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解放区抗战民歌民谣是中国民间音乐与民众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作为中华民族抗战语境下的一种语言、音乐、舞蹈及诗歌等体裁熔为一炉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与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艺术反映,并以其创作方式、创作思想、艺术结构、艺术手法等艺术规律特点,集中体现了广大军民群众无与伦比的艺术创造力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讲话》精神最早的实践成果,解放区秧歌剧与新秧歌运动第一次较为科学地实现了传承借鉴中西音乐、戏剧、舞蹈、诗歌等文艺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统一,实现了深刻的历史政治语境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实现了抗战革命的时代旋律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统一,开创了具有中国风格和民族气派的工农兵群众的革命文艺形态,也开启了解放区及新中国全民沸腾的群众性文艺运动的崭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王明右倾投降错误产生的根源是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国情的不甚了解,将俄国革命的经验教条式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同时也来源于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中的"苏联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4.
宋剑华和张冀充分强调"样板戏""在其纯艺术追求方面"对于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形式的变革具有极大推动意义,而且"作为中国文学审美现代性的主观倾向"不能随意加以否定。黄云霞以政治理念对"英雄"塑造的影响为例证对戴锦华等提出的"样板戏"的现代性质素进行了质疑。在对上述观点进行清理的前提下,论文指出可以从工具理性、政治理性的角度来讨论本土化的中国现代性,应该看到中国文艺的现代性及其革命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在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过程中,当地党组织和广大苏区军民创作并传唱的红色歌谣,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内涵,成为革命宣传的重要手段、鼓舞斗志的嘹亮号角和对敌斗争的锐利武器,是根据地历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6.
革命歌曲作为中国革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产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革命歌曲是伴随着中国革命各阶层的成长和壮大而逐渐发展的。其创作与传唱对各时期革命的发展又产生了有力地推动作用。革命歌曲不仅具有其它艺术形式的审美和娱乐作用,同时也对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现实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7.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革命美术工作者,始终坚持为抗战服务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政治方向,深入人民群众和抗战生活之中,不断地学习民族传统和探求中国风格,创作了很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并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美术作品,充分发挥了美术这一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艺术武器的作用。他们的美术创作不是在与时代隔绝的象牙塔中完成的,而是直接投身于斗争,投身于群众活动的结晶。他们既是画家,同时也是革命家、对敌斗争的英勇战士。  相似文献   

8.
詹姆斯的内向化创作对英美现代文学影响深远,它转变了传统的审美取向和题材取向;他的"意识中心"理论是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创新;他为二十世纪的英美文学开辟了新的视野,使我们获得了一种传统文学所无法给予我们的全新的享受.  相似文献   

9.
凄凉·悲凉·苍凉——张爱玲小说审美取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爱玲作为没落贵族后裔的身世体验 ,使她在小说创作中的审美直觉和审美表述 ,直接取向于凄凉的故事背景、氛围的营造 ,悲凉的人情关系的揭示和苍凉的人生感悟的描摹 ,从而形成其独具一格的审美世界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彻底的抗战。中国共产党以其科学、正确的领导理念和战争策略实现了对这场战争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文章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党的示范作用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理念进行系统阐释,揭示这些领导理念的具体内涵及其与抗日战争胜利的逻辑关系,以期对当前执政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借鉴,时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伟业有所启示。党在抗战中的的领导理念集中体现为六个方面:高举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义旗帜以振奋抗战之民气,从而为正义之师赢得对非正义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这是共产党抗战领导理念的逻辑起点;坚持在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进行最广泛的政治动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之力量源泉;认真研究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并运用军事辩证法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军事保证;实行有效的战时经济政策以增强军力、国力,为坚持长期抗战并最终获胜提供物质保障;努力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抗战文化,使文化成为革命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战线;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抗日军队、抗日根据地建设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抗战中的精神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省际接边区域在土地革命、抗日根据地建设以及解放区发展中走向了历史时代的中心舞台,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对省际接边区域的利用主要是通过武装割据、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以及经济建设来实现的,采用了一种与省域中心区不一样的治理模式。今天,省际接边区域是经济发展的低各地区,为此,可以借鉴党早期对省际接边区域治理的智慧,打破行政壁垒,走片区治理之路,推进经济一体化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毛泽东领导开创的。毛泽东自从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辗转开上井冈山,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开端。此后,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开辟了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3.
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最早的实践成果,解放区秧歌剧与新秧歌运动第一次较为科学地实现了传承借鉴中西音乐、戏剧、舞蹈、诗歌等文艺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统一,实现了深刻的历史政治语境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实现了抗战时期的时代旋律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统一,开创了具有中国风格和民族气派的工农兵群众的革命文艺形态,也开启了解放区及新中国全民沸腾的群众性文艺运动的崭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十分重视抗战美术宣传,直接领导了“国统区”的抗战美术工作。他关心美术家的工作和生活。团结和争取“国统区”的广大美术工作者站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立场上,维护和巩固了美术界的统一战线。他积极促成了国统区与解放区的美术交流,为推动抗战美术运动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领导苏区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在中共党内正确主张的影响下,张闻天逐渐在游击战争的战术形式、政治功能、战略地位等关键问题上抛弃了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张闻天对游击战争的思考和认识,不仅是自己纠正"左倾"错误的过程,还对长征期间红军的革命斗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中共中央探索抗日游击战争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作为中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张闻天对游击战争的思考和认识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1927-1930年领导中国革命斗争过程中,转兵井冈,实现了革命力量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性转移;出击赣南,突破了井冈山时期“凭险据守”的观念局限;会师东固,激发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转兵井冈与会师东固,是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两个关节点,这期间,其思想出现了两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论南梁精神     
南梁精神是土地革命时期陕甘边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培育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涵是陕甘边革命者历史使命、道德情操的集中反映。南梁精神就是陕甘边苏区精神,与中央苏区精神及其他苏区精神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和特色;南梁精神与中央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同为延安精神的先河和源头;南梁精神是老区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庆阳老区精神的发展具有开创之功。研究和弘扬南梁精神对于推进现代政治文明、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土地革命初期,在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开始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探索的同时,井冈山地区共产党人郭化非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郭化非参加过万安暴动和湘赣边革命实践,赞同毛泽东的主要观点,他结合学习党的六大精神,对井冈山斗争进行研究,1929年10月写成《中国革命之路》。他认为工农武装割据实质是政权割据,是中国目前新的革命之方式;认定武装斗争(割据)最终目标是要夺取政权;提出完成政权割据的重要任务,应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重视共产主义文化对革命的推动作用。尤其可贵的是,面临种种困难,他仍坚信革命一定会最终胜利。《中国革命之路》丰富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是其对干部教育问题和整个革命事业思考的结果,是一代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的独创,他认为,干部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明确提出“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干部教育要同中国革命相结合,为中国革命事业服务,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干部教育工作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这些基本思想构成延安时期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最根本的内容,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社会救助工作以追求社会正义为目标,以生产自救和互助合作为救助方式,以兼顾公平与效率为方针,以保障民生为基本理念。毛泽东的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各方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毛泽东农村社会救助实践所体现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是随着革命斗争不断深入发展的。从毛泽东农村社会救助实践的角度挖掘其所蕴含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