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视角,从公共政策问题出发,"重庆出租车事件"可以作为有意义的例证.通过对重庆出租车行业政策制定系统三要素的分析,特别是对政府、出租车运营公司、出租车司机和市民等相关利益主体的探讨,构建了出租车行业政策制定的协商对话模式,各政策主体通过协商对话的民主形式平等参与政策制定,以此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与合作性,实现社会组织由政府主导的单边模式向"利益相关者协作"模式转型。文章对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进行了分析,剖析当前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困境,并提出合作对象选择、信息沟通协调、公民参与和监督评估四大机制的构建,以期为推动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进程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试图以上海医疗卫生改革政策制定和重构城市新型医疗服务体系为案例,对政策过程中利益相关者行为模式变化与政策规则调整的渐进主义特征做出解释.通过案例研究和制度分析的方法,本研究发现如何控制利益相关者的阻力行为以及强化决策者的预期信念,对于推动政策变迁的进程至关重要.上海市医疗卫生政策决策者是否能够进一步推进改革政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依赖于其对已有政策的效果(即相关者行为模式的变化与预期的方向相吻合或一致的限度),而且还取决于其对进一步改革政策下利益相关者行为模式变化的预期能力及其一致性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我国应急响应中各参与主体协同问题,构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急响应协同分析模型。通过利益相关者属性分类,即权力性、合法性、紧急性三重属性,来解析各应急响应协同中七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解读应急响应中的协同问题。并以汶川地震的协同救援,检验所提出理论框架的有效性。从而透视各个类型的利益相关者的应急响应协同行为,为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协同救援问题提供新的理论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1)
城镇化进程是社会变迁也是利益变迁的进程。城镇化进程是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增量的过程。各利益相关者只有通过制度、机制、资金和资源有效、适度参与到整个城镇化进程中,才能确保各自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增加。  相似文献   

6.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城市社区的治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区治理是社区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社区治理主体在应然层面的"理念主体"概念,为我们解释治理主体的角色和判断社区治理结构的合理性提供了标准;实然层面的"行动主体"概念及其制约因素,为我们分析实践中社区治理过程提供了一种方法.构建社区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网络,有助于推动社区治理与社区和谐.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带来公共资源交易领域项目的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呈现出多元主体间的利益诉求日益分化和复杂化,引发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内关键个人、群体或组织基于各自不同利益偏好的利益矛盾和争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成为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的重点场域。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研究重点从政府这一单一主体扩展到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中地方政府、企业和专家学者等多元利益相关者,通过分析它们相互间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关系,探析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针对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和冲突表现,需要从厘清利益相关者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冲突中的角色定位、加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冲突防范的制度约束、整合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相关者冲突发生的内外监管机制和搭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合作的"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等四个方面推进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共赢的路径诉求,以期避免各利益主体间的"零和博弈"和"冲突内耗",有序推进我国腐败治理范围内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冲突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经营者、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雇员、政府及其他有关利益主体。公司治理需要全体利益相关者参与,形成一种共同治理的机制。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应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构建债权人参与治理机制,重视员工的合法利益,规范国家所有者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行为。  相似文献   

9.
孟晓华  张曾 《公共管理学报》2013,(3):90-102,141
研究了当前中国情境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压力来自哪些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的环境利益诉求是什么,进而分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驱动机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H石油公司渤海漏油这一典型的公开环境事件,依据公共危机事件四个阶段的划分理论,研究不同阶段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和要求,以及企业的回应或措施。研究发现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披露的关注点与影响力具有较大的差异,并随着环境事件的孕育、震荡、调整和适应、结束四个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研究提出了政府如何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企业环境责任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价值在于揭示中国情境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特点,以及各个阶段中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力不是平行的,而是交织形成复杂的驱动力,这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中国环境披露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解析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题。市民化不仅是生活消费习惯、理念等的市民化,更是相关利益主体利益格局重新分配以及寻找平衡点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顶层设计,还涉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财税体制以及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目标是真正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到那些为追求幸福而常年奔波于城乡之间的群体。  相似文献   

11.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离骚>中的"求女"和<洛神赋>中"恋爱"情节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两篇的作者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求女"与"恋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对美政理想途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非常"男""女"     
王奇伟  谭宏姣 《学理论》2009,(30):236-237
针对近年来网络中流行的新词族“X男”“X女”,本文运用描写与解释的方法,从“草食男—肉食女”、“肉松男—干物女”、“凤凰男—孔雀女”、“型男—索女”这四组有关男女的新词语的词源,词义特点,流行动因等角度作出初步分析,并揭示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年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纳撒尼尔·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深受无数读者的青睐,也得到了无数批评家的赞美与肯定。利用颇具邪恶色彩的背景,故事探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其信仰的不肯定。通过解析人物与邪恶罪行之间的关联,阐明了什么是黑色力量。通过对故事所用象征手法及其他写作手法的分析,旨在进一步剖析作品及其作者本身给读者所带来的黑色印象。  相似文献   

16.
“全球伦理”与“文明冲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上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希望能在不同化传统中找到某些维护世界和平的伦理原则,找到“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非常重大的课题。对此本提出四点看法:寻求伦理观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识”很有意义,因为人类在伦理问题上必定有其共同的方面,必定存在可以为不同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寻求“全球伦理”需从各个民族化传统中吸取资源,在尊重各民族化传统的伦理价值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有利于构建全球伦理的思想和观点:寻求“全球伦理”必须关注当今人类存在的重大问题,如“和平与发展”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此原则不仅对消除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战争有正面的积极意义,而且亦是推动各国家、各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4)
先秦儒学作为私学追求的是成就己身,儒家后学提出的"慎独"修身成己思想充实了儒家私学"为己"的理念。在春秋战国儒学不受诸侯喜好的现实环境中,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在讲学育人和传承中面临着践行危机。如果把"慎独"思想中的"修身成己"与儒家"为己之学"中的"为己"结合起来,儒家私学危机就可以迎刃而解。可以说儒家的"慎独"思想与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8.
自周初德治主义的萌芽至汉朝中国伦理传统“德治”模式的确立,其间历经管仲以法为主的德法结合论、孔子的以德治国论、荀子的礼法并重论等治国理论。然而,基于批判秦朝“法治”实践发展起来的汉朝治国模式,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走向了纯伦理化的“德治”。与之相应,其培养“德治”主体道德素质的“治德”范式呈现为片面的伦理型特征。自汉至清历朝历代由盛而衰的“德治”循环实践证明:伦理型“治德”前提下的“德治”陷入了“德治”悖论。化解“德治”悖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选择是全面认识、借鉴吸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治国理论及其“治德”范式,促进“治德”的伦理制度化。  相似文献   

19.
自从"华盛顿共识"诞生之后,修复甚至反对"华盛顿共识"的各种"共识"和"模式"不断涌现,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之间有不同的国情差距,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的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共识"或"模式",但是在宏观领域和大趋势上具有一些"共性",而这些"共性"就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剖析各种"共识"和"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中的"和",包含"协和万邦"、"保合太和"、"和与同异"、"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实生物"等一些基本命题,这些命题中的"和"都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分别代表不同的矛盾解决方式,而不是只讲"融合"这一种方式."和"本身就是多样性,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将"和"的思维运用于事事物物,就可得到各种不同的矛盾解决方式.既包含"求同存异"的解决方式,也包含"保存对立面"的解决方式、"增损对立面"的解决方式、"拒斥对立面"的解决方式、"在矛盾双方此消彼长时不偏倚彼此"的解决方式、"双方同归于尽"的解决方式,等等.所有"矛盾解决方式","和"都可以容纳,因为这正是"和"之本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