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司法实践的发展,儿童学习、认知、表达能力和智力水平较之前已有显著提高,在很多刑事案件中,儿童言词证据也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依据。由此,对儿童言词证据问题的研究重点,也从其是否具有证据资格和证据能力转移到在收集和固定儿童言词证据过程中,如何对儿童的权利进行制度和程序保障以及儿童言词证据采信规则和补强规则等方面。儿童言词证据具有受其认知、表达及记忆能力所局限、易受干扰等特性,在儿童证言收集过程中又极易给儿童造成二次伤害。当前立法和司法层面对儿童言词证据的采集和儿童权益的保护虽有诸多努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完善兼顾儿童保护和儿童言词证据可信性的证据制度,健全儿童言词证据收集的相关工作机制是应对上述问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性侵留守儿童的案件时有发生,此类案例往往具有客观证据少、主观证据多、证据形式单一、取证困难等特征。受害儿童的陈述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排除干扰的情况下,具有辨识能力与言词能力的儿童之陈述应当具有证据能力与证明力。国内外一般均认可受害儿童陈述的证明力,且采取相对宽松的认定规则。为切实提高受害留守儿童陈述的证明力,应当改进对受害儿童陈述收集程序,遵循"避免二次伤害"和"一次性取证"规则;构建科学可行的受害儿童陈述证明力的审查与认定标准,采取相对宽松的印证规则。此外,还应加强对间接证据的收集、审查与认定,从而对受害儿童陈述的证明力予以补强。  相似文献   

3.
黄艳 《法制博览》2015,(6):220-221
证据能力是证据制度的核心,也是判断证据材料能否作为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在诉讼过程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对证据能力这一概念进行解读,并考察大陆法系的证据能力制度的相关规定以及英美法系的证据可采性规则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期对我国证据能力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证人证言是刑事案件审判常见的一种证据形式,几乎每一例刑事案件中都有,但是相较于成年人而言,儿童证人的感知、记忆、表达能力尚不完善,属于脆弱证人,控辩双方常常就作证能力、证言证明力等方面产生争议。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身心健康,提高证言质量,需要规定儿童证人适用特殊的作证规则和质证规范,如运用证言补强规则、创新庭审方式、设立合适成年人在场和加强儿童证人保护等。  相似文献   

5.
刘洋 《法制博览》2013,(1):155-156
"两个证据规定"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确立了以非法言词证据强制排除规则、非法实物证据自由裁量排除规则、瑕疵证据补正规则为基石的证据排除体系。实践中,要做到恰如其分的运用这些规则,前提是要正确地区分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瑕疵证据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独特的规定,它的规定适应了我国当前刑事诉讼的实际需要,有其规定的合理性。理论上,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在违法程度、侵犯权益、对案件事实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在检察院的审查起诉实务当中,我们可以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审查案卷材料等方式来正确区分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  相似文献   

6.
区分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标准,是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之间的关系。间接证据指的是不能单独直接地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形式。间接证据与直接证据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运用规则,本文主要对间接证据的特征及其独特的运用规则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审判官评判证据,乃审判官根据其学识、经验所得客观之认识也。故在自由心证,审判官之确信系根据客观之原因,并非根据其主观之意志,任意判断,毫不受证据法则之拘束。①——民国法学家,周荣认证,是法官对证据的证据属性和证明力的审查认定活动。我国法官的认证活动采行自由心证主义,但是自由心证并非无限制的心证,法官对证据进行的审查判断及认定,"须依证据法则及其他一般之法则,以求对某项事实之确信"。本文以刑事案件的法官认证活动为研究背景,关注法官对证据能力的审查判断规则,以期对今后的司法审判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以审判中心主义为重点的司法改革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非法证据的排除更是重中之重,大多数的冤假错案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刑讯逼供问题,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可以保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和法治权威。基于此,本文简要说明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和价值,简述了该规则在我国的确立和完善过程,并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锦民 《法制博览》2015,(7):191-192
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实体和程序规则的详细规定在我国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得到最终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既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规范检察机关的工作,同时也给检察机关反贪侦查工作带来挑战。本文从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入手,提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检察机关反贪侦查工作的影响,继而提出检察机关反贪侦查部门应对新刑诉法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郭昌明 《法制博览》2013,(11):168-169
从1996年刑诉法规定到2010年两高三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再到新刑诉法细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经历着缓慢的发展过程。本文试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具体操作程序提出建议,希望对检察环节排除非法证据起到帮助。  相似文献   

11.
证据的合法性,作为证据资格的特征之一,相比证据资格的客观性、关联性,不仅最富争议,而且也最为复杂、技术性最强。证据的合法性不仅直接涉及证据规则中的核心制度——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而且直接影响证据资格和证据证明力两个层面地判断能否合适地衔接,甚至直接影响证据制度的立法模式。本文从刑事证据合法性问题的本质开始探讨,并结合英美法系中证据可采性的规定,在我国证据排除规则视野下,分析该规定原则性的偏差以及内在逻辑的混乱,以明晰现行刑诉中证据排除规则对证据合法性判断的减损。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做出了明确规定。分析研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可以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更好地贯彻执行这项内容。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修订后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内含和意义、界定、诉讼阶段与排除机关、启动程序等几个关键环节,加深了对新修订《刑事诉讼法》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非法证据排除乃是各法治国家重要的刑事司法制度的内容,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任何规则,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也同样如此。我国在构建和完善适合自己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借鉴其他各国的经验。希望能通过分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目的、意义、价值、局限性等问题,勾勒出该规则的内部机理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希望我国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该规则,并在未来建立适合于自己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黄书瑶 《法制博览》2013,(5):254+236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对刑事诉讼规律认识的提高,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从立法上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我国目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刚刚确立,与国外先进法律制度相比,存在着诸多不足。本论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非法证据的概念、类别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并概述了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医DNA证据在锁定犯罪嫌疑人、分析犯罪行为等刑事诉讼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要阐述了法医DNA证据的种类与属性,结合现阶段刑事诉讼中法医DNA证据运用实践,对其运用规则进行了详细分析说明,从法医DNA证据的生物检材提取与送检、检验鉴定标准化和法庭审查制度与认证规则方面进行了问题分析,并提出符合我国刑事诉讼实际的完善建议,以期在刑事诉讼法医DNA证据运用规则中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检察机关作为非法证据排除的主体之一,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得以确立。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作用,构建以检察机关为主体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逐步加以完善,有助于在最大程度上发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和功F能。  相似文献   

17.
我国虽然在立法上严禁以非法手段取得证据,但是并没有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明确规定,相关解释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并且我国在2012年3月14号通过的刑事诉讼法最新修正案也对非法证据排除做出了相关有效规定,这证明我国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中国的构建在慢慢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在刑事诉讼中,证据是基础与核心,没有证据,一切诉讼活动都将成为无本之木。但是我国的证据立法却比较落后,在我国的刑事法典中,更是没有设立系统的证据规则,尤其是在证据的财政标准方面和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上,所以在司法实践中,证据的获得是否规范就会出现混乱的情况。本文结合实际,对刑事诉讼程序外证据效力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说明,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做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胡征南 《法制博览》2013,(3):106-107
新刑事诉讼法的顺利出台取得了一系列的立法成就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应。它进一步明确贯彻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并补充、修改和完善了各种配套的制度。本文以新刑诉法引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一亮点为视角,先分析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合理性,再来探讨新法在引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过程中凸显的进步与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问题,以求抛砖引玉,引得学界对此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坤明 《法制博览》2022,(8):109-111
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实践中的运用和立法者所期待的效果存在的差距比较大,主要体现在司法机关排除模式的弱化和消极情态.在立法上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立法机关应在制定"排非"具体规则和制止行政机关非法取证上扮演最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