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良心的价值     
良心不是物的实体,不能用五彩瓷盘捧着供在桌上;良心不是商品,不能放在拍卖行拍卖。你们常说:良心一斤值几个钱?然而,良心并非无价。良心是人们社会行为价值的抽象凝结,良心是规范个体行为的道德灵魂。衡量良心的天平是道德天平,当我们把一个人的行为与道德砝码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时,便能称出行为的重量,衡量出行为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赵伟明 《传承》2012,(3):62-63
民生水平再高,社会也不会没有民怨,但有效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公平正义,的确会大大稀释民怨。民生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假如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人们见了面就会聊点清淡的东西,雅致的事情,聊点让人兴趣盎然的事物,人们就会有更多喜悦和笑脸,人们的心态会更趋平和,思维会更趋理性。有点钱生活无忧,有点闲心有所求,是不是就可能少一些激愤,多到剧场、电影院、博物馆、图书馆了呢?  相似文献   

3.
道德的由来     
《精神文明导刊》2007,(8):62-62
道德是怎么出现的?人们为什么会遵守道德? 信仰是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内在约束。人无信不立,社会没有了信仰必然导致道德溃散、人心迷失。人心散乱的原因在于信仰缺失。如今社会,贫困不堪忍、富贵不幸福。不少人成成惶惶,不知所往。  相似文献   

4.
论耻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聪惠 《前沿》2008,(9):166-168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文化资源。我国耻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做人的标准,也是道德教育、道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基础。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是道德自律的内在根据,亦是道德义务、责任、良心的特殊存在方式。耻感独具的内外兼修特性使它成为道德内化的重要环节。吸收耻感文化精华,树立正确的耻感观念,抓好耻感环境建设,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无比重要。文化就像大海,弘扬传统文化首先抓什么?最重要的,是先解决我们当前的问题:社会道德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6.
所谓道德,是体现在文化和历史传统中的一种意识形态或规范,他通过个人的自律、良心和社会的舆论、监督,支配人们的品格和行为,对社会生活发挥积极的调节和约束作用。责任是人们应该做的分内事,或者是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应该承担的义务。义务在这里是指道德上应尽的责任。由二者的含义可见,我们也没有必要对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严加区分。谈到科学家(我们主要指称自然科学家,有时也包括社会科学家)的道德(或伦理)责任(或义务)时,我们要慎重地使用“责任”一词,应该厘清这个概念的复杂含义;  相似文献   

7.
<正>法官之所以为法官,就应在断案时收获正义,在做人时收获道义,而这样的收获比任何“金钱收获”都重要。离法律越近的地方,越需要道德;离权力越近的地方,越需要良心。因为没有道德的司法法律是恐怖的,它会让社会公正的最后底线崩溃;因为没有良心的权力力量是凶猛的,它会让社会公平的初始规范坍塌。这是让人惊怵的消息:2006年6至10月,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先后5名法官被中纪委、最高检“双规”或逮捕,其中包括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亚玲 《前进》2006,(8):54-55
当中国近代社会封闭的大门被西方列强一炮轰开以后,西方文化就蜂拥而入,关心中国命运的人们开始了文化上的思索。中国文化的命运如何?它将如何发展?这是近百年文化论争的核心问题,直到如今,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空前广泛,许多海内外学者就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不一,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目标应该是“扬善抑恶” 《新周刊》:你如何看待中国社会出现的道德危机? 郑永年:什么叫社会呢?一个人不叫社会,三个人以上叫群体,群体要想生长在一起,就需要道德。没有道德的群体不叫社会,没有道德个人是生存不下去的。《新周刊》:道德国度却面临着道德危机,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加强以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刘社会主义道德(以下简称道德)建设呢?回答应该是完全肯定的:经济体制要转换,道德旗帜不能丢;市场经济的上空不能没有道德的旗帜!然而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当前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人还存有不少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要抓好法制建设就行了,不需抓道德建设”;有的认为“搞市场经济必然开展竞争,而竞争就不能讲道德”;也有的认为“市场经济就得讲赚钱,而赚钱怎么能讲道德?道德良心…  相似文献   

11.
社会道德如果没有信仰的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仰可以为道德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然,对道德的高扬,也可以让相关道德原则在人们的心目中升华为信仰。  相似文献   

12.
原魁社 《前沿》2010,(23):43-47
"诚信危机,道德失范"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导致诚信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但道德评价声音的微弱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传统习俗、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是道德评价的依靠力量。传统习俗主要依靠超自然力量的维护,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具体化为对传统习俗的敬畏,但随着现代性社会的进程,超自然力量的神圣性被逐步瓦解。良心的道德评价功能就是人们的内心信念对道德规则的维护,而良心在与市场理性的博弈中,被迫处于下风。社会舆论的有机表达途径是大众传播媒介,而没有健全制度的保障,大众媒介的言论难以突破封锁和压制,缺乏言论自由的大众媒介也难以形成对违背道德规则行为的有力监督。  相似文献   

13.
《精神文明导刊》2004,(11):61-61
良心,即人对是非发自内心的正确认识,是社会意识的道德现象之一,是个人在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上,对自己所负道德责任的自我自制力的灵魂,是持久地闪现在人们思想深处真善美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协商论坛》2011,(11):59-59
小悦悦事件再度引发人们对立法惩治见死不救的强烈关注、小悦悦事件刺痛的不仅是每一个人的心,更是整个社会的良心,于是,在拯救社会道德、实现自我救赎的诉愿中,很多人期待通过法律的权威和强制力,为滑坡的道德和良知筑牢底线。  相似文献   

15.
张玉婷 《前沿》2013,(13):182-184
文化的主体是人,人们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物质生产,同时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界人们将不能进行任何物质生产和创造活动.文化起源于生产劳动,物质生产以及其所创造的经济状况是其产生的社会基础,道德、哲学、宗教、法律、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都是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有其自然基础,任何文化现象都离不开自然条件,文化应从自然出发,没有自然界人们将不能进行任何物质生产和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善意救助良知的反思 自古以来,助人为乐、帮扶弱小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2006年"南京彭宇案"、2009年"天津许云鹤案",以至2011年"小悦悦事件",极大地触动了社会公众的良知神经.在这些案件的背后,更多的是衬托出一个社会良心所遭受的质疑.人们对道德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困惑,继而对社会道德产生了怀疑、否定.这种趋势将"直接挑战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动摇人们的道德理想,困惑人们的价值追求".①长此以往,传统道德推崇下的善意救助就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理性的"选择"而遭到漠视,弱势群体会因在道德层面缺乏帮扶而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然而,迄今为止,对此不利的处境并没有相关制度措施予以缓解乃至摆脱.可见,制度体系的缺失或不完善将会导致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无法通过正当有效的渠道得以表达,引发对人类相互帮扶与关怀的漠视,使传统的社会美德消亡在缺乏制度呵护的环境中.值得庆幸的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孕育下的善意救助所凸显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生命力并未消亡,尽管其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萎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三言两语     
《当代广西》2011,(3):60-60
打工挣钱,天经地义!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拖欠农民工工资,你拖欠工资就没有良心。良心何在?  相似文献   

18.
马凤龙 《长白学刊》2009,(4):159-159
和谐社会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们为之不懈追求的方向。那么,在这个美好的社会中各民族的心理素质会发生什么变化?换言之,各民族要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才能与这美好的社会相匹配?笔者认为,和谐社会民族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和谐文化,在民族心理素质中只有具备和谐文化要素才能与和谐社会相匹配。  相似文献   

19.
舒惠国  孙家驹 《小康》2011,(12):120-121
在人均收入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社会,文化需要有一个去魅和复魅的过程。没有去魅,历史文化就成了越背越重的包袱;没有复魅,人类就难以去接近真理的全貌一个社会在人均收入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对健康和文化的需求会趋强,这时的文化产业和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物质消费品产业成长空间会日益增大,但这类产业的健康成长,需要有一个文化的去魅和复魅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三俗"文化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如放任自流,传统的优秀道德文化就难以继承和发扬,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会迷失,青少年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三俗"文化之所以泛滥,有其侵扰的生存土壤;抵制"三俗"文化,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弘扬"三气",即浩气、雅气、骨气;抵制"三俗"、弘扬"三气",青少年须先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