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王清 《岭南学刊》2009,(6):30-35
个体理性规避行为的无组织、无意识的聚合,形成集体无意识行动,也是社会力量推动制度变迁的方式。其原因是:集体无意识行动大多发生在弱势群体之中;集体无意识行动是个体理性规避行为的无组织的、无意识的聚合;集体无意识行动推动旧制度变迁具有约束条件及其局限性;集体无意识行动与集体无行动的选择,是由比较收益决定的。从我国在流动人口管制制度变迁过程中,集体无意识行动的作用发挥,推动流动人口管制制度变迁,充分解释了集体无意识行动与制度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跨文化的视野来看 ,禅宗顿悟自性论与荣格原始意象论之间存在逻辑起点、终极目标、思维方式、批判精神等方面的相似点。正是这些相似点的存在 ,才能真正理解艺术化生存的奥秘 ,实现禅与西方思想的交流与中西文化心灵的沟通。1  首先 ,禅宗顿悟自性论与荣格原始意象论的逻辑起点极其相似。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 ,是指通过大脑遗传的心灵气质 ,是从原始社会以来人类共同经验的积淀。他说 ,“无意识神话学的原始意象是人类共同的遗传物 ,我把遗传这一领域称为‘集体无意识’ ,用以区别于个体无意识。”① 在荣格看来 ,集体无意识是一切…  相似文献   

3.
沈雪 《人民公安》2010,(23):56-56
“男性在孜孜以求心中的理想,来实现人生的价值时.难免会遭遇挫折与失败而导致身心疲惫,此时能够安息他们受伤的心灵的.莫过于女性所给予的身心抚慰”,这样一种“母性般关怀的集体无意识”,体现在新版《三国》剧中的女性角色的爱情模式中。  相似文献   

4.
雷牡丹  张铃鹿 《前沿》2014,(13):208-209
从西方女性研究的角度分析民俗学时,西方女性研究者认为类似于格林兄弟的民俗文本故事的创作者,是导致当代西方女性地位弱化、边缘化的主要原因。女性研究者认为,格林兄弟以男性的视角编辑创作文本,文本中形成了女性从属、被动的社会角色定位。如《灰姑娘》等故事中充斥了女性“弱者”的形象,表现出女性被动、从属的形象,女性必须要温柔、美丽、善良才能赢得幸福。这种男性创作者灌输的思想直接导致女性地位的特殊化,影响了未来数代西方女性的成长发展。笔者疑问,是文本的创作者影响了西方视野中的女性文化,还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影响了文本创作者?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者的研究观点是否正确?本文从民俗学的人类学派、仪式学派、结构主义理论以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四个角度来反驳西方女性研究者的看法。希望通过这些理论,能够以新的角度看待女性研究问题,对西方女性研究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一个基本事实,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是文化长期塑造影响的结果。现代心理学认为,存在着人类生活中一种影响制约我们思想行动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自信和强大软实力的表现。文化自  相似文献   

6.
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考察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关系 ,深入认识无意识的本质特征 ,将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从思维模式方面 ,深层地理解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活动的实质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作为母体民族发展到相当阶段的产物,史诗无疑是最能反映该民族其时社会风貌、价值取向以及文化特征的。在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和《荷马史诗》中,塑造了一大批女性形象,其中又以与英雄关系最为密切的英雄配偶最为生动。这些人物在文本中除了起到丰富情节的作用之外,还隐晦地将其民族集体无意识心理进行了外现。借助于英雄时代因争夺女性而起的战争,对这些事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还原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民族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8.
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区别性、协同性地体现于犯罪行为无意识动机的各个方面。青少年犯罪动机包括意识的犯罪动机与无意识的犯罪动机两大方面;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无意识动机典型地体现在犯罪的行为动力中,它们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深度心理力量,并与意识状态的犯罪动机共同构成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动机力量。在多层面无意识的作用下,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无意识动机具体体现为本能冲动力、罪恶情结动力、好奇心动机、逞强动机、逆反动机等多个动机成分。它们对于犯罪侦查、罪犯矫正与犯罪预防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生育主体,女性对生育疼痛的认知,代表着她对自我与外在的理解和处理。当女性介入历史文本的书写,这种独特深刻的性别体验必然成为她们思考和表达的基点。女性文本在孕育这一偶然个体生活事件中对性别角色的体验式叙事,让我们看到女性从无意识的生育工具到主动的生命创造主体的巨大变化;生育体验与女性主体意识、生命意识觉醒之间的互动关系。女性只有获得精神的解放,在人格心理上真正独立,才能以人的立场而不是女人的立场穿越疼痛之门,成为健全的人的母亲。  相似文献   

10.
<正>没有哪一次采访如此震撼人心!当镜头对着一颗颗夺眶而出的热泪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被那些无法言说的苦难和悲痛刻划蹂凌:灾难、艾滋病、留守、失学、家暴……只有深入到这个庞大社会的显微时空,我们才能发现在歌舞升平集体无意识之下,在被高速发展的滚滚红尘遮蔽之中,无数苦难群体,命如蝼蚁,苟延踯躅。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勾勒了中心人物总统先生的独裁者肖像及其专制统治下的国民群像 ,然后据此剖析了拉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运作系统及其种种缺陷  相似文献   

12.
婚约聘礼返还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文  何斌 《湖湘论坛》2006,19(2):75-76
基于传统的订婚习俗,当事人在订立婚约时给付大笔财富的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而因婚约聘礼返还所引起的民事纠纷也日益呈上升的趋势。婚约聘礼返还问题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安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一、<荆棘鸟>中的圣经原型人物 荣格把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型",原型是人类最原始阶段形成的普遍意象,是反映人类生存状态的永恒性方面的古老模式.  相似文献   

14.
孔子及其儒学,早已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这一人格模式的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内核.本文拟对"中国人"的人格构成中的孔学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无意识理论为主要线索,结合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装置”,着重对儿童语言的获得与发展的内部机制问题进行了探索,认为这个内部机制是大脑基本结构“语言获得装置”(LAD)与儿童出生后经过“锻炼”而内化了的、对语言的生成发展有直接作用的集体无意识相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因男女一方当事人单方解除婚约或终止恋爱而导致的赠与财物归属纠纷渐趋增多,作为基层法庭的一名法官,我不是第一次碰到聘礼纠纷案件,然而,最近刚审理完的一起聘礼返还纠纷案件,其中夹杂着乡俗与法的冲突,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案情其实并不复杂。原告是一名农村青年,年近三十,性格内向,家境不佳,迟迟未能成婚。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权利身份化背景下集体剩余的存在以及女性和集体之间挤出博弈的展开,认为女性土地权益被侵害的体制根源在于土地权益的身份化,而女性土地权益的保护,归根到底也要通过土地权益的个体化或去身份化来完成。  相似文献   

18.
彭臣帅 《传承》2008,(16):100-101
本文探讨了禁忌产生和长期存在的原因、功能与危害等问题,认为禁忌民俗能长久存在的原因在于它已经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活动。禁忌有迷信禁忌和经验禁忌之分,须加强研究,批判迷信禁忌及其神秘的附会,澄清经验禁忌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女青年,现如今正面临婚姻事业的选择,她们常常陷入婚姻与事业二者择一的困境.笔者从这一现象出发,对女性自我意识进行了再思考.认为女性无意识地被女权主义话语贴上了标签,成为它们同传统男权文化斗争的工具与战场.已经内化于女性潜意识里的传统文化和女权主义话语的激烈冲撞,造成了当代中国青年女性婚姻、事业对立选择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20.
集体意向理论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中探讨的最为热烈的话题,对集体行动的说明中运用得最多的概念是集体意向,通过背后的意向,行动才能被说明为理性的行动;通过何种形式的意向,才能判断某项行动是集体行动还是个体行动,行动背后的意向是否是集体意向,需要对集体意向的基本条件作出说明,进而判断该行动是否是集体行动。而集体意向理论中关于集体意向的理解存在着争议,争论围绕的主题是集体意向是否可以还原为个体意向。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对集体意向的内容做语义上的分析,指出集体意向的特有性质,来回答集体意向是否可以还原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