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下,1970年代末美国政府期望通过扩大对华技术转让的方式来促进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在普雷斯访华之后,美国认识到了科技交流合作有助于美国对中国施加长期影响和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因此,美国确定了与中国进行全面的科技合作的政策。1979年1月31日,卡特与邓小平签署科技合作协定,中美科技关系进入制度化的全面合作阶段。  相似文献   

2.
布什连任美国总统,表明布什将继续推行其上一任期确立的全球战略和外交安全政策,但又会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作出适当调整。布什在新的任期内将继续寻求与中国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把中国定位为非敌非友国家,同时仍将中国视作“潜在的挑战对手”。因此,该任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基本走向,应当是与上一任期既有延续又有调整,总体上延续,局部调整,战略上延续,策略上调整;“接触加防范”,“合作加遏制”以试图把中国纳入美国所期望的国际体系的对华政策不会发生根本转变。尽管中美关系中还存在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不利因素,但美国两党在对华关系上已初步达成共识,中美关系已呈相对稳定与成熟趋势,新世纪之初的中美关系在回归稳定轨道的基础上将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福建理论学习》2013,(7):48-48
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三问中美关系”: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美关系?中美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合作来实现共赢?中美应该怎样携手合作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强调这不仅是中美两国人民关注的事,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事。奥巴马表示,美国欢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继续和平发展,愿同习主席共同努力,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期待通过习主席这次访问,美中双方能够为今后两国新的合作模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经贸关系一直被视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与“稳定器”.但是,随着中国世界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和巩固,美国政府针对中国企业设置的各种贸易和投资壁垒越来越多,并且日益向政治性、技术性等隐性领域发展.当前,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频频遭遇政治化壁垒,已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主要矛盾之一.究其原因,是美国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在作祟.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合作共赢,在经济领域构建起公正、透明的合作机制,应该成为中美经贸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保障.而美国应为此注入更多正能量,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员干部之友》2024,(2):42-43
<正>2024年1月1日是中美建交45周年纪念日,习近平主席和拜登总统互致贺信。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45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总体向前发展,不仅增进了两国人民福祉,也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拜登表示,建交以来,美中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美国、中国和全世界的繁荣和机遇,美方期待继续推进美中关系。两国元首强调,双方要以实际行动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造福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  相似文献   

6.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发表了上海公报,这是两国关系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在中美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前夕,现任美国总统布什选在当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同一天,再次来到中国访问,有力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向前发展。但综观30年来,应当说中美关系在广泛的领域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际利益,为维护亚太和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两国关系走的是一条波澜起伏的曲折的道路。30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有一些什么规律可探寻呢?笔者在这里作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同克林顿总统及其他美国领导人就中美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共同决定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美两国应加强合作,努力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这标志着80年代末以来中美间“摇摆不定”、“一波多折”关系的终结,新型双边关系的开始。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双方已达成的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是我们把握中美关系未来发展趋势和对美工作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一、“建设…  相似文献   

8.
1989年6月,中美关系因“六四”风波跌入低谷,美国政府宣布对华实行严厉的政治、经济制裁。然而,由于中国坚决抵制和国内政局日趋稳定,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美国当局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又不得不同中国打交道。这样,在经历了一番阵痛之后,中美双方开始寻求打破僵局的途径,这一过程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正常的中美高层对话。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社会积极筹备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人们同时关注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美国总统布什邀请将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的消息。由此,中美关系再次成为各国媒体特别是美国媒体报道的热点。社会各界都在期盼由此给双边经济贸易往来带来的实际利益,中美关系进入了由冷转热的新阶段。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之间始终在忽“冷”忽“热”的交替中发展着相互往来,并成为当代国际关系格局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所谓“冷”与“热”,指的是在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时常经历着时而高层往来频繁、协商气氛友好的密切时期,时而双…  相似文献   

10.
高瞻 《党的文献》2003,(4):59-62
技术转让问题是 2 0世纪 80年代中美之间牵涉到政治、军事和经济各方面的敏感问题。邓小平在考虑和处理中美关系的整个历程中 ,一直都十分关注中国如何从美国取得更有利的技术转让的条件 ,以加速中国的经济和军事现代化。邓小平把中美技术转让问题作为“从政治角度来衡量相互关系的标准” ,推进了美国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促进了中美双方双边技术贸易的发展 ,并对中美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应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美国总统布什19日晚乘专机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这是布什在第二届总统任期内首次访华,也是中美元首今年的第5次握手。20日上午,胡锦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与布什总统举行了会谈,就中美关系和重大国际及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广泛而重要的共识。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深互信,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随后,两人共同会见中外媒体的记者,就双边关系等问题阐述看法。会谈中,胡锦涛积极评价近年来中美关系取得的进展,并就进一步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提出五点建议:第一,保持两国高…  相似文献   

12.
李捷 《党的文献》2002,(5):68-79
中美上海公报发表后 ,中美关系并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迅速发展 ,而是在解冻与建交之间长期徘徊 ,其中 ,中国国内局势的状况对中美关系的复杂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1 96 9— 1 973年上半年 ,毛泽东出于对国家安全和国内政治稳定的考虑 ,积极地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特别是 1 971年“九一三”事件后 ,务实力量逐渐加强 ,这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 973年 7月——— 1 977年 ,由于江青集团极左势力的干扰破坏 ,使中国的内政外交都处于“尘埃未定”的境地。 1 977——— 1 979年 1月 ,邓小平的再次复出 ,成为中国内政外交发生重要转变的基础 ,也为中美关系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中美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苏联因素(1969~1979)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中美两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判断、不尽相同的对苏政策取向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两国之间的政策互动,始终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一、苏联重兵压境(1969~1972年).这促使中国对美政策作出战略性调整,对苏防卫作战成为中国军事战略的重中之重.二、寻求与美合作的战略支点(1973~1976年).中国提出了"一条线"联合抗苏战略构想.但美国继续搞对苏缓和,阻碍了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三、把握战略契机(1977~1979年).苏联强劲的全球扩张势头,使美国的对苏缓和政策严重受挫,从而强化了中美之间共同的战略利益,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提供了契机,从而加快建交谈判步伐,最终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14.
丑则静 《新视野》2021,(3):120-128
国际格局中美“两极论”者的局限,在于其研究方法是将国际格局作为“因变量”,认为国际格局变化往往是重大国际事件所触发的结果,而非用来解释国家间关系的“自变量”。然而,国际格局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远远大于中美关系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其系统性变革远非中美两极所能概括。纵然在疫情期间,中美战略竞争在美国对抗性、冒险性的对华政策持续影响之下不断深化,但疫情同样凸显大国权力竞争固有逻辑的局限性,更趋均衡的多极力量和不断崛起的非极力量,更趋复杂的国际互动博弈,在赋予中美战略竞争韧性的同时,也为中美关系企稳合作预留了空间。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军事交流与合作作为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是中美两国关系的"晴雨表"。克林顿打破外交惯例,在白宫主动提前来会见张万年1998年9月12日至22日,在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16.
程早霞 《世纪桥》2007,(5):95-96
在中美关系的“三T”问题中,台湾问题与西藏问题是中美政治关系中矛盾与摩擦的引爆点。美国利用台湾问题与西藏问题在中国的东南与西南两个方向上对中国形成钳形包围之势,以此遏制中国的统一与发展。“两T”问题成为美国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中国的一枚棋子。  相似文献   

17.
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中,伟人邓小平向美国人、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政治家的非凡风度。 邓小平说:“美国必须遵守中美《上海公报》,同台湾断交、废约、撤军。”   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战略性的新格局。在此期间,依靠“与中国对话”、“结束越南战争”的竞选口号而登上美国总统宝座的“反共斗士”尼克松频频发出愿与中国接触的信息。   1971年 7月 9日,尼克松的特使基辛格大张旗鼓地到西贡、曼谷、新德里做“了解情况的旅行”,在达伊斯兰堡以当代外交史上最了不起的遁身…  相似文献   

18.
陈晋 《新湘评论》2024,(5):50-52
<正>能摆脱困扰吗?问:似乎有必要专门谈谈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基辛格讲的“中美关系再也回不到过去”,常常被中国人引用。这大概是中美两国面对百年变局的一个困扰。当前的中美关系,应该如何描述?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文版序言中说过这样的话:“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和多元化的。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那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布什政府上台已经一年有余,这期间应当说中美关系经受了考验。特别是布什片面放弃克林顿时期与中国建立的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框架,改称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尽管在APEC会议后又改称为“坦诚的建设性合作关系”,但种种举动仍令人生疑。同时提出了“围堵性接触战略”,即“围堵中国”的地缘战略。布什政府为什么要围堵中国呢?又是怎样围堵中国的呢? 一、遏制中国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国家利益》报告中事关最高层次的国家利益——“生命攸关的利益”有五项,其中第二项是“防止在欧洲或亚洲出现一个敌对的霸权国家”。布热津斯基认为:欧亚大陆对美国最具地缘战略重要性。这片大陆既决定着世界今后的稳定与繁荣,又是决定美  相似文献   

20.
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 30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979年建交到1989年,在邓小平主持工作的十年里,中美关系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特点是“初步发展,打下基础”。第二个阶段是1989年到1999年,中美关系经历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机,几场危机冲击了中美关系——“八九”风波、李登辉访美、驻南使馆遭袭,但中美关系并没有倒退,度过危机后又继续向前发展,特点是“曲折发展,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