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当自我扬弃纯粹性,通过非我来界定自己,自我意识才进入反思,从而使“自我=非我”;当社会意识通过自我来界定自己,以达到“非我=自我”时,思维才进入了思辨。这是一个人异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也走社会异化为“人”(概念的“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警校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好坏的标志。培养警校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在培养自我意识过程中,注意融入警察意识;二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价,避免自卑感和优越感;三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四运用榜样教育和集体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五注意发挥学生自我意识教育的“同化效应”。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将自我意识视为精神现象发展的转折点,而苦恼意识则是自我意识的完成,它完整地展示出人类所有精神形态的基本辩证结构。近代以来,围绕哲学与科学、知识与信仰、理性与虚无的争论无不源自自我意识这种令人“苦恼”或“不幸”的辩证结构。认识到这种结构就是人的根本的生存状态、存在状态,这不但是人追求自由和幸福、克服虚无主义的起点,也是人的使命和命运。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女性的自我意识也同时被发现.爱情婚姻的自由尤其成为广大知识女性向历史新时期首先要求的“人”的权利和自身解放最基本的方面.爱情被赋以反抗封建专制、实现个性解放的神圣使命,成为一种崇高理想而被普遍追求.这种爱情追求张扬着的理性化旗帜上,因书写的是追寻人生意义的理性化内涵而格外执著、勇敢,但这种强烈的理性化内涵造成对非理性因素的忽视和与凝重社会现实的脱节,又使得这种追求格外痛苦,格外孤独.  相似文献   

5.
从时间意义上讲,鲁迅和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大体处在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开始和结束阶段。对照各自小说中女性形象,探讨这两位作家在关注女性日常生活中的悲剧的相同点,及某些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的“互文”现象;同时,在“女性存在的时间性”、“女性的内审意识”、“女性的自我意识”方面比较他们笔下女性形象的不同,以及不同点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女性悲剧的体验与书写——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生命本体的特殊性、本质性以及对女性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认识,它是由女性自己拿起笔来以独特的话语方式向社会向文化向人性发言——“我手写我心”所高标独立的.在我国,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端期.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掀开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序幕.声势浩大的妇女解放斗争也由此正式启动.一批现代女作家迎着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新时代曙光,勇敢地冲出了封建父权意识的幽暗历史隧洞,昂首登上了现代文坛.她们把“人的发现”,这一五四新文化思想的核心具体化为”女性的发现”和“女性的复  相似文献   

7.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Ⅰ)和客体我(Me),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如同意识表现为知、情、意的统一一样,自我意识包含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过程。其中自我认识(如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等)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是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基础,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以及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如自尊、自卑、自负等)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对评价结果是否符合自我的需要、期望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它强化着自我认识,决定自我控  相似文献   

8.
嫉妒之心是由自卑而引起的,即当发现别人,尤其是同性在同一环境中优于自己时,产生一种羡慕而又不甘心,为自己无能达到而恼恨别人的嫉情.嫉妒心理,男女皆有之,但女性表现得较为明显.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乃至今天.女性较男性的生活天地狭小,即形成女性较男性脆弱、善感、狭隘的个性特征.女性的嫉妒,往往会造成女性自身的“人才内耗”.那么,怎样防治嫉妒心理呢?由于嫉妒既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与人的群体文化基因有关,甚至可以说是民族气质的反映.因此,防治嫉妒需从社会整体和生存个体两方面予以调节.  相似文献   

9.
由于日本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变化,御茶水女子大学的课程设置也随之改变,力求更加适应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伴随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御茶水女子大学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增设了许多非女性传统的课程,尤其是理学部蓬勃发展,突破了传统女子大学的课程设置方式,向综合化大学靠拢。御茶水女子大学的培养目标从“培养女性工作者”转变为“培养女性领导者”,这是日本乃至整个世界女性逐渐独立、崛起最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10.
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规定之一,是人类意识的核心部分。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近期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综述如下: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主要有以下七种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自我意识就是主体对自身的状态,如自我属性、个性、状态、活动,以及自身与外界关系的意识,即以主体自身为对象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世人塑造了仪态万方的女子形象,她们较之以前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进步性,其自我意识空前萌动;然而,在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生存秩序中,这些女性依然是以男性视角为活动轴心,依然背负着封建传统礼教的精神轭套,璀璨夺目的女性光环之下依然晃动着男权意识的精神锁链.<聊斋志异>中的婚姻爱情观,体现的仍是封建礼教下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12.
初读张爱玲的小说,便感觉出她那独特的“风味”.她那种关注于女性命运的亲切和执著于日常小事的贴已,让人平生出一份生命的情趣.再研究张爱玲的小说,又疑惑许多评论者把张的作品标榜为早期的“正统海派文学”,是否恰是因了这份“亲切”和.“贴己”呢?这份疑惑终于被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解释了:“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流言·到底是上海人》)以“上海人”的观点来写文,文中就自然带上了“上海味”,当尝试着从张爱玲的代表作《传奇》里去识读“海派”风格时,却愈感这种“海派风味”的魅力和诱惑.  相似文献   

13.
论女性主体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认识主体和社会实践主体两个维度来看,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女性对其生存困境的探求与思考、对其人格尊严之平等与自由解放之个性的追求,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它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作为女性的“人”的主体意识的一部分和体现,女性主体意识是决定女性自我存在的本质要素。  相似文献   

14.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和中国作家林白的作品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对女性心理、欲望与命运的解读上,他们笔下的女性也一直被认为是有着女性意识觉醒表现的群体之一,但实际上,这些女性的所谓自我意识并非从根本上萌发,她们的自我意识在本质上或依附他人或被动接受,充其量是一种疑似觉醒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中国女性电影蓬勃兴起,受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在创作主体、题材内容、叙事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从文化的宏观视角去进一步探究当代中国女性电影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使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能够帮助女性树立独立、自主、平等的自我意识,从而达到建构平等和谐的两性世界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翻一翻中外历史上培养审美素质和文明价值观的路径,我们就会明了,人按“美的规律”去构形,首先是从对人的心理结构和文化意识的建构与美化开始的。当孔子以“仁德”为核心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去培养君子人格的时候,柏拉图也扯起了“理想国”的旗号对理想国公民实行“理智和勇敢”的人生教育。在他们眼里,审美素质的培养与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国家价值大于个人价值。在他们眼里,个人的存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个人在环环相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当代中国女性的生活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女性的自我意识在权力话语的遗留和解构权力话语之间艰难成长、摸索前行.对既成的历史事实并深植于现有的社会结构中的中国女性意识的缺憾和不足进行探讨,对呼唤广泛的女性意识的理性觉醒和在差异中求平等、在开放中求自由的女性主义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胜利精神”的内涵是多方面的,笔者在此仅就“胜利人”的主人翁意识特点、表现、培养方法等,作以浅述。 一 社会主义主人翁意识表现为特定的职业使命意识,它是工人阶级政治上的“自为”意识在生产建设上的反映,是工人阶  相似文献   

19.
推动女性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就是要面对新世纪、面对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提高女性教育质量和效益,加强女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女性投身教育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0.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指对自己和自己与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实行“自我教育”是较高层次的教育。因此,探讨自我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很有必要。 模式——“主体——主导结合”式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包含了两个研究对象:一是指个体,一是指群体,即相互之间的自我教育。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既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又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即“主体——主导结合”式。当然,对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而言,自我教育的主体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