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建军 《党课》2013,(10):65-67
“讲真话,前提是要听真话。”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列举了在隋唐两朝先后为官的名臣裴矩。裴矩在隋朝做官时,阿谀逢迎,想方设法讨好隋炀帝;可到了唐朝,他却成了敢于在唐太宗面前直谏的净臣。  相似文献   

2.
正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写道:"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通俗地讲,就是为官者权责相系,苦乐相悖,权力大一分,责任就重一分,必须尽心尽力工作,干好苦事难事。可以说,"两苦三步"道出了为官从政的真谛:做官本是件苦事难事,必须以苦为乐,以勤为伴,忧黎民之疾苦,担为民之职责。  相似文献   

3.
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主线。他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廉政建设做出了积极探索,成功塑造了建国初期清正廉明的为官正气和诚信奉公的社会风尚。毛泽东的廉政思想内容丰富,掷地有声,为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指导: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密切结合;改进作风与弘扬正气需干部示范;依法执政与人民监督织密监控网。  相似文献   

4.
王涛 《党课》2012,(10):75-77
古往今来,世人未必都能够做官,但是为官者却始终撇不开如何做人这一话题。读读古训、读读伟人的教诲,再把做人与做官相互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做人并不比做官容易。因此,在两者的关系上.也当是先做人、后做官;好人不一定就能够为官,而为官者必须是个好人。  相似文献   

5.
陈鲁民 《奋斗》2006,(1):62-62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集·答黄廷瓒》中谈到为官之道时说:为官需做到“四耐”。“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过时迫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他虽然讲的是旧时为官之道。但对今日如何做官仍有借鉴意义,有此“四耐”,不急躁,方可把官做稳、做好、做出名堂,以不负百姓厚望。  相似文献   

6.
隔山 《党课》2010,(23):108-109
苏东坡是北宋大文豪,又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伊秉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他自幼聪敏好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惠州、扬州知府等职。伊秉绶虽然终身为官且清正廉明,但他为官的声名却远不如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影响大,他所作隶书风格独特,举世称绝。  相似文献   

7.
元结(719-772),字次山,其生活期间,正值唐王朝逐渐从兴盛走向衰败。他长期过着隐居山间的生活,即使为官也都是在地方,这使得他对社会底层见闻颇多,对民生疾苦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如他在道州为官时,就写下了  相似文献   

8.
华佗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他非常痛恨当时作恶多端的地主豪强,十分同情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可凭着所学医术,为百姓解脱疾苦。  相似文献   

9.
唐朝有一县官贪污受贿,搜刮钱财,无恶不作,可他却标榜自己清正廉明,在衙门前贴一上联:“一对烛,亮亮堂堂,普照前后左右。”以征下联。老百姓早就对他恨之入骨,有人便应了下联:“两盏灯,黑黑暗暗,不分南北东西。”贪官看后气得两眼发黑。上世纪二十年代,军阀曹锟花一千三百多万元贿赂五百多名议员,买了一个“总统”宝座,成为古今罕见的政治丑闻。有人以此写下一副精彩的对联:“初选价贱,复选价昂,二三字换几许金钱,投票远比投稿乐;买者得名,卖者得利,千万人举一个活宝,代表原从代价来。”反腐对联趣话@李云  相似文献   

10.
他曾因廉洁奉公,为官清正,仕途一帆风顺,28岁担任吉林省辽源市团市委书记,不到30岁担任吉林省东辽县县长、县委书记1994年,他从辽源市常务副市长的位置上调到北京,成为副司级的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总经理。口碑曾经极好,一身清廉,奉公守法的高官,为何突然张开鲸吞之口?  相似文献   

11.
李长华 《共产党人》2004,(11):20-20
湖南省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同志,在担任领导职务的近20年时间里,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廉洁从政,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鞠躬尽瘁,成为领导干部的典范。学习郑培民,最重要的就是要像他那样坚持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修身、立命、为官、做人的行为准则,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12.
清代戴远山送给在外做官的友人一幅对联:“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这幅对联今天看来仍不失为一句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在戴远山老夫子看来,为官者“能贫”,是一种至高境界。而今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为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13.
武威籍历史人物余厥,对大多数甘肃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在元末明初,余厥却是一位声名显赫,倍受人们赞誉的廉洁忠义之士。明太祖朱元璋对余厥的人品和气节很是赞赏,曾专门下诏褒扬,并为余厥修墓建祠。武威文庙的乡贤祠,就将余厥供奉其中。   余厥世居武威,童年时,父亲去世,他便一边勤奋学习 ,一边教书授徒,奉养母亲。   元顺帝元统元年 (1333),余厥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泗州同知。他为官清正,吏治严明。有一年,泗州农业歉收,其他官吏不敢将灾情如实上报,余厥却上书中书省,历陈百姓疾苦,请求减免赋税。得到批准后…  相似文献   

14.
朱文鸿 《实践》2010,(6):56-56
清末权臣李鸿章有一句话说:“天下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做官。倘若连官都不会做,那也太愚蠢了”;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也有一句话,却是感叹为官的不易:“当权力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而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离结束也就不远了”!同样是为官,为什么他们会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为官到底是难还是易?  相似文献   

15.
近期,《人民论坛》杂志作了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44%的被调查者认同"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做官高危,从一个侧面说明,为官贪腐而葬送前程、葬送生命者自古以来大有人在,为官清廉而成为潜规则的牺牲品者也为数不少。如何做清官,“留得清白在人间”,是需要大智慧的。灿烂的中华史可以说是清官展示大智慧的历史,可资学习的地方很...  相似文献   

16.
向守渠 《党课》2013,(2):65-65
为官要有“威”。“威”从何来?,《春秋繁录·五行相生》曰:“至廉而威。”意思是坚持清正廉明,才能赢得威信、威望,受到人们的拥护。作为党员干部,为官思廉自生威,这种威望来自人格力量,来自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操守。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人》2004,(22):18-18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沉淀了浓厚的官僚色彩。为人者,一旦官袍加身,则曰其为”人之父母”,官是官,民是民,与庶人有着不同的处事准则,形成了封建社会的“为官之道”,那么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应有怎样的为官之道呢?党的优秀儿女、“为民书记”郑培民同志用他的实际行动向封建社会官道思想提出了挑战,在他的日记中庄严写下了“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  相似文献   

18.
“三汤”巡抚汤斌吴子胜汤斌(1627-1687),清代河南睢州(今睢县)人。历经顺治、康熙二帝,官至江苏巡抚,礼部、工部尚书。汤斌为官清廉,洁净简朴。康熙称赞他“素行谨慎”,“洁己率属,实心任事”。江苏人则誉之为“二汤”:为官清正如豆腐汤,除弊去害如...  相似文献   

19.
史海钩沉     
讽腐联语拾遗李俊才“联语”学名叫“楹联”,也叫“对联”,群众俗谓“对子”。一副联语,数十个字,字字珠玑,句句含之有物。艺术而风趣地匡正曲直,针贬时弊。唐朝有一县官,贪污受贿,搜刮民财,无恶不作,可他却标榜自己清正廉明,在衙门前只贴一上联,并广为征集下...  相似文献   

20.
近期,《人民论坛》杂志作了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44%的被调查者认同"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做官高危,从一个侧面说明,为官贪腐而葬送前程、葬送生命者自古以来大有人在,为官清廉而成为潜规则的牺牲品者也为数不少。如何做清官,“留得清白在人间”,是需要大智慧的。灿烂的中华史可以说是清官展示大智慧的历史,可资学习的地方很多,譬如清官“治家”的智慧,我们不妨掬一瓢以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