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分析中越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在新时期两国携手共同推进中国—东盟合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地区新近的安全问题和挑战蕴含着多元“安全—发展”知识背景。长期以来,安全和发展基于“安全—发展”事实本身,由早期的二元分割上升为联结整体,使安全和发展摆脱了原有的抽象分离的样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积极引领,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和发展互动迎来契机,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日益形成联结并进的新形态。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迈向安全合作,安全合作又助力经贸合作,成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蓄水池和稳定器。作为东南亚地区重要行为体,中国和东盟的“安全—发展联结”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必然选择,为区域合作提供了积极的示范效应,有利于消解东南亚地区的矛盾、分歧和不确定性风险。这种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和东盟积极互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调适、升华的产物,超越了纯粹中国—东盟双边范畴,为包容、开放、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建立提供了强大引擎“。安全—发展联结”和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存在理念、目标、功能和手段四维内在逻辑“。安全—发展联结”下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应采取如下布局和策略进行实践探索:加强战略互信、拓展制度合作...  相似文献   

3.
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优先区域,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一带一路"息息相关。中国与东盟应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发展安全,增进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探索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国际会展品牌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发展之运而生,承担着为加速自由贸易区一体化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服务的责任。这是一个有着特殊背景的博览会,面对经济日趋全球化和国际会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中国—东盟博览会从一开始就应积极地探索其国际会展品牌的道路,使它在国际会展的市场上有强大的竞争力和永续的生命力。一、中国—东盟博览会建成国际会展品牌的必要性(一)中国—东盟博览会面向国际市场开放,充分发挥它的潜在价值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虽然是会展业的新生儿,但它天生就打上了国际化的烙…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传媒合作对促进中国—东盟民心相通和中国开展周边外交意义重大。当前,中国—东盟传媒合作存在理论准备不足、合作机制不畅、合作方式单一等问题。未来,中国—东盟传媒合作应注意更新合作理念、强化智库建设、实现精准合作、重视社交媒体和视觉符号的运用等,进一步提升中国—东盟传媒合作水平,更好地为中国—东盟合作服务。  相似文献   

6.
推动中国与东盟关系由硕果累累的"黄金十年"迈向前景广阔的"钻石十年",中国应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中国提出了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广受国际关注与好评。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国与东盟关系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7.
东盟成立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在人类发展、社会福利和保护、社会公正和权力、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立东盟身份认同等领域内开展合作,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合作机制以推动东盟社会文化发展。中国—东盟社会文化合作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经验有相通之处,坚持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以政府交往和民间交流并重的方式进行合作。以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成立为新契机,中国应正确认识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发展现状、中国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定位以及中华文化在东盟的影响力,以推动中国—东盟社会文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中国—东盟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发展。冷战后东亚地区认知结构的变化及中国对东盟规范的内化使中国有了新的身份定位,在这种身份定位指导下的国际实践加深了东盟对中国新身份的重构和认同。中国身份定位的温和与理性及中国自我利益的不断扩大是导致东盟认同中国新身份的重要因素。身份政治理论在给我们提供新视角的同时,其学理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解释和指导国际实践。  相似文献   

9.
邢瑞利 《和平与发展》2023,(6):105-133+158
东盟在美国“印太经济框架”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美国开展对华战略竞争重点争取和拉拢的对象之一。东盟国家对“印太经济框架”总体上持积极认知,并采用了“借力”与“平衡”的双重应对策略,东盟与美国在该框架下围绕数字经济、供应链韧性、清洁能源等核心议题领域的合作呈明显升温态势。美国“印太经济框架”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形成了分化双方关系的压力,但由于该框架与东盟主导的区域合作机制在本质上存在竞争,因此也为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鉴于此,中国应理性看待东盟国家与美国的经济合作,通过加强战略对接和提升制度合作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尽可能降低“印太经济框架”对中国—东盟关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盟关系:新的启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同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不断深入,经贸合作蓬勃发展,人文社会领域合作成果显著。持续对话与深入合作,为双方积累了厚实的政治互信基础;"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升级版为双方经贸融通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扩大的人文交往为双方筑起民心相通的桥梁。与此同时,东盟内部整合、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双速推进、域外大国的介入、南海问题的干扰,使中国—东盟合作面临复杂挑战。2016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中国—东盟关系和双方务实合作站在历史新起点上。面对中国—东盟合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双方应继续提升政治安全互信、切实加强战略对接、深化产能合作、助推次区域发展、丰富人文内涵,不断将中国—东盟合作做深走实。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到访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为中国和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双方政治互信和安全合作关系的增进提供了新理念、新指南,同时或可为南海问题和南海局势的发展带来新环境、新框架。中国不仅要持续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和为双方在南海问题上展开互动营造更为良好的政治氛围,而且还应积极与东盟就南海议题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和正面应对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考虑,增强互动的实效性和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促使南海由争端的焦点变为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12.
2006年7月20日,在南宁举办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提出了中国—东盟“M”型区域合作战略的构想。提出这一构想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是新时期中国与东盟次区域合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化和发展,对中国与东盟的区域合作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孆 《东南亚》2006,(2):18-23
今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15周年,回顾双方关系发展所走过的历程,中国已与东盟在政治上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经济上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展望未来,中国—东盟关系除了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外,还要拓展合作的领域,特别是双方的安全合作。本文拟在分析国际社会安全观变化和演进,以及比较中国与东盟的安全观的基础上,阐释中国与东盟开展安全合作的必要性。一、安全观的变化和演进随着冷战的结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所经历的重大转折,即经济因素明显上升,区域一体化过程加速,国家间相互…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东盟信息资源及数据库建设浅析和对策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1年11月 ,在文莱举行的第5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10 +1)会议上 ,中国—东盟双方领导人达成共识 ,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3年10月 ,中国与东盟又签署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 ,旨在培育睦邻友好 ,加强互利合作 ,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04年11月 ,中国在广西南宁举办了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系列的举动表明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正向着更实际、更广泛的方向发展 ,因此 ,开展网络环境下中国—东盟信息资源和数据库建设 ,将符合双方日益增长的交流需要。一、网络环境下东盟信息资…  相似文献   

15.
2016年9月8日,第九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在中国广西南宁举行。与会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智库机构、高校、政府和企业单位代表等100多人出席论坛,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会议主题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海上合作""东盟共同体建设与中国—东盟合作发展"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智库交流机制建设"等5个主要议题展开了对话、交流和探讨。本文对与会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黄捷 《东南亚纵横》2022,(5):105-112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制度逐步向区域一体化建设趋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惠益共享逐渐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推动中国—东盟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中国—东盟共建共治共享惠益的现实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共享性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专有性相冲突、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缺乏利益保障机制、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差异限制惠益共享的范围等突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惠益共享机制建立存在问题根源,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讨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惠益共享机制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CAFTA框架下的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发展概况 2001年,中国和东盟就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问题达成共识,至2010年将建成CAFTA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于2002年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平均每年以21%的速度递增,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与东盟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也快速拓展。本文在论述国际文化合作研究价值与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广西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成效、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鉴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仍将继续拓展和深化,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文化、经济互动趋势将日趋明显,故广西应发挥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9.
2017年11月9日,第十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与会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代表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共赢"的会议主题,以及"东盟成立50周年与中国关系现状和展望""中国—东盟海陆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东盟智库交流机制建设"等4个议题展开了交流对话和探讨。本文对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20 0 1年 1 1月 ,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了在 1 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今年 5月 1 4— 1 6日 ,第三次中国—东盟经济高官会和第一次中国—东盟谈判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 ,双方就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原则、模式、内容、时间框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达到了预期目的。 6月 6— 7日 ,中国—东盟贸易、投资和发展合作国际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双方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取得一定的共识。此外 ,中国—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和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晤将分别在今年 9月和 1 1月举行 ,预计双方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问题上取得实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