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普京时期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中央集权,这让美国感到不安,促使美国对普京时期的俄罗斯政治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干预。在普京总统第一任期内,美国对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事件的评论意在干预俄罗斯的新闻自由问题。对霍多尔科夫斯基事件的积极影响则反映了美国对俄罗斯发展道路的渗透。在普京总统第二任期内,别斯兰事件后,为了应对美国政府的指责和渗透,俄罗斯政府确立“主权民主”概念,力争意识形态主动权,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确保政权稳固。当前,美国影响俄罗斯政治的热点是非政府组织问题。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其继承国,经历了十多年的政治动荡和经济下滑。普京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内政外交新政策,使俄罗斯逐步走向复兴。普京政府在吸取历史和现实教训的基础上,以复兴大国地位为指向,开展务实外交。一方面,它仍视中亚地区为俄传统的势力范围,坚决反对美国的渗透;另一方面,它正视美国介入的现实,采取更灵活的手段争取中亚国家。俄在坚持优先发展与独联体国家间关系的同时,开始对独联体国家区别对待。中亚地区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但鉴于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传统优势,美国政府没有采取冒进的政策,而是稳扎稳打,由点及面地向中亚全面渗透。俄美两国在中亚的战略是相冲突的,这将使两国在中亚展开全面的争夺。  相似文献   

3.
2000年3月,普京当选为俄罗斯新一届总统,这标志着俄罗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世纪之交给普京提供了施展宏伟抱负的广阔时空。2000年以后俄罗斯经济一直保持积极的趋势。普京总统上台以后,选择务实的政策,把振兴经济作为国家的第一要务,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俄罗斯未来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普京新一轮政治改革措施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条,是改变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直接选举制度。反对者认为,普京的改革是从联邦制向极权制过渡,无疑是政治自杀。赞同者认为,普京的改革是符合加强联邦中央政权的总方针的,与民主毫无关联。普京新一轮政治改革引起了美国和欧盟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政府已制定了将在2020年之前达到新兴工业国家的目标。为此,马来西亚政府近年来采取了许多措施鼓励外商大量投资于工业、农业和旅游业。目前,在马来西亚投资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日本、美国和台湾。中国投资者也开始迈向马来西亚。本文提供一些有关马来西亚投资“软”环境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6.
2012年初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开启了新一轮“普京时代”。普京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俄国内:俄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生的中产阶级提出加速政体改革、提高国家管理效率等政治诉求;部分民众因经济不景气和官员腐败问题对当局感到失望,社会不满情绪不断积聚;俄经济结构改革缓慢,依赖能源出口的增长模式未有根本改观,现代化步伐受阻。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普京调整治国思路,在内政、经济和外交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意在巩固执政地位,确保俄政治和经济稳定,维护并提升俄国际地位,进而为俄崛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作为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基础,是西方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民主与否的标准之一。普京执政以后,提出要构建俄罗斯的公民社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本文以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为依据,对普京构建俄罗斯公民社会的思想理论、方式方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西方和俄罗斯对于公民社会在内涵以及概念上的不同认识,并对俄罗斯公民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普京执政的8年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联邦制度的措施:按地域设联邦区,修改联邦委员会组成原则,建立统一的法律空间,对地方权力机关加强控制;确立联邦主体执行机关的组建方式,加强对地方政权权限控制,合并联邦主体巩固联邦制等。普京改革形成的政治体系在后普京时代仍将延续。  相似文献   

9.
2005年是普京连任后的第一年,也是近年来俄罗斯最平稳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普京以国家稳定和长远发展为目标,政治上继续完善联邦制、加强中央权威,力求从制度上保障国家统一;经济上在保证较高增速的前提下,逐渐放弃"纯粹自由市场经济"的理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以政府引导性投资带动民间资本向国家鼓励的领域投入,提升俄经济竞争力;外交上强化对美国在独联体策动的"颜色革命"的防范和反击,以提升东方外交促进与西方外交.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成为国内外黑势力进行洗钱活动的天堂。曾被列入了世界打击洗钱活动不力国家的“黑名单”。俄猖獗的洗钱活动严重影响了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影响了国家的经济竞争力。普京采取一系列打击洗钱犯罪的措施,取得初步成效。俄罗斯反洗钱历程中的成功措施和暴露的问题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11.
普京强化中央政权旨在治理进而复兴国家.说他要把俄罗斯拖回苏联纯属牵强附会.甚至别有居心。普京选择和推行的市场经济离不开国情.少不了适当的宏观调控.因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市场经济。普京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服从于重振大国地位目标.谈不上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构成威胁。普京脱颖而出,是俄罗斯的历史选择,也反映了一个大国久经磨难之后呼唤能人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2.
普京总统重返克里姆林宫以来,为进一步规范俄罗斯社会政治秩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强化对俄反对派势力、非政府组织、腐败官员以及互联网、媒体行业的管理。与此同时,普京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近期公开干涉俄内政的行为予以强力回击,意在显示其一贯的强硬作风,进而巩固执政基础,强化政权安全。一、推出《集会法》,遏制反对派势力  相似文献   

13.
脱离轨道 2006年7月,当普京总统在圣彼得堡准备八国峰会时,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分歧就已经不再是秘密了.关于俄罗斯融入西方社会以及莫斯科和华盛顿战略伙伴关系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十几年,欧洲一些官员也公开表示了他们对俄罗斯国内政治形势及其与原苏联国家关系的关切.例如,2006年5月4日在立陶宛的一次演讲中,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批评克里姆林宫"不公正地限制公民权利"和把能源作为胁迫、勒索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虽然独联体一些国家的政局变化对俄罗斯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2005年俄罗斯政局基本上维持了稳定的势头。这种稳定局面对于普京实现其强国战略非常重要。为维持这种稳定发展的局面,近年来,普京不得不处理几种棘手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俄罗斯政局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9·11事件之后,普京政府抓住国内经济改善、政治结构趋向稳定的时机,大幅度推进了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大多数民众对普京调整美、俄关系持肯定态度,政治精英层面较民众而言表现出更为复杂的心态。俄在与西方国家进行战略调整的同时与其他非西方国家接近,也表明俄作为一个欧亚大国毕竟有着不同于一般西方国家的广泛利益。普京政府正是在大国关系调整的背景下,稳步而又积极地推进国内政治、经济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关于俄罗斯"可控民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俄罗斯的“可控民主”并不是在普京上台后才形成的。它经历了叶利钦时期和普京时期两个不同阶段。叶利钦时期是“可控民主”的发轫阶段 ,那时还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普京时期则是“可控民主”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阶段。叶利钦时期制定的俄罗斯现行宪法是“可控民主”的主要法律基础。“可控民主”保留了西方民主的若干外部特征 ,同时受到国家政权和统治机构的严格控制和限制。普京执政以来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可控民主”。“可控民主”对于俄罗斯来说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适应俄国的现实需要。但是它也有局限性 ,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目前 ,俄罗斯的“可控民主”只是一种过渡形式 ,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把民主与国家的合理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因乌克兰事件,西方国家不断掀起对俄的经济制裁,俄罗斯经济亟需新的资金来源。俄东部地区的发展一直是俄罗斯国家战略的优先发展方向,发展东部,吸引亚太国家投资,为俄经济注入新活力,已成为俄21世纪的重要任务,当前的国际形势使这一任务变得更为迫切。俄总统普京提出,借鉴中国经验,将在东部地区建立超前发展区,以增强远东的投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普京执掌国家大权正值俄罗斯处于一个危急的历史关头。他以振兴俄罗斯为目标,横向摆脱财团寡头影响,纵向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全面建立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四年中普京推出了一系列治理和整顿措施,力图维护国家统一,恢复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19.
普京再任总统后面临着多方面挑战,如政治改革的挑战,治理腐败的挑战,与美国及北约关系的挑战及经济发展的挑战等。在诸多挑战中,经济问题的挑战是最严峻、也是关键的挑战,因为普京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问题,不但反对派会对他进行猛烈攻击,中产阶级和广大民众也将产生不满、抗议甚至抛弃普京。要在经济方面有所作为并带领俄罗斯继续前进,普京必须面对经济增长、开放市场和改善投资环境这三大挑战。在世界经济低迷、欧债危机加重和主要贸易伙伴市场萎缩的形势下,要使俄罗斯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开放市场又要避免灾难性冲击,同时还要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这对普京来说将是一种相当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普京上台以来,对教育问题一直予以极大的关注,不仅坚持每年都在9月份开学的第一天视察学校,而且还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对俄罗斯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普京不止一次地提出:教育改革要有新的思路,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的现实。经过几年的努力,俄罗斯教育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在逐步实现与市场经济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