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关于“周恩来是南开学校唯一免费生”问题的史实考证李爱华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期间是“学校唯一免费生”这一说法,就我所知,最早见于胡华著《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12月版)一书中,书中这样记述:“由于他家庭经济困难而学习成绩优异,...  相似文献   

2.
五四前后的周恩来和邓颖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邓颖超考入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她,性格开朗,擅长辩论,是女师学生中的活跃分子之一。期间,她与同学郭隆真、张若茗一起建立了女师学生乐群会,经常组织进步学生举办各种活动,阅读进步书籍和报纸,议论时局,讨论男女平等。民主自由等问题。邓颖超特别喜欢阅读南开学校学生创办的(敬业)和(校风)两个刊物。(敬业)是南开学校学生周恩来、张瑞峰、常策欧三人宇1914年3月上旬发起组织的‘“敬业乐群会”的会刊,由周恩来为编辑员。(敬业)的经理处就设在他的寝室——西斋35号。(敬业)是半年刊,每年3月、10月出版,内容…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有过几次婚姻机会,他的抉择显示了高尚的婚姻价值观。不重门第周恩来遇到的第一次婚姻机会,是在南开学校时期。托人向他提亲的,是该校校董严修。严修率范孙,曾做过清朝的翰林和学部待郎。1901年他以自己的家宅为校址办了一所私塾,教授英文、理化、算术等西学诸科。到1904年发展成一所中等学校,这就是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开办的私立南开学校。严修因而享有“南开校父”之称。周恩来是1913年8月考入该校的,到1917年6月毕业。他品学兼优。1916年5月在全校800余名学子参加的作文比赛中,周恩来写的命题作文《诚能动物论》,经严修…  相似文献   

4.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是在民族危机、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思索“国学”与“国魂”问题的,是把“国学”、“国魂”置于关乎民族存亡、国之安危的高度来肯定其价值存在的。周恩来青年时代成长的过程,就是在各方面熏陶下不断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他从小就树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志向。  相似文献   

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则名联,充分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和为国为民献身的大无畏气概。此联之含义运用到周恩来同志身上,就更是恰切精当了。他是一个为了民族生存与发展而充分展示才华的大智大勇的人。刘久洲同志的回忆文章又把我们带到这位活生生的伟人身旁。周恩来是与世长存的巨人楷模,时代永远呼唤这样的中华赤子。  相似文献   

6.
郭红敏 《党史文汇》2011,(10):52-55
鼓励侄子周荣庆到基层锻炼 周恩来兄弟三人,周恩溥比周恩来小一岁,周恩寿比周恩来小6岁。周恩溥生有一子,周恩寿生有三男三女。知道他俩弟弟事的人不多。周恩溥字博宇,乳名“和尚”,长大后跟随伯父周贻赓在东北谋事。1944年在山东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46岁。周恩寿出生后因皮肤稍黑一些,家里人给他起了乳名“小黑子”,学名恩寿。1921年考入南开学校读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在北京去世。  相似文献   

7.
正1913年8月16日,青年周恩来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南开学校。自此,他与"南开"就结下了浓浓的情缘。那么,他与这个不寻常的学校有着怎样发人深思的有趣故事呢?把联谊会办得有声有色1914年3月,在南开学校读书的周恩来偕同南开学校好友张瑞峰、常策欧等同学,发起组织了一个学生团体,起名为"敬业乐群会",表示"敬重学业,联络感情"之意。他们确定办会的宗旨为:"以智育为主  相似文献   

8.
<正>周恩来选择共产主义的救国道路,不是凭一时的冲动、好奇、新鲜,而是与他早年经历及个人不凡的志向密切相关的,其历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9至10岁时,年少的他骤然失去两位母亲,承担起生活重担,要应对各种繁琐的礼仪和规矩,这让他对封建家庭和习俗充满了憎恨,对进步思想十分渴望;二是探索阶段。在东北、南开学校和旅日早期求学时,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与态度□陈扬勇关于周恩来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与态度,是学术界在周恩来研究中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拟就“文化大革命”前期(即九大以前)周恩来对“文革”的认识和态度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前辈与同人。笔者...  相似文献   

10.
正周恩来喜欢把天津称为他青年时代的故乡。这里有他读书的学校,也有他一生难忘的战友和师长。1913年,青年周恩来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南开学校。自此,他与"南开"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组织进步团体,初露领导才能1914年3月,在南开学校读书的周恩来和好友张瑞峰、常策欧等同学,发起组织了一个学生团体"敬业乐群会",取"敬重学业,联络感情"之意。他们定下办会的宗旨为:"以智育为主体,而归宿于道  相似文献   

11.
“我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十分肯定地说。她口中的“这个人”就是已故中国总理周恩来。目前,她正在为周总理立传,书名叫《周恩来的世纪——1898至1998》。虽然周恩来逝世于1976年,但韩素音还会在一个附加的章节里描写他的影响,直至1998年,即香港主权回归后的一年。他知道,周恩来曾于  相似文献   

12.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马克思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马恩全集》第一卷第210页)家庭的熏染、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和感悟,使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的人格世界斑斓多姿,极富魅力。了解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代伟人的英名、业绩、思想和风范,而且对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启迪和示范作用。一、“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早年周恩来崇尚的志,概括起来一个字:“大”。所谓“大”,指…  相似文献   

13.
边吉 《党史纵横》2001,(12):48-48
周恩来,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大写的名字。缺少他们,中国近代史就会失去重心。张学良一生中结识了为数不多的共产党人。周恩来,是张学良结识的共产党人中的杰出代表。1991年4月末,张学良向美国记者谈起了周恩来,他说,我与周恩来感情极好。一句感情极好,大有惺惺相惜之情。周恩来对张学良评价更高———历史的高点、人性的高点、人生的高点———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1936年,身为剿“匪”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却不愿再与共产党打内战。原因之一是张学良欣赏并赞同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原因之二是他率…  相似文献   

14.
志当存高远     
人贵有志,为政者之志更当高远。有了远大志向,才会站得高,看得远,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锐意进取,孜孜以求。志者,志向、志气、意志也。屈原“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体现的是身处逆境而不移操守之志;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表现的是老而弥坚、百折不挠之志;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所怀的是爱国忧民之志。  相似文献   

15.
春勇 《党史文苑》2023,(1):38-41
<正>周铁男无疑是领袖人物文史资料收藏的代表人物。尽管尚难确定他是不是民间最早的周恩来文史资料的收藏者,但可以肯定地说,他收集的周恩来文史资料,数量之多、类别之广、品种之全,至今没有人超越。从15岁开始“收藏”周恩来与许多热爱周恩来并在他逝世后收集与他有关的文史资料的人不同,周铁男在周恩来生前便开始了对周总理文史资料的关注和收藏,那时他还是个中学生。  相似文献   

16.
孟红 《湘潮》2011,(12):8-11
周恩来在引领中国体育界改写“东亚病夫”耻辱历史、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那个年代,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起步、发展、突破,所作出的贡献是卓著的,这一点,从他呕心沥血关爱新中国排球事业即可略见一斑。周恩来多次勉励中国女排“学习日本,超过日本”,并邀请大松博文来华比赛指导,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七大”召开前夕,与会代表都得填写登记表。周恩来自己填写的表格上是:1922年夏,经中共中央批准为中共党员。其介绍人为张申府、刘清扬。他的这个入党时间在他生前也就一直被认定而不存疑问。但是后来周恩来的入党时间被改掉了,被重新确定为1921年。一个党员的入党时间为什么会存在“波动”呢?  相似文献   

18.
正周恩来,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他自幼年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在他光辉的人生历程中,周恩来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奋斗不息,鞠躬尽瘁,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起光辉的典范,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为了中华之崛起幼年的周恩来由于家道的衰落,早早就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对此,周恩来曾回忆说:"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10岁、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的环保事业,是在周恩来的重视之下开展起来的。周恩来生前对环保事业非常重视,讲过很多话,作过很多指示。中国现行的有关环保的方针、政策、基本思路,许多都是他提出的。即使在“文革”期间.人们受极左思想影响的情况下,他仍大胆提出社会主义也存在污染问题,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周恩来堪称新中国环保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20.
敢不敢正视和博采中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能不能使其为创造本民族的新的文化服务,这是测验一个民族有没有自信心和进取精神的试金石.而周恩来广采博纳的戏剧民族化思想,关于创建中国新的民族风格的戏剧艺术体系的构想,正反映了一个伟大政治家和民族文化巨人的非凡的胸襟与气魄.1 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创造戏剧的民族风格体系,是周恩来的一贯主张和毕生追求的艺术理想.早在本世纪初,他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写的《吾校新剧观》一文,就已经萌生了这样的思想.在这篇论文中,周恩来在联系我国“新剧” 现状,介绍欧美戏剧类别和潮流时,强调了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的抉择去取的自主意识.他说:“吾之论新剧,于吾校实为主观,而吾之主旨,又非纯求合乎欧美之种类潮流,特大势所趋,不得不资为观鉴,取舍去留,是在吾人之自择耳.”这就是说,发展我国的“新剧”,尤其是这种“舶来”的戏剧样式,必须认识世界、特别是欧美戏剧思潮的发展动态与趋势,以资鉴戒;至于“取舍去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