.
参照GenBank中登录的鹅细小病毒 (GPV)B株的全基因序列 ,针对GPV的VP3保守基因设计了 1对引物 ,建立了GPV的PCR检测方法。采用该方法检测GPV能够扩增出预期大小约 4 41bp的特异性片段 ,而对鸭瘟病毒 (DPV)、鹅源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E .coli)O8和O1、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 (NGVEV)呈阴性反应。该法检测GPV核酸的灵敏度可达 0 .4 7pg ;对GPV强毒皮下注射感染雏鹅各器官的检测结果表明 ,感染后 8h即可从心、肝病料中检出病毒DNA ,感染后 2 4h可从延髓、胸腺、胰腺、十二指肠、空肠、盲肠、腔上囊、心、肝、脾、肺、肾、血液、小脑、直肠、肌肉、粪便中检出GPVDNA ,感染 4 8h后可从骨髓中检出病毒DNA ,感染 312h后仍能从十二指肠、空肠、盲肠、心、肝、肾、粪便中检出病毒DNA。病毒分离阳性的可疑病料PCR检测为阳性 ,对临床送检病料的检测结果表明 ,PCR的敏感性显著高于病毒分离。  相似文献   

8.
鹅瘟的研究     
从10日龄鹅胚自62日龄急剧下痢的病死鹅脑、心、肝、脾、肾、腔上囊、空肠内容物中分离出鹅瘟病毒(细小病毒)。病死鹅肝细胞核丝状分裂、变性,核内嗜碱性包涵体;心肌细胞核内嗜酸性(嗜伊红)包涵体;腺胃腺细胞变性、脱落、核内嗜伊红包涵体;胰 腺 腺 细胞变性、脱落、核内嗜伊红包涵体;淋巴细胞变性、脱落、核内嗜碱性包涵体,腔上囊内纵平滑肌纤维、外环平滑肌纤维细胞核嗜碱性包涵体;空肠内形成干酪样凝固栓子,肠腺细胞核内嗜伊红包涵体。该株鹅瘟病毒在本地鹅胚中适应性强、繁殖稳定、致死鹅胚迅速、胎儿病变典型。经标准抗小鹅瘟高免卵黄处理后失去感染力。用感染的鹅胚尿囊液攻击60日龄鹅,试验鹅全部下痢急性死亡。  相似文献   

9.
应用提纯的雏鹅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抗原制备抗原诊断膜,建立了IgG的金颗粒标记、抗原抗体反应同步试验的斑点免疫金染色(DotIGS)检测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NGVE,暂定)抗体的方法,只需30~40min即可判断结果;与本动物抗GPV,DPV,NDV,IBV,ILTV,MDV,IBDV,EDSV及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对兔抗NGVEV的IgG的最低检出量为1.0×10-10g/mL。雏鹅感染NGVEV强毒后第3d、成年鹅接种NGVEVCN40弱毒疫苗后第3d即可检测到相应抗体。对重庆市和四川省10个县(市)的617份成年鹅血清进行检测,结果NGVE的血清阳性率为30.44%~36.84%。该法适用于雏鹅感染的早期诊断、成年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等。  相似文献   

10.
收集鸭甲型肝炎病毒3型(DHAV3)接种10日龄鸭胚后死亡胚体的尿囊液,用差速离心法获得纯化的DHAV3抗原免疫家兔后制备家兔抗DHAV3超免疫血清,提取家兔抗DHAV3IgG,成功建立和优化了检测DHAV3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该法能够检测DHAV3感染雏鸭肝组织的病毒抗原,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受感染细胞的细胞质,而用它检测鸭瘟病毒、鸭疫里氏杆菌、大肠杆菌、肠炎沙门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发病死亡雏鸭和健康雏鸭时则呈现阴性反应。应用该方法对临床确诊并经福尔马林溶液保存的5份DHAV3感染雏鸭的肝、脾、肾、小肠、法氏囊、哈氏腺、胸腺的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DHAV3感染雏鸭的临床诊断和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样品的回顾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用鹅副黏病毒BY株人工感染 1月龄鸽 ,观察试验鸽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并对病毒抗原的组织分布进行检测 ,以研究鹅副黏病毒对鸽的致病性。结果表明 ,鹅副黏病毒人工感染可致试验组鸽严重发病 ,发病率达 10 0 % ,致死率达 92 % ;病鸽表现下痢、眼睑发炎、呼吸困难、咳嗽 ,并表现瘫痪、翅膀下垂、转圈或震颤等神经症状 ;病鸽各种器官都存在组织损伤 ,但以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较为严重 ,表现显著的变性、坏死或出血等变化 ;病毒可以在病鸽体内多种组织器官中复制。这说明 ,鹅副黏病毒对鸽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AIV)感染对雏鸭胸腺、脾脏、法氏囊的病理损伤及对TGF-β1mRNA转录的影响,将120只21日龄雏鸭随机分为AIV感染组(I)和对照组(C),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病理学检测方法,对上述免疫器官的细胞凋亡数量、病理形态变化以及TGF-β1 mRNA转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雏鸭感染AIV后第3~5天,免疫器官的病理损伤最为明显,脾脏、胸腺和法氏囊细胞凋亡数量分别在病毒感染后第1~5天、第3~5天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雏鸭。TGF-β1 mRNA转录均在病毒感染后第1~5天较对照雏鸭明显(P0.05)升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鹅源H5N1亚型AIV感染雏鸭后的初期,不但免疫器官第的淋巴细胞凋亡明显,而且TGF-β1 mRNA转录也明显升高;鹅源H5N1亚型AIV既是引起感染雏鸭免疫功能下降、呈现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病毒感染雏鸭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将构建的鹅细小病毒(GPV)VP3基因疫苗(pcDNA-GPV-VP3)转染鹅胚成纤维细胞(GEF),每隔12 h检测VP3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以不同剂量分别通过基因枪轰击和肌肉注射免疫28日龄健康雏鹅,于免疫后第3、7、14、21、28、35、49、63、77和105 d采血,进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结果,转染后第24 h即可在GEF中检测到GPV VP3蛋白,第60 h表达量达到高峰。试验组鹅外周血T淋巴细胞D490 nm值在免疫后第35 d达到最大。肌肉注射组和基因枪组免疫后第14~63 d、第7~63 d的D490 nm值分别与PBS对照组差异极显著;肌肉注射组及基因枪组免疫后第21~49 d的D490 nm值显著高于弱毒疫苗对照组;肌肉注射组及基因枪组免疫后第14~63 d的D490 nm值极显著高于空质粒对照组。表明,基因枪轰击和肌肉注射pcDNA-GPV-VP3均能诱导雏鹅产生良好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4.
对3~4月龄比格犬经肌肉注射方式接种犬瘟热病毒(CDV)SD(14)7株1 mL(病毒含量为106.0 TCID50/mL),并进行体温、淋巴细胞数、眼鼻直肠排毒和组织病毒含量及分布等指标检测,评价变异株SD(14)7对比格犬的致病水平。结果显示,CDV感染后第2天比格犬出现CDV感染的典型特征,如眼和鼻分泌物增多,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然而动物的体温变化无明显的“双相热”特征。CDV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比格犬攻毒后第10天开始通过眼鼻和直肠向外界排毒,CDV在脾中含量最高。病理剖检可见脾有坏死、肺炎症出血等,病理组织HE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脾有严重的充血,淋巴细胞中有CDV抗原,证实该毒株主要感染淋巴组织和器官。此外,比格犬大脑部分神经细胞严重肿胀,在脑中可检测到CDV,表明SD(14)7株具有一定的神经嗜性。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鉴定犬瘟热病毒感染比格犬的毒力因子和免疫原性以及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猴头菇多糖(HEP)对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番鸭主要免疫器官的细胞凋亡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将160只1日龄MDRV抗原、抗体阴性雏番鸭随机平均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NCG)、同居感染MDRV对照组(CICG)、HEP饮水对照组(HCG)和HEP饮水给药预防MDRV感染组(HPG)。四组试验雏番鸭分别于同居感染后第2、6、9、12天每组随机抽取5只鸭无菌采取肝脏、脾脏、胸腺和法氏囊,将采集的样品制成病理组织切片,并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观察并计算凋亡指数,以及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Fas-L蛋白;同居感染后第12天,每组抽取10只番鸭心脏无菌采血分离血清,测定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IgG、IgM、IgA和补体C3、C4。结果显示:HPG组在MDRV感染前期(感染后第2~6天)鸭肝脏、脾脏、胸腺和法氏囊器官的凋亡率极显著(P0.01)高于CICG组,而病毒感染后期(感染后第9~12天)则相反,同居感染后第12天血清各项检测指标值介于非病毒感染组与CICG组之间,其中T-AOC极显著(P0.01)高于CICG组,而MDA含量极显著(P0.01)低于CICG组,血清TP、ALB、GLO、IgA、IgM、IgG、C3、C4含量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CICG组。结果表明,HEP饮水预防用药可促进MDRV感染早期雏番鸭肝脏和主要免疫器官细胞凋亡,抑制病毒感染中后期的细胞凋亡,减少组织器官损伤,维持较正常的抗氧化能力,提高血清蛋白、抗体及补体含量,有效缓解MDRV感染导致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6.
1993年以来,四川省一些地区的3~30日龄雏鹅发生一种传染病,死亡高峰期10~18日龄,发病率30%~100%,死亡率25%~75%,有时可高达100%,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小鹅瘟有很多相似之处。利用原代鸭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及蚀斑克隆技术从不同地区分离到10株病毒,分离病毒呈球形或椭圆形,无囊膜,直径70~90nm,不凝集鸡、鸭、鹅、鸽、黄牛、水牛及猪的红细胞,对氯仿不敏感,56℃作用3~5h不影响病毒的致病性,病毒核酸类型为DNA。10株病毒的抗原性一致,但与鸭瘟病毒(DPV)和小鹅瘟病毒(GPV)没有中和抗原相关性。分离的病毒通过人工感染鹅可以复制出病例。根据分离病毒的部分特性,初步将其归为腺病毒,暂定病名为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NGVE)。利用生物学技术获得1株对雏鹅不致病而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弱毒株(CN40),对种鹅开产前进行免疫,可使下一代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5~6个月)。利用分离毒制备的超免疫血清对雏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构建鹅细小病毒亚单位疫苗候选菌株,通过软件优化分析预测鹅细小病毒结构蛋白VP3的抗原表位分布,并设计抗原表位富集区的引物,PCR扩增获得目的片段,双酶切定向连接于pET-30a表达载体,转化BL21表达菌株诱导表达,获得目的蛋白,使用该蛋白免疫SPF鸡,制备抗血清,使用鹅胚成纤维细胞原代细胞进行中和效价的测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0a-VP3,通过条件优化蛋白以可溶性形式存在,免疫制备的抗血清中和效价能够达到-2.608。结论:本研究以可溶性形式成功表达了鹅细小病毒结构蛋白VP3优势抗原表位区,且该蛋白作为免疫原具有很好的产生中和抗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血管瘤病变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HN06克隆株的致病情况,通过人工接种7日龄SPF雏鸡ALV-J HN06株,检测HN06株对鸡体的影响。结果发现,感染鸡生长较慢,体重比对照组低。HN06株对胸腺抑制显著,对法氏囊影响不明显,外周免疫器官的脾指数比对照组大。PCR检测病毒在免疫器官中的分布结果显示,骨髓和脾在攻毒后第7天可检测到病毒整合到基因组中,法氏囊和胸腺则分别在攻毒后第14天和第21天才能检测到。通过ELISA和细胞培养技术检测病毒血症、抗体产生和排毒情况,发现HN06感染鸡血浆中第7天即出现病毒(7/21),第28天出现抗体(2/21),第21天泄殖腔出现排毒(2/21)。随着产生抗体鸡的比例升高,排毒鸡逐渐减少,42d后无排毒现象。由此可见,试验鸡后天感染HN06株出现病毒血症,HN06不但抑制机体生长,还影响免疫器官的发育;HN06首先感染免疫器官中的骨髓和脾,再感染法氏囊和胸腺;抗体的产生能抑制排毒,但病毒血症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应用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上连续传代的方法 ,获得了由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强毒株(NGVEV CN株 )致弱的弱毒株 (CN4 0 株 )。该弱毒株TCID50 为 10 - 8.0 83,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易感 1日龄雏鹅连传 8代不返强。该弱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最小免疫剂量为 10 0 0 0TCID50 ,免疫后 3d产生部分免疫力 ,5d产生坚强免疫力。口服免疫效果最好 ,对雏鹅免疫期在30d以上。该弱毒株能够干扰强毒在雏鹅体内繁殖 ,进入鹅体后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繁殖并排泄出体外 ,使同居雏鹅感染并获得一定程度免疫力。临床使用后可极显著降低雏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利用FK81细胞按常规方法对猫细小病毒进行分离鉴定。选取其中效价最高的分离株以不同剂量经口腔和鼻腔感染猫,通过测定LD_(50),观察临床症状、白细胞含量变化、组织病理变化等指标,构建动物发病模型。从86份疑似猫瘟粪便样品中成功分离到6株猫细小病毒,其中GX01株TCID_(50)及血凝价均高于其他5株;不同剂量GX01感染猫后均表现出高热、腹泻、呕吐和体重下降等典型临床症状;感染后第3天粪便中检测到病毒;发病后期白细胞严重减少;攻毒第14天测定LD_(50)为1×10~(-2).2;解剖表现为肠臌气、部分脏器肿大有出血点;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十二指肠和肺上皮细胞出现胞浆、胞核侵染、坏死等明显的组织病变,肾出现脂肪变性。本研究成功分离6株广西地区猫细小病毒并建立发病动物模型,为猫细小病毒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