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凤琴 《学理论》2010,(25):269-270
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降低、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实行双重标准。因此要强调"质朴厚德"的大学精神,在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础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起作用,重塑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2.
生命观是人对生命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生命观,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生命质量,也会决定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更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健康发展。但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伤害生命和漠视生命的事件逐渐增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不仅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高等学校面临的迫切的实际问题。由一个大学生自杀案件分析其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原因,通过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成才之路,将来回报社会。  相似文献   

3.
当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爱米尔·涂尔干在他的《自杀论》一书中有力地证明了社会因素对人类自杀起到的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个人与社会间特有的平衡失去、原有的社会规则逐渐打破、社会转型期的制度错位等方面。面对日益严重的自杀现象,我们必须转变心理咨询和精神医学治疗的单一模式为强化生命教育的综合预防模式,让大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创造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国家将来的中流砥柱,是社会发展的栋梁。因此应积极关注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重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树立与加强。先对责任意识做了界定,然后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当今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进行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5.
沈浩  李卫红  李文丽 《学理论》2013,(12):377-378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的事件逐渐增多,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原因。同时,重点从高校教育工作的角度提出了开展生命教育四个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王晓燕 《学理论》2013,(3):165-166,183
由于工具理性的扩张,价值理性的萎缩,使当代教育和大学生忽视了对生命价值的关注。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生命价值错误认识或是生命价值观扭曲。适时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既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紧迫任务,更是促进社会发展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赵聪  周立平  郑文宝 《学理论》2013,(10):106-107
"生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几十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关怀和润泽。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的思考与探索,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拥有一个无比美好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8.
肖凯  张杏 《学理论》2013,(24):98-99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校园暴力事件呈上升趋势。部分大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我校组织的实践小组,对武汉部分高校大学生生命观状况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有健康的生命观,少数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存在偏差。为深入认识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观教育,大学生自身、家庭和学校应当三位一体,重塑生命观教育的价值,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9.
罗冰玲 《学理论》2011,(2):235-236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需要我们做好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围绕学生人格素质的全面发展,针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现状,牢固把握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主流,把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作为一个重点来抓,以培育新时代的有为青年。而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自我学习逐步养成和提高的。影响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而学校道德教育对其影响尤其深远。因此,关注大学生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整大学生道德学习的教育策略是当今高校德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的基石是道德,它对社会、人非常重要,而德与道德对于正在成长的大学生更为重要,因为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值很高。但近代传统文化的衰落,必然造成当代大学生无视道德,更无法对道德有深刻认识,甚至会有失德行为。当下学校德育工作者可通过具体可行的制度与方法帮助当代大学生寻回道德。文章试图为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做一些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民族地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调查显示,其道德人格呈现个人本位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弱、道德意识主体化等四个方面的特征.在进一步深刻分析民族地区大学生人道德人格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文章对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和引导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方薇 《学理论》2014,(8):280-281
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客观要求的认可和接受,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当代部分大学生在对自我、对家庭、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上缺乏担当。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成熟、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观念的不正确等都造成学生责任意识缺乏的原因。要从内因和外因方面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履责。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作为被国家、社会寄予厚望的群体,他们的责任意识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把"负责任"作为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重要措施。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责任意识淡化的现象。提出高等教育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对策建议如下: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保证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增强责任意识的自觉,把强化责任意识同实现个人利益相结合;造就一支高素质教育队伍,为大学生培育责任意识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14.
吕春梅 《学理论》2010,(19):289-290
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存在着偏离奉献、牺牲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与名、利、钱、权直接挂钩的现象。因此,如何引导教育新的历史时期的当代大学生践行科学、真理、道德的人生价值观是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优化社会道德环境,从转变新的历史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根源入手,使他们成为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奉献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5.
张秀  潘勇 《学理论》2010,(6):163-165
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面对网络社会的挑战,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从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希望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不容乐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交融,相互冲击,对当今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我们提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使道德主体自觉依从社会规范,在此基础上道德主体经反复道德实践,体会道德的付出和回报,逐渐对道德规范认同,然后内化,达到社会理想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7.
从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论高校生命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璐璐 《学理论》2010,(16):211-212
近年来大学生伤害他人和自我伤害、甚至是自杀事件屡见不鲜,这些表现出的均是大学生对于生命意识缺失的一种现象,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求。从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意义等方面入手,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行和完善高校生命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8.
何冰  周长美 《学理论》2013,(18):362-363
责任意识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德,是人的一种自我感受和内心体验。责任意识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它是人类对责任的一种认识,并履行责任这一过程的中心环节中产生的自律、自觉的一种约束力量。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和社会对他们有着更多的期待,因此,他们应当具备的责任意识应更加明确,主要分为自我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4)
生命是宝贵的,它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对生命的认识和对生命教育的探索应该贯穿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生命作为教育的根源和最终目标,笔者认为只有把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通过系统的生命教育,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和存在原因出发,结合实际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层面来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性对策。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5)
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存在生活方式不健康,变相虐待生命;生命安全意识淡薄,生命耐挫力弱等问题。为此,优化大学生生命观的对策是: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生命教育,激发生命价值;社会实践活动彰显生命教育,增强生命体验;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