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郭沫若在1958年所写的一篇长文中表示,自己在诗词方面是有点目空一切的,独于毛泽东诗词却是"五体投地",不下三五次地依毛泽东诗词原韵酬唱,正是表达这种心情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向南 《同舟共进》2014,(12):64-66
1950年5月,北京大学在红楼辟出专室,用以纪念中共创始人之一、当年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用以彰显当年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的毛泽东的业绩。郭沫若为之题写"李大钊同志纪念室""毛泽东主席工作处",标牌分别悬挂在此室门楣的左右两侧。如果记忆不误的话,照片显示"毛泽东主席工作处"挂在右侧。  相似文献   

3.
马云 《前沿》2010,(8):125-128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毛泽东在统战问题上调整和变化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先后经过了"抗日反蒋""联蒋抗日"以及"既团结又斗争"等几个明显不同的阶段。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化,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日渐成熟,且更具有策略性。这也说明了毛泽东在国共合作中更加善于进行斗争。  相似文献   

4.
冯锡刚 《同舟共进》2012,(11):69-72
1962年4月,郭沫若应时任《人民文学》副主编陈白尘的邀约,为拟于该刊5月号发表的毛泽东《词六首》撰写诠释文字。事情的起因是:这年年初,《人民文学》编辑部致信毛泽东:"最近我们辗转搜寻,找到了您的几首诗词。正因为是辗转搜寻到的,所以不知有无讹误,  相似文献   

5.
陈占彪 《桂海论丛》2007,23(5):20-23
在学术与政治之间,郭沫若是心向政治的,他踏入学术圈,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或无聊,然而,他又不甘于做那种与世无涉的学术"蠹鱼",身为"革命的学术家",他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渗入到学术研究之中,使得学术与政治两者因此得以沟通,学术最终成为郭沫若参与社会、介入政治的另一种方式,他的学术实践的成绩与失误皆在于此.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郭沫若留给了世人《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三部历史剧作,另一些创作计划却由于"种种原因"付诸东流。归根结底,是时代、性情和环境决定了郭沫若的"写"与"不写"。  相似文献   

7.
1949年7月6日,在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日理万机之中,毛泽东出现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会场,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一幅毛泽东与郭沫若、茅盾、周扬在主席台上的合影,多少显示出当年的情景。会后,郭沫若出任中国文联主席,茅盾任副主席并主持相当于后来的中国作家协会的工作。这年9月,茅盾以主编的身份函请毛泽东。为即将创刊的《人民文学》题写刊名。毛泽东复函如下:  相似文献   

8.
刘蕴莲 《传承》2011,(8):16-17,27
毛泽东与墨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主张有许多相似之处。譬如,毛泽东"勤俭节约"与墨子"节用"思想的一致性;墨子主张"节葬"与毛泽东时代提倡"火葬"的一致性;墨子的"非攻"与毛泽东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的一致性。深入探讨毛泽东和墨子的这些思想主张,分析其价值所在,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低碳经济和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读书与做人     
潘春华 《前进》2014,(12):63-63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晚清著名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所谓"中兴四大名臣"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先贤的推崇之情。曾国藩读了一辈子书,在读书做人上颇有些见解。在曾国藩家书中,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儿子和弟弟一定要多读书,还教给他们读书方法,归纳起来,就是强调"三贵"。这些读书方法,对于今天的读书做人仍不失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余 《前沿》2010,(23):197-200
文章通过郭沫若早期的《女神》等作品的分析,认为是郭沫若浪漫理想、叛逆勇敢、开拓进取等个性特征与五四时代的完美结合;"青春型"诗人的特质以及中外文化对郭沫若的熏陶和影响,形成了诗人特有的创作心理和人格特征,从而成就了诗人的一世英名。  相似文献   

11.
丰根凤 《求索》2011,(7):236-237,165
在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全过程中,从毛泽东"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提出,到毛泽东"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周密部署,再到"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有效实施,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领导指挥艺术及与众不同的军事思想。毛泽东"诱敌深入"军事思想在红军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我军战略战术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澍 《同舟共进》2009,(11):34-36
"出死入生破旧笼,海南岛上皆东风,浇来都是英雄血,一朵琼花分外红"。这是郭沫若在新中国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大会上给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祝希娟的手书题词。祝希娟首次登上银幕,  相似文献   

13.
车振宁 《人民公安》2011,(12):20-22
1955年,有着"中共特工之王"美誉的李克农被授予上将军衔。在首批57位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中,他是惟一一位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将军。毛泽东称他为"共产党的大特务"。  相似文献   

14.
杂谈 中庸     
杂谈 中庸启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可谓名头高大,影响深远。这当然因为孔老夫子的推崇。他说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按说中庸不过是一种对待人与事的方法,却被称为"德",而且是"至德",真可谓推崇之至矣!然而近代以来,中庸却是流年不利。在"打...  相似文献   

15.
周福振 《前沿》2013,(9):161-164
民主不是空穴来风,它离不开民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土壤。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在观念意识或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政治、经济等形态。将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属于政治范畴,则文化对民主具有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将民主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民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毛泽东主张从制度层面去建设党内民主和中国式民主的同时,也注意到从文化的角度建设民主,指出民主建设要有文化底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主的文化,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针。然而,由于毛泽东本身对民主理念的认识存在偏差,再加上国际国内恶劣的斗争环境,使毛泽东并没有建立稳定的民主秩序,从而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诗词集中发表后,解说毛泽东诗词便成了郭沫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他在解说过程中一再犯下"低级错误"。以他的古典诗词修养及文学审美能力,这样的事情本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7.
《春秋》2001,(2)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1904—1986)是继鲁迅、郭沫若、茅盾之后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她的一生,是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曾给予她深切的关心和爱护。丁玲与毛泽东的交往,始于1936年的冬天。镌刻在“中国  相似文献   

18.
<正>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把行同读放在一个真正艺术家增长见识、精湛技艺同等重要的地位。行是必要的,但是不是行就一定能达到如此目的呢?那就要看如何行,即如何游历了。有一则故事,毛泽东主席上世纪70代到杭州,看到在座的领导同志大都书法很好,就问,当代书法哪个能算第一啊?郭沫若首先回答,林散之。郭沫若的这个回答,我读到后,深感震惊。毛主席也是书法大家啊,郭沫若自己也是大家  相似文献   

19.
韦世强  韦国友 《前沿》2010,(16):129-132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动"外交革命"以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势力和影响;与"外交革命"一脉相承,毛泽东开展一系列"革命外交"行动,以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然而,"革命外交"所带来的结果是非常复杂的,对它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晓平  刘立 《求索》2010,(6):207-208,7
郭沫若的诗《炉中煤》人们都很熟悉。他在诗中把自己比喻为火炉中燃烧着的煤,把祖国比喻为"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他在《创造十年》中又曾解释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这种比喻,有些人会觉得不伦不类,因为一般人常把祖国比喻为"母亲",比为"爱人"似乎不严肃。但在郭沫若却是郑重的,毫无轻佻之意。这是由他的女性意识决定的。这里要谈的就是他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