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春图》相传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的作品。此画原为皇家收藏,1924年溥仪出宫,带走了几百种珍贵字画,《游春图》就在其中。“九一八”事变,《游春图》流人民间。后由东北入关。有识之士建议故宫博物院收购,由于南京政府不肯拨款,此画流入琉璃厂玉池山房马巨川之手。马巨川想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外国人。眼看国宝要流向国外,收藏大家张伯驹找到马巨川,谁料马竟张口索价800两黄金。  相似文献   

2.
盛丰 《法制博览》2009,(15):14-15
几乎就在圆明园动土兴建的同时,有一位清朝画家画了一幅《阿房宫图》。虽然画的是秦代的阿房官,可是看上去那些图画里的亭台楼阁却更像是当时圆明园和其它清代皇家园林里的建筑。“他是凭想像画出来的,根据恐怕就是杜牧的《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所以它表现得高低错落,而很多宫殿的样子全是清朝的样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杨鸿勋说。  相似文献   

3.
《法制博览》2009,(1):15-18
顾眉,字眉生、梅生,号横波、智珠、善材君,江苏上元(今南京)人。适龚鼎孳:为妾,后改姓徐(《中国美术辞典》作徐眉;《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作颐眉)。工诗善呵,善音律,尤擅画兰。传世作品有《兰石图》扇页、《九畹图》卷、另有《墨兰图》卷。著有《柳花阁集》。  相似文献   

4.
《富春山居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纸本、水墨,高一尺余,长二丈四尺。该《富春山居图》,把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美景聚于笔底,满纸空灵秀逸,笔简意远,故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相似文献   

5.
葡萄,为中国文人画家所真爱,其原因是它对人类有益。《本草纲目》中谓:益气强志,令人肥健,小饥延年轻身。《史记》曰:大宛以葡萄为滔,富家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所以历代诗人画家以葡萄为题材的诗篇和画面很多:白居易的九月肃霜初熟时,宝当碌碌累累,李白的一县葡萄熟,刘禹锡、黄山谷都写有葡萄美酒的诗篇为人所传颂。明代诗人画家徐渭画野葡萄自喻,沉痛地抒发出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感喟,反映了他被社会弃置的悲惨命运。近代大家以葡萄为题材的画面可说俯拾皆是,虚谷的《偷嗜葡萄》,吴昌硕的《墨葡萄》,齐白石的《明珠》,刘海粟的《墨葡萄图》,王雪涛的《公鸡葡萄图》,黄胄的《葡萄丰收图》……可谓各显神通,各有个性,他们超常规的为前人和他人所不敢为的胆略,画出了自己艺术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53-53
有一件张大千的《天女散花》。这是他尺幅最大的佛教人物作品(167×72cm),画中的天女,其实是他的异国恋人——朝鲜少女池春红。  相似文献   

7.
尹丽 《法制博览》2009,(19):75-75
顾闳中是五代南唐的画家。我们不知道他的生平,只知道他是南庸后主画院的画家。不知道他有什么作品。我们能够知道的仅仅有一幅作品,那就是《韩熙载夜宴图》,可谓“以孤幅压五代”。顾闳中为什么要画这幅作品呢?这幅作品表现了什么?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奇想     
陈四益 《法制博览》2011,(12):54-55
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轰动一时。这幅画一九五三年国庆前在《人民日报》上刊载时,我已在读高中,曾和几位同学逐一指认画中人物,所以印象颇深。  相似文献   

9.
《法制博览》2009,(1):22-23
马湘兰,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善画兰。《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豪爽侠义,常挥金以济少年,与文士王稚登交谊甚笃。马湘兰因打国舅田弘遇一个耳光,下狱待决,钱谦益冒死救出。王稚登七十大寿时,马湘兰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为王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大病,死后葬在秦淮河畔白鹭洲公园里碧峰寺,年57岁。  相似文献   

10.
难题!在筹备《广东省改革开放十年成果展览》时,曾遇到难题! 作为极具代表意义又富丽堂皇的深圳火车站当然是要展现的内容之一。大跨度、全景的俯瞰图,最能体现这座建筑物的雄伟、壮观。但什么时候的火车站,才是最完美的?现实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