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19世纪中叶以前,华侨与家乡的联系主要依靠往返海外与国内乡里的水客。本文认为,正是这些往返于海外和闽粤侨乡的水客,加强了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的联系。水客不仅是侨批业的创始人、金融网络的建构和经营者,而且也是海外移民网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华南抗战时期,广东省银行与具有竞争关系的私营侨批业曾走向合作经营.研究表明,战时环境是促成这一转变的诱因,互利互惠则是双方合作能够持续至抗战胜利的深层次原因.在此过程中,广东省银行依托自身的官方背景和地利优势为侨批业提供批路安保、转驳侨款、接济头寸等服务,侨批业则解决了该行在侨汇揽收和解付环节上的短板,并在经营管理方面提供了一些经验借鉴.双方合作卓有成效,为充实正面战场的军备物资、赢取日伪发动的华南经济战乃至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牟利是侨批业的本质属性,抗战时期与政府银行的合作妨碍其实现利益最大化.抗战胜利后,为寻求更大的汇兑利益,侨批业势必要挣脱广东省银行的控制而寻求自主经营,而战后彼此关系的调整又缺乏强有力的机制化保障,由此双方重新走向了竞争和争夺.  相似文献   

3.
华侨汇款是中国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和国内广大归侨侨眷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其管理政策也长期是国家侨务政策的重要内容。但1957年"大跃进"开始后的20年间,侨汇却一度受到"左"的社会运动影响而不断减少。为提升侨汇收入,国家不仅一再重申侨汇的重要性,而且还在增加侨汇物资供应、避免侨汇遭受侵犯、提高侨批业经营积极性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政策,保障了侨汇的逐步增长。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中美关系解冻后,由于美洲侨汇的活跃以致中国侨汇总量达到建国以来的新高峰。尽管历经"大跃进"和"文革",但中国侨汇政策因侨汇收入的经济实效性而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执行和维护,与中国特殊时期社会运动及政策"左"的性质之间具有差异和不同。  相似文献   

4.
从侨批看跨国华人的教育与社会传承(1911—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一个潮州家族的侨批,探讨教育对于跨国华人认同和社会传承的作用。在本文的个案中,陈遗恩父子很重视后代的教育,支持女子教育。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主要来自跨国家庭的生活需要以及其在南洋谋生的经验教训。孩童时代在侨乡的生活经验与文化教育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华人的家乡认同,而南洋的生活经验与文化教育则奠定了他们以后的生活道路。双重的教育、双重的认同和不断转换的角色,构成了跨国华人的本质特征,而教育则成为跨国华人社会承传中重要的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民周刊》2012,(38):22-23
这不是一款普通的车——这是一个跨度近30年的故事,一个属于那些年代的温情记忆,一个联接了城市命运、文化和情感的纽带。桑塔纳(SANTANA)在1983年扎根上海后,不仅成为上海继外滩建筑群之后被国人和世界所熟悉并认同的另一个"符号",更重要的是,它撬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变革,并使之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6.
新书架     
正大国战略:国际战略探究与思考王缉思著中信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关于国际战略和世界政治的学术思考的结集。全书分为"中国的国际战略""中美之间""远观美国""世界政治评说""治学与读书""学人情怀"六个部分,其中囊括了作者对中国外交及国际战略的总结与前瞻,对中美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解读和判断,对美国内外政策与美国兴衰的评估,对近30年来世界政治走势的剖析。除了这些深入分析国内外大势的战略思考,本书还收集了作者为一些学术著作或学术期刊撰写的序文,以及作者接受国内媒体采访的访谈录,这些篇什反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中国与各合作方的共同努力下,务实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对"一带一路"倡议与习近平主席后来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学术界给出的解释却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的存在说明对这一关系的认识还没有形成一致,尚需进一步探讨。文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未来世界的展望,是中国的国际社会理念。它超越了国际政治学领域的国际社会概念,因为在这种国际社会状态下,各方承认他们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深度的相互依赖关系(或某种形式的共同命运),并因此愿意通过协商、合作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处理各国/各文明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化解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以创造和维护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一带一路"倡议则是中国以激励性机制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包含的国际社会理念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一、混业经营组织模式概述从国外的文献来看,对混业经营金融机构有着各种各样的称呼,如全能银行(universalbank)、金融联合企业集团(financialconglom erates)、一体化银行(integrated banking)、金融集团(financialgroup)等。在美国学者所写的文献中,提及混业经营时较多采用的是银行控股公司(Bank H olding Com pany,BH C)或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lH olding Com pany,FH C)等,这是由于美国在实践中多采用此种模式进行混业经营,一些美国的学者也常使用universalbank一词,而欧洲学者与各国监管当局(如英国与德国)较多采用的是financialc…  相似文献   

9.
乐石滢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1):49-63,154,155
历史教科书是建构民族成员历史记忆乃至民族认同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印度民族认同建构中,历史教科书如何认识中国这一历史悠久的邻国和定位中印关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印度中央和六个邦现行的高小(6~8年级)、初中(9~10年级)阶段历史教科书,可将印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按印度史的分期大致分为近代前、近代、独立后三个时期。近代前,中国是印度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贸易伙伴、友好邻国、物质文明大国,而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印是"学生-精神导师"关系。其中,西藏被塑造为印度文化圈的成员,而非中国的一部分。步入近代后,中印同样在帝国主义殖民浪潮冲击下,经历了衰弱和被剥削的文明古国,印度的教科书将中国视为"难兄难弟"。独立后,中国仍然被书写为国际格局中重要的一极,但中印之间围绕边界、涉核、涉巴等问题,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立,中国也开始在教科书中被视为对手和威胁。此外,印度的世俗民族主义、印度教民族主义和地方视角也导致了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差异性建构。  相似文献   

10.
朱哲莹 《德国研究》2014,(4):F0002-F0002
正第二届中德论坛于11月8日在同济大学召开,主题为"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德国和美国"。本届论坛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和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并得到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的支持。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德国前驻上海总领事、现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芮悟峰以及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  相似文献   

11.
位于印度尼西亚外岛地区的苏北省棉兰市有50万华人在这里世代生存、发展和繁衍后代,他们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群体,他们与当地民族一起团结奋斗,共同为棉兰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与印度尼西亚其他地区华人一样,他们热爱印度尼西亚,建设印度尼西亚,已经成为印度尼西亚忠诚的公民.如果说棉兰的华人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们更具有华人的特色,具有更高程度的国际化,他们与当地民族的关系也更为融洽,更为和谐.  相似文献   

12.
吴新奇 《东南亚研究》2001,(3):69-71,76
北伐战争是一场反对国内军阀,争取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这场战争发动后,素以爱国爱乡而著称的千百万海外华侨,身在异邦,心系祖国,为争取战争的胜利,积极支援北伐,写下了爱国主义的新篇章.华侨对北伐战争的支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3.
鞠玉华 《东南亚研究》2013,(1):54-58,72
本文以实地访谈和其他形式的调查为根据,考察海外新华侨华人子女在"异文化摩擦"中的成长过程;探讨他们在父辈文化和主流社会文化交叠环境中,接受语言学习、文化传承的状况;分析家庭教育的代际关系与跨文化碰撞对海外新华侨华人子女成长的影响;从文化认同、价值观形成等层面,阐述在文化传承中,新华侨华人子女如何努力接受多种文化,使中华文化与异文化兼容,逐步形成更多元、更开阔的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洋洲地区逐渐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居民主要的移民选择地之一。随着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这一领域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综述梳理和评述了有关大洋洲华人史的演进脉络与华人社会的经济、教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论著。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至二次大战前为第一阶段;二次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70年代末以来为第三阶段。纵观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还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1)研究力量有待加强;(2)经过深入研究并有一定理论深度的专著较少;(3)对大洋洲不同国家华侨华人的研究程度明显不平衡。  相似文献   

15.
Peter Clegg 《圆桌》2016,105(5):543-555
Abstract

There are 14 United Kingdom Overseas Territories (UKOTs), of which nine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European Union (EU) via the Overseas Association Decision adopted by the EU in 2013. Gibraltar, meanwhile, is part of the EU under Article 355(3) of the Treaty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U. Only the citizens of Gibraltar were able to vote in the referendum on the UK’s membership of the EU, but the consequences for all are potentially very significant. The UKOTs benefit currently from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as well as development assistance and policy dialogue. The article considers briefly the growt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KOTs and the EU, before setting out the key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which the territories are keen to mainta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minor) role the UKOTs played in the referendum debate, and what might happen to the present levels of cooperation as the UK disengages from the EU.  相似文献   

16.
华人的认同在东南亚是相当复杂和敏感的问题。本文将以菲律宾为例,探讨海外华人认同的变迁。菲律宾华人认同的变迁与其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衡量华人认同变迁的因素很多,本文认为主要包括:其一是民族的认同;其二是政治的认同,即国籍的认同与在移居地对参政议政的态度;其三是叶落归根或落地生根。这既可作为菲律宾华人认同的指标,也可以作为华人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时代,海外华文传媒是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参与者。文章首先探讨了国家形象的涵义与特点,分析了制约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与现实因素,指出海外华文传媒在塑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改革开放、民主法制的国家形象以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文章还介绍了中国塑造自身国家形象的方式,并强调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必定是中国自身,海外华文传媒只处于向世界真实说明中国、构建良好中国形象的附属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世界侨情报告:2011—2012》是一部以反映当前海外侨情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报告类出版物,力求及时研讨全球传统及最新华侨华人居住国侨情动态变化情况,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侨务政策建议。该报告具有涉及面广、时效性鲜明等特点,但也存在对个别国家和地区的侨情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翟韬 《东南亚研究》2020,(1):134-151,158
美国在冷战时期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是冷战国际史学界最新的一个研究领域,是美国对外宣传史、华侨华人史、中美关系史三个领域交叉的产物。美国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经历了从中国政策向东南亚政策的转变,以香港美国新闻处为核心宣传机构实行遥控指挥,并把《今日世界》杂志为代表的书刊纸媒作为主要传媒手段。美国对华侨华人文化冷战的主题和项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台湾声誉,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反共宣传,用华裔美国人的形象宣传美国价值观,和台湾合作与中国大陆争夺侨生教育。美国对华侨华人的宣传主要并不集中在对政治、外交事件和美国政策的报道和阐释上,而是把重点投注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情感的塑造上,其根本观念以及核心的宣传思路是直接诉诸塑造华人身份认同,把冷战意识形态建构为华侨华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此举于今仍有影响。研究美国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对认识和理解当前的中美关系和大国竞争态势可以提供一定的镜鉴。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是华侨华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了解并关注这一新的领域的研究概况,有助于把这一领域的学术研讨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