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缅甸若开邦罗兴伽人的生存与发展引起全球关注,而对罗兴伽人的介绍、分析绕不开一个话题——身份问题。作为一个群体,罗兴伽人存在族群身份和公民身份两种角色。从族群特征来看,罗兴伽人的族群特征是明显的,且族群认同较高。但从1982年《缅甸公民法》来看,罗兴伽人未被承认为缅甸本土少数族群,亦未被赋予公民身份。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原本广泛存在于世界上多族群国家的族群认同与公民认同之间的矛盾在罗兴伽人身上演变为另一对事实上的矛盾:罗兴伽人处于一个内部较高的"自我假定"的族群身份认同与未被"他者赋予"族群身份、公民身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当前罗兴伽人身份认同陷入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2.
傣族的蛋生人龙女故事十分独特,其产生与缅甸蛋生人故事关系密切。由缅甸蛋生人龙女故事到傣族蛋生人龙女故事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不仅折射出缅甸与掸傣民族、掸族与傣族之间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从人类学"族群认同"理论的角度而言,还充分体现了传说故事所具有的族群认同功能。  相似文献   

3.
缅甸是一个族群状况复杂的国家,族群问题在缅甸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独立运动时期,缅甸各民族的团结被放在了首要地位,并通过《彬龙协议》相互约定独立后采取民族自治的联邦制。但是,独立后的缅甸政府却在联邦制和民族自治上有名无实,相反强调"一个种族(缅甸族)、一种语言(缅甸语)、一个宗教(佛教)"的强制民族融合政策,这直接造成了国内大规模的族群冲突。2003年8月缅甸政府推进民主转型以来,族群冲突依然成为阻碍民主转型的重要障碍,甚至还将完全逆转民主转型,如何解决该冲突成为当前缅甸政治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钟小鑫 《东南亚研究》2023,(5):119-133+157
在传统缅甸华人社会中,“在商言商”、“远离政治”的诤言与理念成为其族群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准则。缅甸老一辈华人一直向后辈灌输参与政治的危险性,以及华人曾经卷入政治运动的惨痛记忆与深刻教训。这种角色定位与缅甸华人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然而,在近年来缅甸云谲波诡的政治变幻中,缅甸新生代华人表现出与其父辈完全不同的政治风貌与政治姿态。特别是在2021年缅甸军人再次接管国家政权的背景下,许多新生代华人纷纷涌向街头,积极表达民主诉求。新生代华人的身份认同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探讨缅甸华人身份认同和政治参与的变迁,是理解缅甸华人社会以及缅甸政治发展趋势的重要维度,并为进一步探究缅甸民族国家建构中新生代华人的身份与角色提供了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5.
张添 《东南亚研究》2020,(1):33-68,155,156
缅甸进入后军人时代后,国内呈现由军人集团和文官政府组成的"双头政治"权力格局,这种格局是前军人集团政治设计的结果,对现在缅甸的外交政策有很大影响。在外交政策的制定、落实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过程中,"双头政治"的博弈因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而变得更加复杂,体现为军人、文官政府和少数民族的"三方博弈"。在缅北民族和解进程中,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使得缅甸陷入既需要外部帮助斡旋而又让外部难以有效参与的困境。在中资大项目问题上,这些博弈导致缅甸对华政策出现"依赖"与"反依赖"纠葛,而中缅关系无法有效推进的局面。在若开罗兴亚人问题上,各方博弈更使缅甸陷入国际道义、政治与法律围攻的窘境。究其根本,缅甸仍停留在"求稳定"与"求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国内长期存在的政治认同分歧与族群割裂,使其在后军人时代可能进入另一个"乱局"。军人势力仍然强大、文官政权软弱、少数民族各自进行不同程度的国际动员,各方"自助"而"不得助"的客观形势,使得民盟政府初期良好的外交环境日益恶劣。因国内政治而不断引发外交危机,缅甸孜孜以求的独立自主、中立主义和韧性外交受到极大影响,缅甸的复兴梦与发展梦未有穷期。  相似文献   

6.
2012年之后,由于跨国罗兴亚人网络的努力,缅甸的"罗兴亚人问题"从缅族、若开族、罗兴亚人三者之间两两矛盾的一个方面,转变成缅甸政府与世界范围内的跨国罗兴亚人网络、国际组织之间围绕罗兴亚人人权问题的较量,从一个国内问题转变成一个国际问题。面对国际社会的压力,缅甸政府逐渐意识到缅甸"罗兴亚人问题"的重要性,先后成立9个调查委员会,对"罗兴亚人问题"展开调查,企图正本清源,把它放回到既有的族群冲突框架之内、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寻找解决的办法。在"罗兴亚人问题"上,中国政府一方面奉行不干预内政原则,反对一些西方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干预缅甸内政;另一方面积极斡旋,促成缅甸和孟加拉国就"罗兴亚人问题"展开谈判,帮助缅甸政府开发若开邦地区,为缅甸族群冲突的根本解决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些都有利于"罗兴亚人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在完成从"过客型"到"定居型"的转变后,因应政治身份的变化,在文化上也逐渐融人所在国社会.笔者认为海外华人的认同,主要是文化认同,目前还处在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融合与冲突并行.同时,在全球化时代,存在加速认同与冲突的二律悖反的现象,即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一方面有强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这一趋势则有可能导致潜在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吉隆坡第一座清真寺佳米寺及其周围区域伊斯兰文化的变迁过程和现状,审视了族群多元化与宗教认同的关系,分析了城市化、全球化和移民对社区的影响.历史悠久的佳米寺正由单一的马来人社区中心变为多族群临时的互动场所,其带有族群特色的伊斯兰文化发生涵化,外来移民的离散型社区成为他们融入马来社会的实体边界.在解释多元伊斯兰文化社会中的族群互动和文化共生时,应重视内附于伊斯兰教义中的团结精神,而不是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赵柯 《欧洲研究》2012,(2):69-81,160,161
本文主要分析瑞士如何在强邻并立的严峻地缘政治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在国内不同语言、文化的族群中打造出统一的瑞士国家与民族认同和稳定的国家体制。传统观点将瑞士联邦政府实施的"直接民主"、联邦制下的地方自治,以及对不同语言和多元文化的保护政策等看做是保持国内各个族群,特别是使用不同语言的居民之间能够和平、和睦相处的"灵丹妙药",把瑞士树立成"不同民族间融合"以及成功解决"民族间冲突"的一个典范。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具体的政策和制度并非瑞士国家和民族建构成功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瑞士建国进程中所面临的初始条件、外部威胁、地缘政治和战争冲突等因素才是决定其成功建立统一的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缅甸的佛教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佛教是缅甸的国教 ,在缅甸已有上千年的传播历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佛教影响到了缅甸文化的方方面面 ,成为缅甸民族文化的核心。佛教随着时代的变迁 ,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它在缅甸的发展壮大与统治阶级的扶值、崇信密不可分。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缅甸佛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